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洛阳空调移机】格力电器的“激荡三十年”

1989年,硕士毕业的谭建明来到一家名为“海利空调厂”的企业,成为了一名技术研发人员。一年后,他所在的技术部门经常走进一个“挑刺”的女销售员,她总是带着销售时遇到的问题来跟技术人员提要求。30年后,谭建明坐在格力电器的副总裁办公室说道:“她跟别的销售员不一样,别人只讲卖货拿提成,她更关心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体验。”

这个女销售员是董明珠,后来成为了带领这家空调厂走向2000亿级企业的著名企业家。

01夹缝中求生存和销售变革:1989-1994

1989年的海利空调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组装厂”,20岁出头的谭建明最大的烦恼是来了之后没有人带他,所谓技术研发就是从市场上买回几台国外的空调进行拆机揣摩。“那时候最开心的就是每年销售员回总部的那几天,他们提成很高,回来总请我们吃饭”。

当时,国内空调品牌北有春兰,南有华宝,这两个品牌盘踞着国内的家用空调市场,而海利仍是无名小卒。从整个行业来说,国内空调厂几乎都没什么技术,产品的市场份额都系在销售人员身上。也因此,空调厂的销售员不仅拿高提成,也有很高的地位。

1990年,36岁的董明珠只身南下,来到珠海,在海利空调厂当起了一名基层销售员。和其他销售员不一样的是,董明珠不仅关注市场喜好,也关注卖出去的空调质量,经常跑到技术部门去“提要求”,技术人员对她“很头疼”。

“没有质量作支撑,营销就是行骗”,后来的董明珠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道。

1991年,海利空调厂和冠雄塑胶厂合并,更名为格力空调器厂,这就是后来享誉全球的格力电器。冠雄塑胶厂是做模具的企业,在当时中国塑料模技术很差的背景下,冠雄的加入为海利空调带来了新的机遇。据说,当时中国第一台空调分体机的开模就是冠雄做的,与海利合并成格力后,格力空调最早在外观上有了变化。

1992年,销售员董明珠除了卖空调,还在忙着“追债”。这一年董明珠接手安徽市场,在合肥的一个经销商那里,董明珠为了上一个销售员留下的42万元的货款天天堵在这家公司,结果仍是没有拿到钱。为了减少公司的损失,不服输的董明珠一人拉回了42万的货物,并断绝与这个经销商的生意来往。

九十年代,由于中国空调行业产品质量所差无几,企业的经营状况几乎全赖于销售,经销商们往往采取先发货、后付款的流程,也因此出现了很多的“应收款”和“三角债”,在辛苦的40天追债经历后,董明珠看到了这种现状的混乱,决心改变经营模式,推行“先款后货”的模式。

可以想象,董明珠的“规矩”一开始是没有经销商肯接受的。这时的董明珠显示出了她的天分和韧劲,她微笑着一家一家去敲门洽谈,终于在淮南的一家店里,女经理被她的真诚打动,愿意先进20万的货试试。拿到20万支票的董明珠随后就亲自登门帮助这家店售卖格力空调。很快,经理发现格力空调确实比别的品牌卖得好,最终接受了这个模式,和董明珠达成了长期合作。

1992年,董明珠在安徽市场一个人卖出了1600万元的销售业绩,成为了格力有名的“金牌销售员”。此后,她转战江苏市场,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江苏奋战两个夏天,为格力空调开辟出了一片辽阔的天地,展示出了她出色的决策和销售能力。

1994年是改变格力和董明珠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决心搞技术的格力电器降低了销售员的提成份额,把利润所得往技术研发中转移,这一政策引起了部分销售人员的不满,格力总部上演了“集体哗变”的一幕。董明珠临危受命,被召回珠海总部担任经营部部长。

在高提成的销售生涯中,收入不菲的董明珠愿意放弃年薪百万的工作还拒绝了竞争对手的高薪聘请回到格力总部担任经营部长,后来被广泛传为美谈。董明珠后来讲起此事说道:“如果公司这个时候倒闭了,以后大家都没有工作了,也谈不上工资多少了,为了让公司经营得更好,所以我回来了。”

