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高考信息专题之一家三代的高考故事:从“高考改变命运”到“人生有更多选择”

资料来源:海报新闻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万川川郭报道。

如果没有在网上看到爷爷和爸爸当年参加高考的新闻报道,去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全心可能到现在都不知道。原来爷爷田浩尊也仍然持有1977年高考准考证。当年以菏泽地区文科第一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威廉莎士比亚,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大学名言)父亲田林是山东赵县的文科状元,1988年考入山东大学法学院。

一张1977年的高考准考证,一份1988年的山东大学录取喜报,牵扯出“一门两状元、高考改变命运”的真实故事。

田家三代参加高考的经历,在反映新中国高考改革制度发展的同时,也折射出中国时代的伟大变迁。

2021年高考前夕,今年73岁的田浩存、50岁的田霖和24岁的田心怡祖孙三人,接受了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的专访。面对镜头,他们寻着镌刻在内心深处的记忆,讲述了属于自己年代的高考故事。

44年来,田浩存一直珍藏着1977年的高考准考证。

73岁的田浩存向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介绍他的获奖证书。

01 高考废除,大学梦化为泡影

44年来,田浩存一直珍藏着一张巴掌心大小、颜色有些泛黄的纸片,这是他1977年参加高考的准考证。

夏日午后有些闷热,田浩存端坐在陈旧的办公室里,小心翼翼地从一个老信封里取出包得严严实实的准考证,双手摩挲着准考证上那张黑白色的一寸照片。

照片里的田浩存29岁,目光炯炯,微微带笑,中山装的领子扣得板板正正。照片左下角戳着紫红色的印章“山东省曹县招生委员会”。姓名一栏,是墨蓝色钢笔一笔一画写下的名字,考试编号是003323。

就是这张纸,改写了田浩存的人生命运。

1966年春天,18岁的田浩存在曹县第一中学读高二,憧憬着一年以后的自己也能像姐姐那样,考上心仪的大学。

然而,就在这一年,由于历史原因高考制度废除,田浩存他们那代人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

寒窗苦读多年的田浩存,只好埋藏了梦想,回到农村,在祖辈们世代耕种的黄土地上扛起了锄头。

不久,在乡亲们的推荐下,田浩存成了一名在生产队吃工分的民办教师,先是在村里小学教书,后来又到了古营集中学当上了班主任。

村里学校条件不好,四个年级两个教室,一个年级十来个孩子。教室里垫上砖、上面再搭个木板就是课桌。没有椅子,孩子们就从家里搬着小板凳来,放学再搬回家去。给一年级的孩子上课时,二年级的学生转过身去做作业;下堂课轮到二年级学生面朝黑板上课时,一年级的孩子又要背过身去练字。教中学的时候,田浩存什么课都教,语文、数学、政治、历史这些课都教过。

十年光阴,就在白色粉笔划过黑板教书育人的岁月里飞逝,田浩存的大学梦也早已化为了泡影。

田浩存大学时代的老照片

02 恢复高考,幸福突然来敲门

就在完全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时,1977年8月6日,北京突然传来消息:邓小平在主持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拍板决定,恢复高考。

彼时,中国高考已经关闭了整整11年之久。而恢复高考,成了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对于田浩存来说,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但是惊喜、激动、兴奋过后,他却犹豫了。29岁的年龄、3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年迈的父亲,以及家徒四壁。当幸福突然来敲门时,田浩存去开门的脚步开始迟疑了。

这时,通情达理的妻子站出来说,“你说过多少次,白白苦读了12年,一辈子连个考大学的机会也没有。现在机会来了,你还犹豫什么,快下决心准备考试吧。你就是考上,我再苦再累也不会让咱父亲和三个孩子饿着。”

姐姐田浩梅,1968年从山东工学院毕业后在定陶农业机械厂当副厂长,她知道消息后,专程从县城骑自行车赶回家鼓励他,“咱盼望的就是实行公平、公正的考试,像你这样的学习尖子,肯定能成功!”

