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培东(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上塘中学教师)
肖培东在作示范课(资料照片)
我很期待这节讲授《春》的公开课,作课女教师的声音确实像春天一样悦耳动听。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多少年过去了,朱自清的文字依旧在我心里长成了春草、春花。在曾经充满阴霾的岁月里,它们曾幻化成饱含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成为一种鼓励、一种力量。"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站在朱自清的春风中颂扬着朱自清田园牧歌式的抒唱。这《春》充满了叙不完的诗情、看不尽的画意。作者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水乳交融,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我期待着孩子们在稚嫩的童声中读出春天,不仅仅是朱自清的,也是他们自己的春天。
遗憾的是,富有激情又有亲和力的作课教师肢解了《春》,就如20年前刚站上讲台的我,总是把阅读考试中可能出现的考查点当作教学点——春天因此变了色彩和味道。
"什么手法?什么作用?""这个字好在什么地方?"然后是清一色的回答,或是形象生动,或是生动形象,春天就化成了语文考试中的分数。只是那一个一个分数是否也会像小草一样蠕动成满地春色,我不敢思考。刚上讲台的时候,我就是这样教学《春》这篇课文的,和这位年轻教师一样,很认真,很负责,也很忙碌。
你看,"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位作课女教师只是说:"用了叠词,体现了韵律美,抄下来,下次考试要记住!"这话仿佛是曾经的我的语言。如今的我则特别想说:为什么不带着学生们读一读呢?那个"偷偷地",要读出悄悄味儿读出调皮读出灵动和生机,换用"嫩的,绿的"再读一读,有那份可爱吗,有那份清新吗?语言大师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语文课,更要让学生主动去体验去感受。
再看,"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作课女教师问学生这些文字呈现出了一幅什么图景,一位女生站起来大声说:"这是春忙图。"她似乎有些不满意,继续问其他学生。终于,在女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其他学生很规范、很响亮地回答:"迎春图!"老师很满意,建议大家掌声鼓励——而在热烈的掌声中,我分明看到那个说"春忙图"的女生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掌声可能打消她以后很多灵动的思想。
没有牧歌的田园里,只种植着一种植物,叫分数。没有了诵读,没有了想象,没有了体验,没有了童心,然后,春天就没有了。
语文阅读,需要的是滋润、滋养。朱自清也说,"诗文,主要是靠了声调"。这个春天,我希望是在语言诵读中感受出的春天,是在文字抚摸中体验出的春天,是用生命激情创造的春天。就让学生们也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如春天般在阅读中生长吧!慢慢来,好好读,别让他们因为这节课瞬间蜕变成"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这样他们的心里是留不住春天的。
用心感悟语文,用心实践教学,语文会像春天一样等待着我们。
来源:《教师报》;编辑:关中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