董明珠的走马上任,在格力内部掀起了一场巨大的营销变革。

02营销、质量双轮驱动快速增长:1995-2001

1994年,走马上任经营部部长的董明珠强势发起销售变革。那一年夏天,正值销售旺季,江苏的一家经销商汇了1200万的货款到格力,却迟迟拿不到货。这个现象引起了董明珠的重视,她发现有销售员违反了“先款后货”的原则,给一家没有打款的经销商先发了货,导致打款的经销商拿不到货。为此,许多经销商不得不向销售员“送礼”,以期旺季早点拿到货。

董明珠立马发出公告:所有出货必须严格按照财务的批单进行,没有财务的单据,任何人不得提前发货。后来,那个销售员为不服从这个制度付出了被开除的代价,格力的“先款后货”制度牢固确立。

1994年年底,格力还出台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销售政策——淡季返利。

众所周知的是,空调销售的季节性很强。一般情况下,淡季经销商的提货量很少,工厂开工不足,为了维持库存量,又会对原材料、重要部件提前采购,因此不得不向银行大量借债。同时,到了旺季经销商的订单需求量大,往往加班加点都来不及生产,可能还会影响产品质量。面对这样的情况,格力提出了淡季返利政策:淡季时经销商投入资金数量,给予相应利益返还;淡季的销售价格比旺季的销售价格更低,经销商在淡季向格力打款,旺季提货也享受单机优惠价格。

这个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格力的经销商,1995年格力淡季回款比上一年增长3.4倍,达11个亿,空调产销量超过春兰跃居国内第一。

需要说明的是,向银行借债需要支付利息,而格力将这笔钱用在经销商身上后产生了巨大反响。淡季返利既解决了淡季生产资金的问题,又缓解了旺季供货压力,抢占了市场先机,更重要的是刺激了大经销商加盟格力。在格力电器的营销变革史上,淡季返利绝对是最浓重的一笔。

九十年代中期,家电行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不少经销商都看到了其中的利好,为了抢夺市场,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在全国各地接连爆发,为了从中赚取差价,有的经销商还采取从A省买入到B省去卖的手段,在多环节的流通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无从辨别,厂商更是被过度放低的价格压得喘不过气。

1997年,格力再次变革营销渠道,建立首家区域性销售公司。这种销售渠道奠定了格力此后连年领跑市场的基础,更为其日后品牌高端化发展切断了一部分相当大的阻力。

这一年,格力总部会同武汉四大经销商,联合成立了由五家共同参股的区域性销售公司——格力湖北销售公司。厂商共建的销售公司将格力与经销商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销售公司作为地区唯一的合法经销机构有权审核、管理区域内所有专卖店经营情况,统一产品价格,不随意降价或提价,经营格力品牌,统一对安装和售后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格力还通过“条形码制度”规定区域销售公司不得跨地区销售……这些“文明合约”成功制止了大经销商之间的价格战,保障了格力和经销商的权益,巩固、扩充了销售网络,提升了经销商在广告宣传、售后服务方面的意识,保障了产品和服务的统一。对经销商来说,也稳定了货源和固定了市场份额。同时,这种销售模式也为整个行业“结束无序竞争,控制市场秩序”做出了示范。

2019年,格力电器主管国内销售的总裁助理胡文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格力销售模式建立的基础是诚信。在厂商、经销商、消费者组成的闭环中,厂商给予经销商一定的销售政策并按时兑现,保障经销商的销售利润;经销商按照规定执行政策并维护厂商产品的品牌,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而厂商同时也要用诚信的产品服务消费者,不拿消费者做试验品,面向市场消费需求研发产品等。在闭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消费者对品牌和厂商的信赖拉动市场消费,促进厂商品牌成长。

事实证明,格力迈出的这一步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1998年湖北销售公司销售额达到5.1亿元,增长幅度达45%,再没有出现大面积窜货情况,市场逐步规范、完善。尔后,格力复制了这种销售模式,在全国建立了27家销售公司,将销售的网络覆盖到全国各个省、市、区、乡镇,在此后的24年里,格力持续占据着中国家用空调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

值得一提的是,区域销售公司的建立制止了格力经销商之间的价格战,也巩固了格力的“定价权”,进一步推动其品牌的高端发展。

“我们相信好产品一定有市场,企业要在产品技术上下功夫,渠道要在拼服务中竞争,这是行业公平竞争的基本秩序”。胡文丰认为,格力电器目前线上和线下的渠道是并进的。在这样的体制下,线上的渠道商和线下的经销商处于公平竞争的氛围中:“市场竞争一定是存在的,但我们更希望线上线下在竞争时拼服务,而不是拼价格”。