学校里的同事和学生也支持他,“去考吧,你有这个能力,一定要去试一试。”

田浩存终于卸下了心理包袱。

从招考消息公布到考试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田浩存翻出收起来的高中课本,开始备考。由于白天要给学生上课,晚上要辅导学生自习,田浩存只能在深夜昏暗的煤油灯下彻夜苦读。

1977年12月9日,开考的日子。

家中没有钟表,田浩存早早起了床,简单吃了饭,将那张准考证装在贴近胸口的上衣口袋里,带上妻子准备的干粮,骑着伴随他多年的破自行车,赶向距离他家10公里远的曹县第八中学的考场。

那一年,全国570万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赶考的学生,参加了那场史无前例的高考。

那一年,1966年至1977年的12届高中毕业生“同台竞技”。年龄大的是“老三届”(即1966、1967、1968),三十岁左右;年龄最小的是应届毕业生,十七八岁。

那一年,菏泽地区的考生有80686名,考试时两个人一个桌。语文作文题是“难忘的一天”和“致全国科技大会的一封信”,二者任选一题。

资料显示,恢复高考第一年考试,菏泽考生成绩最差的是数学,80分以上的全区只有2人;20~30分的人数最集中,有1万多人;0~10分的也有3000多人,甚至有的整个考场全是0分。

田浩存如愿考上了。不仅考上了,还考了菏泽地区文科最高分。

田浩存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03 考上大学,改写人生命运

考完之后,没多久就该过年了。春节寒假过后的一天,读小学一年级的大儿子田霖,早晨听门上挂着的小喇叭广播(曹县有线广播)时,突然听到了爸爸的名字。

当年高考录取,是按照1:1.2的比例先参加体检和政审,通过之后才能填报志愿。

儿子田霖兴高采烈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为了再确认一遍自己到底考过没有,田浩存中午又守在小喇叭底下,竖着耳朵、屏住呼吸仔细听了一遍。果然考上了!

再后来是填报志愿。

那时候的考试成绩保密,考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分数。出于有把握和离家较近的考虑,田浩存第一志愿选择了山东大学,第一专业报的是当年山大享誉全国的历史学。第二志愿填报的是辽宁财经学院的财政学专业。田浩存虽然一直教文科,但骨子里却喜欢学理科。当时准备高考时,他在数学上下的功夫也最大。数学科目考完时,他第一感觉就是“考得不错”。

后来,田浩存才了解到,以他的成绩,考北大根本不成问题。但是选择山大历史系,他也并不觉得遗憾。

录取通知书很快就下来了。

1978年初春,寒意料峭。田浩存如往常一样,给刚开学不久的孩子们上课。下课铃响了,当他走出教室的时候,等在教室门口的校长张玉昌手拿一封信,激动地朝他喊道:“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山东大学的,这是咱公社第一个!”

全班学生呼啦一下全都围了过来,把田浩存团团围住,争先恐后地都想看一看老师的录取通知书。

回到家里,识字不多的父亲手捧着那张录取通知书看了又看。田浩存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庄稼人,他们淳朴正直,省吃俭用、含辛茹苦,一心供两个孩子上学念书,让他们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把女儿培养成了老家一带第一个女大学生,又供出了一个状元儿子。

那是田浩存第一次看见父亲的双手微微颤抖,眼里噙满了泪水。他知道,父亲如愿以偿了,儿子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1978年春,菏泽8万多名考生最终录取大学本科生500名,录取比例为161:1;录取专科生524名;本、专科生共1024名,录取比例为79:1。在1024名大专生中,25岁及其以下的700余人,26岁及其以上的400余人,已婚的384人。

春节过后,正月二十一,田浩存辞别父亲,安顿好孩子,踏上了求学之路。妻子骑自行车驮着他和行李,送他到曹县城里。而后,他与妻子告别,乘汽车到商丘,换乘火车经徐州到济南。

山东大学的门,向他敞开了。这一年,田浩存30岁,同班同学年纪最小的才16岁。

1988年,山东大学发放给田霖一家的录取喜报。

今年50岁的田霖,在山东省城建集团任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04 一门两状元,一家五口四个大学生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

1982年,田浩存大学毕业。6年后,也就是1988年,大儿子田霖又走上高考考场。

田霖从小就以父亲为榜样。每当寒暑假父亲从济南回到老家时,他总会把父亲胸前白底黑字的校徽摘下来,别在自己身上,昂首挺胸地在村子里遛一圈,显摆显摆。

学习对田霖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也许是遗传了父亲的勤奋与好学,他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是公认的“学霸”。受当时环境影响,“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说法得到了广泛认同。田霖也喜欢理科,当年高考120分的数学题他就考了满分。

