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公众号“猛哥”
作者:猛哥
马云交棒后,阿里的一举一动都被媒体和友商审视。
强烈带有创始人个人印记的巨头大约唯有阿里和苹果。乔布斯故去后,苹果就在吃老本,几无创新,铁王座岌岌可危。那么阿里还能维系过往20年的高歌猛进吗?
马云说,交棒这件事,他筹划了10年。少为人知的是,另外一件事他筹划更久。
2019年9月10日,阿里20周年庆,马云如期卸任。
15天后,杭州云栖大会,阿里放了两颗大卫星:发布第一颗芯片含光800,号称全球最强:公布AI使用数据,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工智能公司。
很多人不信,或很难相信。
阿里不就是一家无远弗届的电商公司嘛,外加扫一扫的支付宝。骤然亮出家底,却是技术巨人。
端的是: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就问服不服?
1
马云是金庸的粉丝,阿里宛如一个江湖,人人都要取花名。但在阿里,有两个人很特殊,没花名,有特指。
一个是“教授”,特指曾鸣;一个是“博士”,特指王坚。
曾鸣,阿里学术委员会主席,曾任阿里参谋长,是马云的战略军师。王坚,阿里技术委员会主席,曾任阿里CTO,是马云的技术引擎。
这两个人特别有缘分,那还得从2007年说起。
2007年,阿里市值大约100亿美元,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处在半山腰,这个位置蛮尴尬。互联网没有老二,不争老大,下场会很惨。
阿里很迷茫。
经过4年的急剧扩张后,淘宝下一步怎么走? 一口气引进6个副总裁,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
淘宝和支付宝在“打架”,支付宝是继续服务淘宝,还是独立发展?
雅虎中国被阿里收购2年还是没有起色。
此外,阿里软件也找不到方向。
于是,那年9月28号到30号,马云决定召开一次集团战略会。后来,曾鸣把这次会议认为是阿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会议。
既然会议如此重要,马云就说:到海边去开会,我们要看看大海,这样大家才能够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
于是,秘书把会议地点选在宁波市区的一家五星酒店。
宁波靠海,但在宁波市区绝对看不到大海,结果马云和阿里一帮高管在酒店里开了三天闭门会。
阿里倡导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高管们吵得很激烈。最后曾鸣作总结,确定了阿里未来十年的战略:“打造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建一个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什么?是客户、数据、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把数据贯穿所有子公司的业务打通。
这即所谓“奔月计划”。与会者明确,阿里一定要在一年内找到一个CTO。
王坚就这样被“忽悠”到阿里。
2
王坚现已“封神”,可在阿里头几年可狼狈了。尽管他成名早起点高。
这个喜欢穿格子衫的高个子男人对大飞机情有独钟,高考时本想考北航,未果,最后上了杭大,居然是心理学。不过,他常常去浙大旁听计算机课程。
在杭大拿到心理学博士后,王坚留校,30出头就出任心理系主任,前途无量。但没几年,还是决然离职,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常务副院长。
微软亚洲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 Asia,简称MSRA),对中国科技的贡献无论怎么吹捧都不过分。
1997年,微软CTO麦尔伏德给比尔盖茨建议:到中国设研究院。理由是到1990年代为止,美国之所以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原因之一是美国每年培养了最多的计算机博士,但中国将后来居上。
麦尔伏德拥有数学和物理双博士学位,能跟霍金一起谈笑风生,研究空间理论,在学界和研发界分量很重。
1998年,微软在海外的首个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比尔盖茨和麦尔伏德肯定不会想到,后来这座研究院能够对中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微软亚洲研究院最大的财产就是“人”,几乎网络了华裔顶级技术大牛,创始院长是李开复,元老有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王坚、李劲等。
别看李开复现在像鸡汤大师,人家可是货真价实的语音大神,微软和谷歌都曾争抢。
张亚勤更不得了,中科大少年班出身,史上最年轻的IEEE Fellow(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学会会士),比尔盖茨的智囊。
张宏江是计算机视频检索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雷军最想得到的男人之一。
李劲有个绰号“邓摸头”,当年总设计师视察上海,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时就是摸着他的头。
王坚负责研发SQM的数据处理处理系统被应用到Office 2007,他主持发明的数字墨水技术被应用在TabletPC、Windows等产品中。
这批人后来都离开微软亚洲研究院,开枝散叶。
李开复说,国外公司都是从大学里挖教授和研究员,但中国高校人才匮乏,BAT就去微软、谷歌、亚马逊、脸书等公司挖人。
2008年,阿里本来想挖王坚的一个下属,结果被放鸽子了,阿里就干脆去挖王坚。
之前,在一次会议上,马云见过王坚,后者对大数据的阐述让前者印象深刻。
受马云之托,阿里当时的CPO彭蕾去游说王坚,她很诚恳,说阿里的大数据就像一座金山,但不知如何下手,望金兴叹,坐在金山上啃馒头,需要有人来帮助“淘金”。
饶有趣味的是,几年后,王坚去挖人,照搬了彭蕾的这段话。
历史总是无比相似。1983年乔布斯就对时任百事可乐公司总裁约翰斯卡利说过:“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想跟我一起去改变世界?”