与人们熟知的“国美事件”异曲同工的是,在渠道控价的战役中,格力与天猫也有着精彩的一役。随着互联网人群的不断扩大,互联网交易的热潮滚来。在天猫、京东、苏宁等渠道商的节日促销中,很多品牌尽管销售量剧增,但“满减”和“促销”的方式却只让让企业获得了稀薄的利润。据胡文丰回忆,2016年“双11”期间,格力官方旗舰店接到天猫的通知,店铺必须参与“满5000减1000”的平台活动。这一提议违反了天猫和格力合作之初的“条约”,而天猫自信地认为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打破互联网时代“渠道掌控价格”的规则。然而,在“双11”活动的前一晚,胡文丰下令格力电商锁死了天猫渠道的库存,那一年的“双11”,天猫格力官方旗舰店未出一台货。

“利害可以商榷,原则不容混淆”。胡文丰认为,良性的市场更利于销售。因此,在此后的各类促销节日中,只有格力、苹果、戴森等为数不多的企业有话语权不参与渠道活动。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不妨往下思考一个问题:在此后二十几年的同行竞争中,不肯轻易降价的格力拿什么跟同行竞争、且还为何坐稳了中国空调品牌的老大地位呢?

让我们回到1995年,再看一看格力在质量领域的另一场变革。

回到格力总部的董明珠在销售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她同时还关注着空调的质量。当时,国内空调主要是外购零部件进行组装,采购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零配件的不合格将导致空调整机的质量受损。彼时,空调厂商几乎没有太多强烈的质量意识,一些不合格的零部件会被放置“待用”,董明珠为此提出建议,取消“待用单”,不给不合格的零部件任何上线的机会。为此,格力专门成立一个筛选分厂。格力的筛选分厂是迄今国内唯一的一个筛选分厂,它主要负责检查、筛选空调的零配件,不合格的配件不允许上线,以此降低产品质量问题。

1995年,格力电器还签发了“总经理12条禁令”,在质量上形成从上至下的制度确立。在严格的质量把控下,格力在十年后推出了“变频空调6年保修,两年包换”的服务承诺,引领行业服务质量迈向新的台阶。此后,格力还逐步加大了对产品质量的把控,建立了高温试验室、淋浴实验室、摔打实验室等,模拟空调从出厂到用户使用环境过程中的各种极端情况,确保到装的空调带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在格力电器主管质量工作18年的助理总裁方祥建告诉前来参观的记者:一台空调从前期采购到完成流水线再到交付给用户,这个过程中要经过862项质量检测工序。

1996年11月,格力电器在深交所上市,此后凭借优良的业绩表现长期被股民追捧,被誉为A股中的“白马股”。

世纪之交前后,用户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奠定了格力多年不轻易降价却依然备受青睐的局面。可以提前透露的是,在此后的行业发展中,格力不断在质量、技术等领域与时俱进,保持住了行业龙头地位。“不轻易打价格战”釜底抽薪般地推动了格力产品品质化、品牌高端化发展,在后来家电厂商觉醒要开始塑造品牌的高端化形象时,格力的品牌高端化几乎已经完成。

2001年,董明珠出任格力电器总经理,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03掌握核心科技:2001-2012

1994年离开格力电器的谭建明发现外面的世界并没有那么精彩。在董明珠回到总部掀起改革的一年半时间里,格力电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中国空调行业的老大。1996年,董明珠找到谭建明,请他回到格力来做技术研发。后来,董明珠还曾跟他开玩笑说:“你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离开格力还能回来的人”。

2001年,董明珠出任格力电器总经理,指派谭建明负责中央空调的技术研发。

在世纪之交的前两年,中国的家电行业发展空前。九十年代中期,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与外资品牌共同切分市场的环境中,中国本土产品以低廉的价位不断收割国内市场份额,使得中国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上树立了极大的自信,一时间诞生了众多为中国品牌崛起而振臂高呼的企业家。但到了世纪末,一个可怕的现象发生了:以模仿为主的中国企业大多不具备核心技术,动辄影响全国的价格战压得不少企业渐难支撑,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全面溃败。中国企业技术空心化的局面出现了。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家电行业。早先在彩电行业叱咤风云的长虹在某一年因垄断材料战略失败,加之产品价位低廉,失去了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和国内企业的利润率持续走低的情况相对应的是,外资品牌依靠技术将价位维持在了高位,利润率反而节节攀升。

