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花花草草

【竹子的品质】竹子与廉洁,古人这么说

若要说起四季常青的植物,我必会想起竹,它与“梅”、“兰”、“菊”同列“花中四君子”,亦与“松”、“柏”并称“岁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甚繁。

竹的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眼前,人们在其中出土的陶器中清晰地辨认出了“竹”字符号。由此推断,早在新石器时期,竹便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竹坚韧而光滑,于是古人将竹制成竹简,裁、切、烘、书写、钻孔,最后以牛皮绳编织串联,便成了传递文字与知识的载体。大教育家孔子勤于读书,以至于多次将牛皮绳翻断,于是留下了“韦编三绝”的佳话。

青青翠竹还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为竹倾洒墨汁,万千称颂,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文学艺术作品,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中通外直,外表挺拔而内中空,如同克己奉公、耿介正直的清官,两袖清风,不贪一丝一毫。竹直而不弯、层层拔节、傲然挺立,如同严于律己的君子,时时自省,勤于拂拭内心的明镜,不惹尘埃,高风亮节。竹林深深,也颇得隐者之爱,“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甚是高雅绝俗。

诗人赞颂竹的美好品质,也将自己内心的寄寓赋予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吴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样的竹是爱民情怀的化身。乾隆十一年,郑板桥到潍县赴任。时逢百年未遇的大旱,百姓颗粒无收,灾民啼饥号寒。他曾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说:“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这种廉洁民本思想是他为官之心的写照。这样爱民如子的他,常因民间疾苦而忧愁不已。这首诗中,诗人躺在衙门的斋房里,心却被屋外萧萧风竹摇动的声音牵着——这莫不是民间的疾苦之声?虽然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吏小官,但百姓的些微小事都牵动着我的心。充分表露了他以民为本,一心牵挂百姓的爱民情怀,强烈的忧民爱民之情跃然纸上。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样的竹是高尚品质的折射。一“咬”一“立”,神韵俱全。岩石崎岖而翠竹坚劲,不管身受多大的磨难和打击,都仍旧傲然挺立、百折不挠。在为官期间,郑板桥虽因心系民情、廉洁奉公而深受人民爱戴,却因耿介无私而得罪了上司,于是“乌纱掷去不为官”,回到扬州卖画为生。这种宁折不弯、节操凛然的气概正是郑板桥这样的廉洁清官不畏强暴的高风奇志的化身。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这样的竹是理想信念的写照。沉沉大雪压弯了竹子,哪怕枝头快要沾到地上的污泥了,只要太阳升起将雪融化,竹子依然会重新昂首挺胸。这是方志敏烈士在革命的艰难关头写下的,这竹便是他理想信念的写照,彰显了为理想献身的大无畏革命勇气。他一生清贫两袖清风,恪守心中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品格风范与价值追求。他曾自撰对联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自己的儿女也以松、柏、竹、梅、兰命名,足见竹在他心中的地位。

世人咏竹,赞美它的高大挺拔、外直中空、坚韧不拔、蓬勃向上;世人爱竹,爱它的朴实无华、不求索取、无私奉献。一看到竹便想起了光明磊落的君子、廉洁奉公的清官、为人民服务的军人、燃烧自己却照亮他人的老师……这是竹的品格,也是中华民族的品格,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品格吗?

(本文作者: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政教师范181 李沁原)

课本索引: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下《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竹子的品质”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