对任何有志向的人来说,这是无法抵挡的。
于是王坚跳槽到阿里,担任首席架构师。
3
王坚没想到在阿里遭受的辱骂比前半生都要多。一顶“骗子”的帽子戴了好多年。
“奔月计划”听起来很浪漫,其实是做技术架构升级,把阿里沉睡的海量大数据给唤醒。
王坚的第一个挑战是去IOE(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研发属于阿里的底层计算架构,这个系统被命名为“飞天”。
关于“飞天”,坊间有两种解释:带给人幸福与吉祥的女神;人类对自由飞翔的向往。现在有了第三种:阿里技术人的不懈探索。
这个任务交给了新成立的阿里云,王坚出任总裁。
当技术与神话相结合,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火花没有,全是泪水。从2010年到2012年,阿里云的“飞天”几无进展。
林晨曦是阿里云首任技术总监,王坚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老部下,他毕业于上海交大,中国第一个ACM冠军,一路风光,哪曾想在阿里云被虐得怀疑人生,多年后,他如此形容:“阿里云就像是一个军队,在攻占一个看起来不可能攻克的山头,一批冲锋者倒下了,下一批冲锋者接着顶上。其实是很悲壮的,因为没有人知道,未来到底能不能成功。”
很多员工看不到希望,纷纷离职或者转岗。当时整个阿里都对阿里云和王坚充满了质疑。有一个哥们跟马云说,不要听王坚在那儿瞎扯,他是个骗子。
阿里内网都是喷王坚的帖子。马云还逆风而上,任命王坚为CTO。一下子激起了300多层的大讨论,可以算阿里所有管理层任命中争议最大的一次。
马云不得不亲自出来“灭火”,在内网回应:“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计很少有人知道。假如10年前我们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术可能会不一样。“他呼吁阿里员工多给王坚一些时间。
2012年阿里云年会上,王坚紧握话筒,两句话没出口,就泣不成声。
终于迎来了临门一脚。2013年6月,“飞天”测试成功。这是国内第一个超大规模计算集群,极大提升了计算能力。
一切过往,微不足道。至此,阿里完全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
2013年10月24日,阿里云开发者大会第一天,阿里云所在的云栖小镇,一尊雕像被竖立起来,雕像上只有两个字:“飞天”。
“飞天”雕塑上刻着所有参与工程师的名字,无论Ta 是不是仍然在团队。
林晨曦后来离职创业,他回忆说:“我恍惚觉得,在阿里的四年,我仿佛过完了一辈子,以后的事情,都是下辈子的。”
干完这件事,阿里工程师们信心飙升,可以跟国外巨头掰手腕。
4
2013年5月3日,马云到斯坦福商学院演讲。尽管阿里还要一年才上市,但彼时他已是最具国际声誉的中国企业家之一,演讲吸引了诸多在美华人。
其中就有闵万里。一个妥妥的天才,中科大少年班92级,同届小伙伴后来星光熠熠: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华人院士庄小威、打破了华人年龄纪录晋升的哈佛教授尹希、发现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碳管的秦禄昌、发明原子陷阱追踪分析法的卢征天……
从中科大毕业后,闵万里赴美留学,199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硕士,2004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进入IBM,并在2009年登上了福布斯杂志。
2013年,他已是谷歌研究员,从事大数据理论研究与应用算法研发,拥有9项美国专利,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5篇同行评议论文。
但马云演讲中的一句话打动了他,“阿里巴巴是一家数据驱动的公司。”
台下的闵万里十分惊异,这与硅谷公司的路数完全不同。晚上的冷餐会,他又与阿里的数位高管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对阿里有了更深的了解,“当我得知,一家中国企业所拥有的客户数据量,比eBay、亚马逊、PayPal加起来还要多的时候,对我来讲这就足够了。”
2013年,闵万里加入阿里,担任阿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