在中央空调领域,国内的起步比外资品牌晚了几十年,当时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2001年,谭建明带着他的技术研发团队开始了多联机技术的攻克,这个“拼命团队”日复一日在开会和实验中循环往复,两年后研发出了第一台多联机。

2003年12月,投资达7亿元,总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格力电器四期工程竣工投产,四期工程成为国内最大的家用中央空调生产厂家,年产值达到30亿元,中央空调形成了格力电器另一个利润生长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来的发展历程中,格力电器内部逐渐形成了许多研发团队,在各个领域不断攻克技术难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在2019年接受采访时对此评价道:“格力每年都有新的技术诞生,表现了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氛围十分浓厚。同时,格力的创新优势不仅仅在于某一项技术的领先性,而是通过多年努力形成了创新机制和创新平台。”而这些技术创新氛围的背后,是无数团队继承了多联机团队的“拼命精神”,在追求技术创新中近乎“忘我”。这也树立了格力人“勤奋进取”的形象。

现在,我们把目光往国际市场上看一看。2001年,格力在巴西建设的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年生产能力约40万套。这一年,格力出口销售额达6.14亿元,并在全球77个国家申请了国际注册。

在发展巴西市场的过程中,有一个小插曲值得一提。在最早决定进军巴西市场时,当地人建议格力不要使用“中国制造”的牌子,因为当时中国产品在巴西市场上就是“价廉质差”的代名词。不过,深思熟虑后的企业高层最终没有采纳这个建议。2002年,正值巴西大选,摸不清政策走向的外资纷纷撤资,巴西被卷入南美金融风暴漩涡中心。而此时,遭遇巴币贬值危机的格力空调又遭到了代理商的敲诈——巴西的代理商抢注了格力的商标,并扬言“中国的格力进不来了”。事后,格力花天价买回了格力的商标,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扎根南美,成长成为了巴西市场上的高端品牌,改变了当地对于中国制造的形象,而这段历史比格力提出“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口号早了整整13年。

除了巴西,格力在2006年在巴基斯坦也建立了生产基地,用于生产格力空调。9年后,一位格力的海外业务员去拜访当地客户,正值这家客户公司新的技术总监上任,业务员带着诚意和材料来到这家公司,准备向客户介绍格力的品牌和产品。出人意料的是,新上任的总监告诉他:“我不需要听任何的品牌推广,我早就是格力品牌的忠实粉丝,因为我家里一共装了12台格力空调,2007年至今都没有任何问题,因此我对格力品牌非常信任,也将会在任期期间,让公司使用格力的产品”。

海外业务的迅速扩展为格力品牌“出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2005年,格力家用空调产销量突破1000万台,跃居全球第一。2006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格力电器“世界名牌”的称号,这也是国内空调行业唯一的“世界名牌”。

回头再看国内市场。2002年5月,格力电器(重庆)有限公司一期厂房竣工暨生产线开工典礼隆重举行。此后的17年里,格力还分别在石家庄、郑州、合肥、芜湖、杭州、长沙、武汉、南京、洛阳、成都多地建设了生产基地。

在讲下一个格力历史转折点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格力电器的“背景”。早先的海利空调厂和冠雄塑胶厂都是珠海市国资委控股的格力集团下的子公司,到1991年两家公司合并为格力空调厂,再到1996年格力电器上市,格力集团都是电器公司的母公司并且是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在格力电器不断壮大的同时,他的“兄弟”企业却过得并不好。格力集团除了电器公司的空调产业外,还用格力的品牌注册成立了小家电等公司,“不同姓”的凌达压缩机厂也是格力电器的“亲兄弟”,而矛盾正由此而来。

