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社交是什么鬼东西?独立IP是什么鬼东西?《文会友》将两个鬼组成一个耳朵的系列第一篇:揭露“六度人脉理论”的外衣。
我完全怀疑中国是否有所谓的“职业社交”。
历数一下近十年来涉及过此类业务的网站,人人、大街、若邻、优士、天际,今天的90后听过的还有几个?不要和我说LinkedIn领英,你去上面发个Approach试试,看看有几个人给你回复?即使给你回复,你看看是不是一周之后了。如此活跃度,何来商业模式?
什么是中国式的职场社交。无非三种:仰视社交、俯视社交、平视社交。
● 你拎着礼物往领导家去跑项目,你一个PHP小白想让鸟哥(不是鸟叔哈)给你指点一二;一个产品领域中的小拿想一睹张小龙真颜,一个小粉丝追着大咖要签名。这些,叫仰视社交。
传统的职业社交网站提出了一个极其逗逼的理论,叫“六度人脉”,意思就是一个穷屌丝只要过五个人的手,就能和女神么么哒了。见你的大头鬼去吧。最最搞笑的是,无数职业社交网站居然就据此理论建立了他们的商业模型。我勒个去!
● 郭老师德刚就经常在段子中调侃于老师谦:我要和女粉丝睡觉,非常地理直气壮。某大咖中咖小咖组织粉丝见面会,出外讲课,和听众互动。这些,叫俯视社交。
● 你在工作中找合作伙伴,和同行交流经验心得,一个相似级别资质属性的人群参加的研讨会,等等等等。这,是平视社交。
无论俯视、仰视,还是平视,作为社交的发起者,你都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输出,并且要让你的社交对象感知到这种价值。那样,流程才能跑通。
不想做,或者不会做价值输出的社交,都叫耍流氓。
你如果没价值,谁有时间搭理你?
上面的仰视、俯视和平视社交,大多属于生人社交领域,没有价值输出的“六度人脉”根本就是个空壳子,信任成本奇高无比,可能连第一度都跑不出去。
再来说说熟人职场社交。
我曾经对自己做了一个大概的统计,我手头需要通过人脉、朋友、跑关系等方式搞定的事情,至少有八成是可以在既有朋友圈内搞定的,我并不需要另去结识新的朋友。但问题是为什么大家的感觉不是这样,好像很多事情都需要从陌生渠道开始拓展。
举一个亲身经历的事件。
我女儿是外籍,几年前要在北京借读,于是就托关系找人,我记得当时我把我认为的可能有这方面关系的亲戚朋友都找了一遍,无果。侥幸中,给我的亲表弟打了一个电话,当时我认为他是没有这方面资源,结果一周后搞定。大家注意一下哈,他是我亲表弟,是我亲娘舅的孩子,我们打小一起长起来的,就是这层关系,我竟然就不知道他有这资源。
于是这里就有了另一个职场社交领域的悖论或者叫难题:你有事情要解决,但一来你不知道哪个朋友有解决方案;二来,有这个解决能力的朋友,他也并不知道你有这个需求。除非重大事项,你总不能每一件事情都把自己好几百个朋友过一遍吧。
中国职业社交圈,真正有价值的关系,没有谁会映射到网上去。你一个白手套,如果妄动这个心思,难道不怕朝阳群众吗?
所谓的职场人脉谱系,在真正要害的地方全是一个一个的黑洞,是连不成网络的,也就没有了商业价值。至于陌生人社交,除了某Q和某陌的约炮,我看不到其他可能。
【我可能不是猎头】聚焦互联网职场,以专业视角解读互联网人、事、组织,分享干货,激发思考。
欢迎在公众平台查找【我可能不是猎头】公众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详情请联系ksc00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