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关于慈母情深读后感我想说追梦文学——杜举先生的写作历程

杜古,文文明明,昭陵的后裔,1968年出生在秦皇故里山深处。

年少时曾打过工,种过地,1987年招聘为乡镇干部,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现供职于某县行政单位,由于爱好文学、摄影、书画、媒体,现任《人民网图说中国》陇南版版主,农业部《农村信息通讯社》特约记者,天水市楹联协会会员、天水孔子文化研究学院会员、秦州区书协会员。由于自幼爱好文学,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编织自己的梦幻,追梦文学,成了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从小,他对文学有种特别的嗜好,不仅爱看,还爱摘抄,在阅读《少年文史报》、《优秀作文选刊》等书籍杂志时,每有好的词句、段落、美文,逐一进行摘录抄写。那时候他就想着“什么时候,我也能写出这样美文呢?”萌生这个念头,尽管有些不够自信,但他还是“少年壮志不言愁”地上路了。初中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始读四大名著、《青春之歌》、《红岩》、《林海雪原》、《人民文学》等书刊,寻求诗人、作家的灵感之光,捕捉他们的人生哲理,从中吸收丰富的养分。渐渐地,开始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写出了欣赏他人诗文的文字,慢慢地他走进了文学道路。此后,他将所见所闻、切身感受动笔写了出来,《我的老师》、《童年趣事》还被当做范文在作文课上朗读。

上高中后,他对文学的兴趣有增无减。在大量阅读传统文学书籍的同时,他又订购了《散文》、《散文百家》等杂志,阅读鲁迅、杨朔、朱自清等散文集。“每每阅读散文大家的名篇,读到深处总让人神采飞扬,文思脉脉,感慨万千。一篇文章看完仍有无限依恋之情”。也就是从那时起,激起了他写散文的雄心,且“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工作后,在业余时间仍然一如既往地看报、读书,剪报、摘抄,习作,坚持不懈,几年过去,美文剪贴就增加了好几本,以备深研;从图书馆一次又一次借阅散文类书籍……走近散文、了解散文,写散文、发表散文。二零一零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了《红袖添香》散文网站,他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欣喜若狂,每遇好文,绝不放过,乃至于以后将自己的满意之作《走进野人沟》、《父亲和我》、《故乡.那片红桦林》、《慈母情深》、《麦收季节》、《麻雀》、《翻越分水岭》、《夏游津门》等发至在“红袖添香”散文网站。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在网上发布,而且一些文字也被纸媒使用和转载。迄今为止,他在《甘肃日报》、《陇南报》、《西部文学》、《祁山》等报刊发表文章、古体诗、新闻稿件多达百余篇。

由于长期生活在基层,杜举的诗文总是和老百姓的生活相贴近,他的所思所想都很接地气,在朴实无华中透露着一股真情,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故事可以编织,真情是编织不出来的。文学需要真情,更需要梦想。文学书写着人类对生活的梦想,表达着人们的理想。”

他在散文《走进野人沟》这样写道:“野人沟是个充满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野人哪里去了呢?谁也没有见过,但这个古老而诱人的名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我们还得随着那些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去追寻、去探索。……野人沟也是一片溶神奇与自然美于一体的山林地带,那里山青、谷幽、林静、水秀、赤峰高耸,奇石兀立,山居与人都充满着一种怪异与野性。茂密的原始森林,幽深静谧的山谷,清澈见底的小溪,还有芬芳的野花,千姿百态的山峰,身临其境,给人一种超凡脱俗,回归自然的那种轻飘与惬意……这里的山起伏跌宕、生机盎然,苍松劲柏,攀崖而生,古木虬枝,凌空献艺。落叶松队列整齐,青翠欲滴;乔木林独放异彩,郁郁葱葱。偶尔传来一声狼嚎或野禽的鸣叫,有时真会让你毛骨悚然,似有被野人窥探的恐惧。无论到那里见到的都是一片“古柏苍松而敝野,珍禽奇兽以喧林”的原始自然景象。