这时距离人工智能的爆发还要3年,阿里下了先手棋。
5
当闵万里离开学习和工作了16年的美国,回到中国时,另外一个人正在杭州阿里总部纠结。
金榕,圈内公认的顶级大牛,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曾担任NIPS、SIGIR等顶级国际会议领域主席,及KDD、AAAI、IJCAI等顶级会议高级程序委员会委员,还曾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Career Award——有超过200位诺贝尔奖得主都获得过这个奖金的资助。
经在阿里工作的朋友的推荐,2013年金榕去阿里旗下的互联网广告平台阿里妈妈做过半年的技术顾问。
之前他的工作中心就是发论文,来到阿里后,他尝试把自己提出的一个理论建模,结果帮助解决一个大规模算法优化问题,把阿里妈妈广告展示的收入提高了15~20%。
这让金榕获得了空前的成就感, “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感觉理论的东西原来可以改变生活”。他有了离开学界进入工业界的念头,当阿里抛出橄榄枝时,他表示考虑。
但不是没有顾虑,“以往在学校处理的都是矩阵,优化问题,数字的含义我是完全不关心的,但在阿里每个数字背后都可以是一个用户、一笔交易和一个商业机会。”
此外,当时外界盛传:百度讲技术,腾讯讲产品,阿里是讲运营。金榕担心自己不能适应阿里的文化。三个月后,他还是接受了阿里的offer。理由有二:
他做顾问的那段经历太幸福了。“真的你不能想象,我想任何一个做理论的人都会有的感觉,希望你的理论真正能有用,而不是自己跟自己玩。”
还有就是,阿里说希望计算的能力能够成为水和电一样的东西,能够让全社会每个人都普惠。这打动了他。
王坚面试金榕,5分钟,就问了一个问题:怎么做好大数据?
金榕这么回答,商业和技术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通常做法是业务先提出问题,然后技术去解答,但业务可能问了一个错误的问题,所以好的技术人员不仅要知道怎么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么找到问题,找到正确的问题。
王坚说 OK 。
然后,就OK了。
很多年后,金榕才琢磨过来,他的回答与王坚秉持的技术理念完全一致:找到对的问题非常关键,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为了帮阿里找到对的问题,一个计划正在马云的酝酿中。
6
2014年9月19日,阿里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创下美国历史上融资规模最大的IPO记录。
上台敲钟的是8个阿里客户,包括淘宝店主、快递员及农场主妇等。马云及一众高管围在台下。
当时,王坚还带了一个人参加这次IPO活动,他就是普渡大学计算机系和统计系的终身教授漆远。
IPO活动结束之后,阿里在硅谷宣布成立一个新部门:iDST(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 & Technologies)。马云已把下一个时代命名为DT时代,iDST寄托了他的雄心勃勃。
金榕和漆远被任命为iDST的两位创始人。
漆远有多牛? 从他段子一般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窥见。
2003年,谷歌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到麻省理工学院招人,相中了29岁的漆远,并邀请他一起吃饭。不过,漆远还是想留在大学做教师,婉言谢绝了。
一年后,谷歌在纳斯达克上市。
2004年,漆远从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朋友推荐他去一家非常有名的“泡妞公司”上班,但他没有听从朋友的建议。
这家被他错失的公司叫Facebook。
到剑桥大学访学时,漆远在著名实验室DeepMind待了三个月。后来这个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创造了2016年大胜李世石、2017年又击败柯洁的AI机器人Alpha Go(即阿尔法狗)。
如此大牛自然被巨头趋之若鹜。
漆远是北京人,2014年,他回国探亲,某大互联网公司闻讯,派出高管游说。
阿里获悉后,亦派出多位高管进京,试图“截胡”。此后一个星期,王坚、蚂蚁金服CFO井贤栋(后升为CEO)和CTO鲁肃轮番上阵。