只不过受父亲的影响,在山大念书时,父亲觉得学理的同学太累了,每天晚上做题都要做到深夜,所以坚持让儿子改学文。田霖至今记得,去曹县一中报到的头一天晚上,父亲跟他做了一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田霖困得不行,只好答应父亲学文科。

不负众望,也是意料之中,田霖考上了曹县的文科状元。

但是成绩出来后,田霖并不高兴,反而心理落差很大。因为他觉得分数考低了,没有发挥出平时水平,没有达到期望值。

说到志愿填报和录取,命运总是惊人的相似。和现在不同,上世纪80年代高考是先填报志愿再考试,这种录取方式既要看实力也要靠一定的运气。

田霖和父亲两个人花了20分钟就把志愿填好了。第一志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大,其次是山大。

谁知,在被北大录取时,田霖却被调剂到了考古专业。田霖和父亲意见一致,觉得这个专业并不适合,于是便把北大给拒了。当时学校的老师还纳闷,“大家都欢天喜地庆祝学校出了个北大的学生,结果录取通知书来了,怎么变成山大了呢?”

就这样,父亲与儿子都和北大失之交臂了。如今再回想起当年拒绝北大这件事,田霖自己觉得没关系,但是在父亲内心,他对儿子是有歉意的。

步入山大学了法律专业,父亲的同学和父亲的老师,也成了田霖的老师。所以说,田霖兄妹三人,他受父亲影响最大,这种影响潜移默化,从他读初中一直延续到大学。

让田霖最引以为傲的,不是他获得了全校最高的“校长奖学金”,也不是毕业时荣获全系唯一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而是父母辛辛苦苦供出了三个大学生,并且三兄妹都在大学时期入了党,成为了优秀的共产党员。

2016年,轮到田浩存的孙女、田霖的女儿田心怡走上高考考场。

05 高考改革,人生有更多选择

1983年,教育部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定向招生、定向就业的暂行规定》出台。同年,国家教委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标准化考试全国推行,这是我国考试方法和阅卷手段的一个重大改革。

田浩存1982年大学毕业后,由于要照顾子女,他决定回到菏泽,进入地委党史委工作,一直干到中共菏泽市委党史委主任、教授,60多岁又被安排到了关工委,现在是菏泽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田浩存曾荣获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6月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全国党史系统表彰大会,受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接见。这一年,他还受邀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文艺晚会。

田霖1992年毕业后,留在了济南,进入到房地产行业做法律工作,现在是山东省城建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距离恢复高考39年,2016年,轮到田浩存的孙女、田霖的女儿田心怡走上高考考场。

在这之前,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其中,上海开始不分文理科,合并一本二本;浙江一考定终身,向一选定终生转变;江苏高考模式变为“3+3”,且一年两考。而作为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山东在这一年公布了《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决定次年录取不再分一本二本。

2020年,山东开始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田心怡在青岛理工大学毕业,但是受新冠疫情影响,他们这一届毕业生没有举办毕业典礼、没有集体颁发毕业证书、没有穿上学士服拍张大合影。选择工商管理专业的她,从青岛回到济南,在一家设计院从事财务工作。

田心怡坦言,家里出了爷爷和爸爸两个“状元学霸”,作为孙子辈中的老大,她的心理压力特别大。好在爷爷和爸爸现在对高考的认识有了转变,他们都觉得,时至今日,高考已经不再是人生成功的唯一道路,也不是千军万马非要挤这一座独木桥,只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认真思考自己的选择,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其实有很多渠道和途径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记者了解到,2021年,全国普通高考报名人数为1078万,比去年上涨7万人,再次突破千万大关,创历史新高。山东高考共报名79.5万余人,比去年增长1.3万人。

1977年的高考准考证,是一代人实现梦想的证物,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1988年的喜报,印证着公平公正是高考的生命线,金榜题名带来的喜悦其他事情难以企及。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高考如何变革,每一个时代的青年人都要有敢于追求梦想的勇气和矢志拼搏奋斗的信念。

6月7日是2021年的高考时间,致敬每一个即将“上场”的你。

愿你乘风破浪,志在星辰大海。

责编:马洪震

审核:辛 然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