伦理上来讲,亲兄弟之间本应该不分你我,何况格力电器主营的空调业务本身就需要采购压缩机产品,而凌达压缩机是兄弟企业,格力集团也正因此希望大哥格力电器能“照顾”兄弟的业务,但格力电器在这件事上,却摆出了“亲兄弟,明算账”的态度。据谭建明回忆,当时凌达压缩机生产出来的压缩机质量并不好,对质量有严格要求的格力电器拒绝采购凌达压缩机,因此和集团闹得有点难堪。

2004年之前,格力电器长期使用一家台湾压缩机厂的压缩机,但后来这家压缩机厂的产品也出现了不少质量不过关的现象,被格力的“筛选分厂”挡在了门外,格力电器不得不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巧的是,这一年凌达压缩机由于质量问题经营不善面临终走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格力集团四处寻找买家希望卖掉凌达。在格力电器表示有意愿收购凌达的时候,却遭到了格力集团的反对——而积怨也正来自此前的“不合作”。不过,格力电器最后还是收购了凌达压缩机并在质量问题上苦下工夫,改善了凌达的经营情况。至此,格力电器成为了国内第一家拥有压缩机自主品牌的企业。紧接着,格力电器一口气收入整合了新元电子、格力电工、凯邦电机等配套厂,建立了空调的上游零部件链条,进一步加强“自主”权力。

2004年,被格力电器一起收入麾下的还有格力集团下的格力小家电公司。当时,主营空调的格力电器在市场上已经享有盛誉,而同为格力品牌的格力小家电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却不敢让人恭维,格力电器认为任其发展会对格力空调的形象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多次和集团沟通协商,最终收购格力小家电公司。完成收购的格力电器并没有在小家电上浪费过多的精力,而是继续坚持专业化发展空调品类。格力电器在小家电领域集中发力,要等到2016年董明珠宣布格力相关多元化之后才开始。

2005年,格力家用空调产销量世界第一,开始持续领跑全球的征程。而在另一个角落,格力还在上演着一个普通人的故事。2005年,格力筛选分厂上来了一位年轻的厂长助理。这位大学毕业来到格力仅4年的年轻人叫方祥建,这一年他只有26岁。

方祥建当上厂长助理这一年格力开始推行“空调六年保修”,在经历了十年严把质量关后,格力空调在质量上远远领先同行。“质量不过关,坚决不能推向市场”是格力的准则,也是方祥建一直坚守的原则。2008年,方祥建成为筛选分厂的正厂长,一年后他又兼任格力质控部部长一职。胸怀壮志的他在一帆风顺的事业中树立起了自己的理想:做世界级的质量管理专家。

但好景不长,他的“水逆”就来到了。半年后,因为一小批空调在出厂检测时出现质量问题,方祥建被撤职,重新回到筛选分厂。他后来回忆:“当时的故障率只有千分之一,很小的概率”,但他为此承担了不小的责任。

被撤职后,方祥建自己报考了动力工程专业的硕士,在工作之余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董明珠在了解了这一情况后,给相关部门下达了任务:组织外聘专业技能培训讲师,给愿意主动学习的员工创造条件。后来,格力还专门成立了员工培训部门,用以对员工进行素质培训和专业培训。

2014年3月,被重新启用的方祥建在质量管理领域严格践行公司“全员质量体系”,不盲目追求产品数量,格力空调的品质化趋势明显。2016年,方祥建出任格力电器助理总裁。

在方祥建“起起落落”的十年内,格力的质量管理要求不断提高。2006年11月,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授予格力牌窗式空调“出口免验”证书,这是中国空调行业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企业。

与此同时,谭建明和他的研发团队也捷报频传。2005年,格力陆续推出了中国家电业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中央空调——离心式冷水机组、世界第一台超低温热泵数码多联机组,打破外资品牌对中央空调的技术垄断。后者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国际领先”水平,是1999年以来建设部科技评估项目中第一项获得“国际领先”评级的项目。

04自主创造未来:2012-2018

2012年到2018年,是董明珠全面掌管格力的6年,这6年间格力的发展有两个重大变化,一个是明确并强化了企业的创新属性和创新范围,一个是开启了相关多元化的发展征程。

在中国的商界,董明珠是一个传奇的人物,这不仅是因为她是为数不多的女企业家之一,更在于她敢言、敢做、敢当的雷厉性格和气魄。

在经过二十多年的质量和技术累积后,2012年格力开始步入千亿级企业阵营。对于董明珠来说,掌管一家千亿级的企业,应当是风光无限的,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董明珠的“野心”并不局限于此,6年后她带领格力站到了2000亿的关口,继续书写着新的传奇。