王坚把6年前彭蕾招徕他的那套话术又用在了漆远身上。
他对漆远说,阿里是坐在数据的金山上啃馒头。“数据就是土壤,但如果在这片土壤上没有盖起大楼,土壤本身就没有价值。”因此,建立超大规模机器学习平台这个伟大的任务,“就交给你了”。
同理,对任何有志向的人来说,这都是无法抵挡的一段话。
漆远最终选择了杭州这座此前跟他的人生毫无交集的城市。
7
左金榕,右漆远,两个大神坐镇的阿里iDST很快吸引来一批科学家。
司罗就是其中之一。他1998年毕业于清华计算机系,2006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进入另一所人工智能顶级高校—— 普渡大学计算机系任教,跟漆远成了同事。任教期间,他专注于信息检索、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研究,短短几年就发表了100 余篇论文。
6年后,司罗成为普渡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一举奠定在学术圈的地位,他先后担任了ACM 信息系统,ACM交互信息系统和信息处理与管理编辑委员会的副主编,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担任重要职务。
2014 年司罗结束8 年的学术生涯,加入阿里,担任自然语言处理首席科学家。“我在普渡大学任教期间就对技术应用场景和产品化、商业化的工作非常感兴趣,当时也有很多和工业界的合作”。
抱同样目的来到阿里的还有华先胜。他之前在微软待了14年,算作王坚的老同事。
多说一句,华先胜是从黄冈中学保送北大数学系。中国第一块数学奥赛奖牌就出自黄冈中学,该校奥赛史上怪才迭出,但最终在学术界取得大成就者寥寥,侧面反映了中国奥赛的窘况,金牌得主多,数学家少。
华先胜是为数不多取得硕果之人,获得北大应用数学博士后,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接下来势如破竹,先后斩获IEEE Fellow、ACM2015年度杰出科学家、MIT TR全球35位35岁以下的杰出青年创新人物,曾担任ACM Multimedia等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是视觉识别和搜索领域的国际级权威学者。
加入阿里后,有一个难题等他攻克,就是以图片搜商品。
另一个离开微软来投阿里的是鄢志杰,他是中国语音泰斗王仁华的关门弟子之一。
王仁华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中科大语音实验室,能单挑清华。他更厉害的是不仅精通语音技术,还熟谙语音技术的商业化,科大讯飞现在的头头脑脑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鄢志杰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任语音组主管研究员,2015年加入阿里iDST。阿里的商业基因对他做语音交互技术是很好的土壤。“阿里巴巴最大的特点是落地能力特别强,能够把技术产品化,产品再商业化。”
iDST顿时牛人如潮。当大家都期待他们能给阿里带来现象级贡献时,可现实很沮丧。
科学家们认为业务不懂先进技术,业务则认为科学家们不接地气,双方各说各话。
业务部门不断挑战iDST,怀疑科学家们是否真理解阿里正在做的事情,并且能用技术来帮助业务团队实现目标。
有一次,碰到当时阿里COO张勇(现任董事长兼CEO),金榕说,他希望能够把技术团队融合到业务团队中,“以真实的业务场景为出发点,去考量和认知(技术)”。
漆远的处境如出一辙。
王坚交给他的任务是建立超大规模机器学习平台。他把核心团队放在北京办公室。“站在窗前看不到对面的楼,我们自己买了空气净化器,人人发口罩,在室内也戴着口罩工作……这是非常恶搞的生活,像故事一样”。
他向王坚提交了一份申请几千台服务器的计划。但被公司否决了。
彭蕾找漆远聊了一次,告诉他业务部门的反馈:“听说他们觉得你一不懂业务,二不懂痛点。”
2015年7月,iDST分成三部分:漆远带领团队加入蚂蚁金服;金榕。司罗、华先胜等人加入淘宝和天猫的搜索部门;鄢志杰等人加入阿里云。
这帮科学家就此散作满天星,被分到阿里各个业务部门。等待他们的命运是什么?
iDST也从阿里集团直属变成阿里云的二级部门。这个神秘的组织还能卷土重来,扛起阿里技术探索的大旗吗?
预告:下部大约还有6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