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儒家经典著作在南宋时以《十三经》人开始,《论语》被称为其中的010-30000。
班固《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孔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自《论语》成书之日至今已过去了二千余年,历代都有学者大儒对其注释、讲解,阐发孔子的思想。程树德《论语集释》所引书目中仅《论语》类就达127种,可谓洋洋大观,今天的初学者难以卒读。说到《论语》一书,其成书于战国初年,距今已二千余年,全书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编纂而成,使得当今的读者难以通晓,然而杨伯峻先生(以下简称“杨先生”)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语言学家,其《论语译注》的出版,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为当今的初学者提供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进入孔子世界的钥匙。该书自1958年6月初版至今整整过去了60年(至2018年),仅原32k繁体平装本就印刷了38次,创下销售58851册的记録,是初次接触《论语》的读者之必读书目。
说来也巧的是,该书的作者杨先生一家三代都是深研《论语》的学者,而且都是叔侄关系。杨先生的叔父杨树达先生(以下简称“老杨先生”)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字学家和史学家。老杨先生五岁时从父读书,就对训诂和史书颇有兴致,从此开始了其治学之路,一生著作达17种(据上海古籍出版社《杨树达文集》提供数据),《论语疏证》(以下简称“《疏证》”)就是这17种著作中的名著之一。《疏证》的训说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之《论语集注》为主,取《论语》本书之文前后互证,次取羣经诸子及四史为证,无证则阙之的方法来注释《论语》。而杨先生的侄子杨逢彬先生(以下简称“小杨先生”),秉承家学,亦在《论语》研究的道路上有所成就,于2016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论语新注新译》(以下简称“《新注新译》”),其治《论语》的方法与其叔祖父老杨先生的方法相类似,即用清代大学者王引之、王念孙父子提出的“用同一时代同一句式的书证来证明古书中聚讼纷纭、仁智互见的词句”。
然而杨先生治《论语》则不同于家中的其他两位杨先生的方法,他的名著《论语译注》(以下简称“《译注》”),从书名来看,便知道是却是古籍普及类读物,该书自1958年6月初版至今整整过去了60年(至2018年),常销不衰,为当今的读者提供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进入孔子世界的钥匙。本书从内容上来说,除《论语》正文外,还含有译文和注释两项内容。其中译文一项,杨先生将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现代白话向现代读者娓娓道来,之后的注释一项又将《论语》中难懂的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方法、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以及风俗习惯都作了注解,其最大的特点即为简明扼要,不纠缠于考证,但所得结论却是从众多的考证中提炼而来,全书前杨先生所撰写的《试论孔子》一文,从①孔子身世;②孔子思想体系的渊源;③孔子论天、命、鬼神和卜筮;④孔子的政治观和人生观;⑤关于忠恕和仁;⑥孔子对后代的贡献等这六个方面对孔子的一生及其言行作了全方位的论述,并于本书《导言》中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部儒家经典著作。而小杨先生的《新注新译》一书正文校勘及分章就完全依照的是其叔父杨先生的《译注》一书。
另外,在近十年里,该书除原繁体横排平装本及一函三册繁体竖排线装本外,中华书局还出版了:32k典藏精装本、32k《国民閲读经典》精装本、16k大字平装本、32k随身平装本、32k黄皮平装本等五种简体字本。多种简体字本的出版,更符合了当下大众对古籍普及化、通俗化、简体化的需求,使得大众读者在进入国学殿堂,购买及閲读《论语》时有了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