“即使我们站在了山顶,我们的头顶还有星空”,董明珠的这句“人生座右铭”很好地诠释了她进取的精神,也彰显了格力后来不断创新的发展行径。

2012年2月,格力1赫兹变频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这是中国空调企业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个月后,格力形象片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这年年末,格力“双级增焓变频压缩机的研发及应用”鉴定为“国际领先”,改写了空调行业百年历史,开创了双级变频新纪元。

以“掌握核心科技”为座右铭的格力电器,此后持续在空调技术上发力,创造了自己的技术,与外资品牌开始了“拉锯战”。

需要解释的是,尽管格力在二十多年前和十几年前就分别占领了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的第一宝座,但市场占有率并非衡量企业核心实力的最重要标准,核心技术才是。当然,核心技术无法像市场占有率一样量化,但在专业领域内,核心技术是引领一个行业发展方向的因素。我国家电品牌由于价格低廉,过去的三十年间在市场占有率上一直占有优势,这种模式在国外市场同样生效。本世纪初,中国制造的身影风靡全球,但低质低价的中国造并没有得到尊重。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企业应该以史为鉴,不能仅仅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应该多在核心技术引领上下功夫,创造惠泽全人类的产品,由追求品牌国际化向全球化的转变。

格力正在这样做。我们回到现实中看到,2013年的3月,在北京开人大会的董明珠见到了一些老朋友。有人向她建议,这两年北京的空气很差,如果格力做空气净化器,肯定有市场。这个问题让董明珠思索良久:“空气净化只能让一家一室清新,解决空气问题必须从根源处着手,减少使用污染能源才是关键”。两会之后,董明珠回到公司和技术员一起开会,向研发团队提出了造“光伏空调”的设想。

董明珠的设想给了研发人员一个方向,也给他们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光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已经在一些领域得到使用,但在空调领域还没有。不仅如此,现有的光伏技术也无法解决光伏能源转换率低的问题。

不过,这段过程虽然曲折,但结果更加引人瞩目。在无数的烧机、实验、烧机、继续实验后,格力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在一个晨光熹微的早晨宣布实验成功!在研发光伏空调的岁月里,一个叫赵志刚的人没日没夜地奔波在会议室和实验室之间,带领他的团队不断重拾信心、解决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都看到他常常在格力光伏小屋前的草地上坐着,思考着什么,一坐就是一下午。

无数艰难困苦的时刻在成功面前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2013年12月21日,格力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系统鉴定为“全球首创、国际领先”,实现了中央空调能源自给自足、不用电费,开创了中央空调的零能耗时代。

这一年,格力电器提出“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的口号,着重在清洁能源利用上进行研发投入,用更节能、更清洁的电器代替传统的“能耗大户”。除了光伏空调之外,格力在热泵供暖领域也精品频出。2013年,董明珠在人大会上提出了“利用新技术实现‘无污染供暖’的提案。同年,政府在“煤改电”“煤改气”等政策上持续发力,牵头建设示范点和样板工程。

2014年9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董明珠“城市可持续发展项目宣传大使”荣誉,以表彰格力电器在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与贡献。

2014年3月,格力磁悬浮变频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及冷水机组被鉴定为“国际领先”。

磁悬浮技术的掌握让格力在中央空调领域的话语权加大。在空调市场上,丹麦丹佛斯是最早一家掌握磁悬浮技术的专业化空调企业,国内一些厂商大多采用半采购半加工的模式生产磁悬浮空调。格力磁悬浮变频离心机的下线,打破了丹佛斯一家独大的局面,成为全球第二个自主掌握磁悬浮技术的企业。更值得关注的是,丹佛斯磁悬浮离心机的冷量较小,一般在30到60冷吨之间,而格力能做到1000冷吨,它还在2019年再次突破自己创造的记录,下线单机冷量1300冷吨的磁悬浮机组。

2015年,北京中国尊建设项目公开招标冰蓄冷空调机组。这个全球瞩目的世界超级工程对格力的技术人员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一个叫李宏波的青年回忆说:“中国尊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响当当的超级工程,我们也想拿下这个项目,于是我们就干劲满满、冲劲十足地准备开始做了。”