他在散文《故乡.那片红桦林》中因为大片红桦林惨遭砍伐,感慨之际无限痛心:“故乡茂密荫凉、美丽的红桦林,失去了昔日迷人的风采,历经十几年的大肆砍伐,已经变得稀稀落落,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无精打采,山林缺少了往日的百鸟争鸣,没有了采药男女的欢腾,珍禽异兽也无法立足而另谋高枝,山里人也因资源枯竭无利可图而出门打工,山林变得一片寂静!”;在文章结尾当看到大片红桦幼林茁壮成长时又表现出无比的欣慰和愉悦:“我想,现在人们生活好了,住房条件改善了,腰包里有钱了,再也不会用那么多木头去盖房,再也不会人背畜驮砍伐森林去赚钱了。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取代了土木结构,一个时代宣告结束,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经到来。那一片片生长过老红桦树的地方长出的幸运的幼树,将不再遭受刀削斧砍之罪,在现代文明、和谐、幸福的土壤中会更加茁壮的成长!”。在《麦收季节》结尾时这样写:“浮云游子意,悠悠故乡情。其实,家乡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故乡游子的心。我的家乡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更加美丽诱人,让人越发热爱和眷恋。麦收季节的牵动是无形而由来已久的,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也曾是那片土地上为生活、为理想,为创造幸福家园而贡献过青春、流过汗水的一名普通劳动者,家乡是我永恒难忘的记忆,是我梦牵魂绕的地方。夏收的忧伤、喜悦,丰收之后的幸福、甜蜜永远深深地烙在我心灵深处,麦收季节是怀念,是沉思,是永远的激动,是父辈们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描绘的一副动人的写意画,永远的、年复一年的镶嵌在家乡那片古老的土地上!

进入中年以后,他在继续写作散文的同时,也开始尝试着做一些古体诗。其实他在中学时就已经非常喜欢古体诗,这主要来自于语文老师讲解。老师绘声绘色的演讲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和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经典诗词的写作手法的时候,让他心驰神往。参加工作后由于忙于工作和缺乏交流,他在写作中没有去涉猎它。直至后来读了董晴野先生的律诗后,顿觉耳目一新,让他有写古体诗的冲动。董老的诗将北方的风土人情、山川名胜、人文风貌写得淋漓尽致,贴近现实生活,董老以其独有的文采叙写北方人文景观及民俗风情,有别于前人写的都是宫廷、都市、南方风情,让人倍感亲切。读董诗,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感慨无限。受此启发,激发一股热情,于是在闲暇之余抒情言志、回顾过去、感悟人生,写了一些经历中的点点滴滴。积水成雨,积流成河,几年过来写古体诗二百余首。

杜举的诗,看似平淡,实在暗藏珠玑,他特别善于写景,比如他的《山居》:

家住清溪崖畔边,野花香溢春满园。

任凭流水云舒卷,闲来临帖著笔端。

幽篁鸣禽解劳倦,翠林薄雾半雨天。

月照樵夫归来晚,慢饮香茶送君还。

短短几句就写出了山居地的宜人环境“清溪河畔,野花飘香,幽篁鸣禽,翠林细雨,偶遇晚归樵夫入室饮茶,谈古说今,解除一天的劳倦”。又如《夏日即景》:

布谷催人播夏田,农家小满无睱闲。

壮男耕种锄禾草,妇孺携篮理桑蚕。

顽童捉鱼戏水闹,笠翁牵牛舞羊鞭。

荷锄晚归堤上走,蛙声一片奏凯旋。

《南海之游赠别陈道士》

林海苍茫翠青山,道长仙居彩云间。

夜半涛声松中月,拂晓闲观海上烟。

碧岭古寺且论道,素斋清茶结俗缘。

日暮辞别陈道主,老桦栖禽鹤鸣天。

《山庄秋咏》

萧瑟秋风过茅庭,溪桥老树景不同。

最爱深山觅新乐,霜染层林万山红。

《故乡春色》

青山环抱万木春,碧水东流绕村行。

童子牵牛花隐去,人疑置身桃源中。

《雪天山中访友》

北风呼啸霜满林,曲径踏雪听禽鸣。

寻踪故友茅庵处,一片红桦美绝伦。

“追梦文学,是我终生的愿望。”这是杜举在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文学之路虽遥远,但有了这份热忱,相信这位文学追梦者一定能梦想成真!(附图为吕梁远书杜举诗)

(本文作者吕梁远,名博、书画家、人文艺术评论家。)

2016年12月10日于羲皇故里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