彼时,冰蓄冷机组的市场依旧被外资品牌长期盘踞,但这项技术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成熟,因为它存在“省电不节能”的弊端,在应对既要白天制冷也要晚上制冰的两种工况时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节能。而制冷到制冰的范围不同,每一点的提升对机组的稳定性都有极大的考验。格力的研发团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发出了国内第一台高效永磁同步冰蓄冷机组于2016年成功下线并成功中标中国尊,机组性能优良,在运行效率上远超外资品牌,获得了一致好评。

这个消息很快从北京传到了广东,珠海横琴冷站也开始关注到了格力冰蓄冷机组。不巧的是,当时横琴冷站已选择了外资品牌的冰蓄冷机组。不过,项目方最后决定换下小部分外资设备,采用国产品牌的冰蓄冷机组。格力的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在前期的研发基础上推出了高达2400冷吨的冰蓄冷机组,其制冷COP达6.46,制冰COP达4.43,性能行业领先。

无疑,这些技术在大型工程中颇具竞争力,让格力中央空调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信赖。

2015年是空调行业市场表现持续低迷的一年,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空调企业营收减少明显。格力电器这一年的营收是1005.6亿,较上一年有一定幅度的回落。不过,对于格力电器来讲,这一年也是蓄势待发的一年。

这一年,格力永磁同步变频离心机组中标人民大会堂,核心技术再获认可;格力“空调设备及系统运行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获批科技部第三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格力是此次唯一获批的家电行业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格力签下国核压水堆示范项目(CAP1400)1、2号机组MS01离心式冷水机组采购项目合同,标志着格力正式进入以标准严苛著称的核电市场。

这一年,更为瞩目的事情是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格力高调展出了其商用空调、核心零配件、智能装备等自主研发产品,其中格力智能装备为首次公开亮相,引发热议。一个月后,格力提出新的口号“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这一年,格力电器大步挺进全球500强企业阵营,位居“福布斯全球2000强”第385名,排名家用电器类全球第一位。

2016年,董明珠在“让世界爱上中国造”高峰论坛上宣布格力电器正式迈入“相关多元化”时代。

2018年,格力的智能装备和生活电器分别实现46.19%和64.9%的高速增长,其中智能装备的营收超过31亿,成为国内自主装备第二大企业。需要注意的是,格力的多元化是“相关多元化”,其实从这个意义上去说,格力的相关多元化在2004年就开始了。

格力的高端装备大致分为模具和智能装备两个板块,模具产业在国内是一个相对较小的产业,但对于空调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空调长什么样,由模具决定,模具的精密程度直接影响产品的观感和触感,越高端的产品外观对模具的要求越高。

格力的模具历史可以追溯到1985年,那一年后来的珠海市国资委成立了冠雄塑胶厂,后来和海利合为格力,国内第一台分体机的模具就是由冠雄开发出的。合并后,格力以模具分厂的形式保留了冠雄塑胶厂的模具业务。到2013年,格力决心大力发展模具产业并于2016年单独成立精密模具公司。据格力精密模具公司总经理黄国军介绍,在2013年之前,格力的模具分厂承担着格力空调30%的开模任务,而在此后的五六年后,格力空调、生活电器使用的模具全部来自格力自己的模具公司。除了自给自足,格力模具目前也在为宝马、中国商飞、比亚迪等其他行业服务。

格力智能装备目前主要分为机器人和数控机床两个板块,机器人主要是工业机器人,可用于代替人工进行工业生产,这是今后工业生产的一个趋势。数控机床是工业之母,是模具的上游产业。至此,格力打造出了从空调的核心零部件到生产、开模、生产模具的一整套上下游产业链。

2018年,格力宣布投入资金研发芯片,这是格力空调身上最后一项依赖外资的技术,掌握芯片相关技术后,格力将在空调领域“补齐最后一块短板”。

2018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至关重要的一年。受外部不确定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在稳中求进的目标中追求高质量发展。当互联网的红利退去,实体经济承担的“国民重任”也被更多地强调出来。10月,国家领导人视察格力电器时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基础,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同时,他还称赞格力电器在贯彻党中央关于自主创新决策部署方面做到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这为格力电器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董明珠无数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格力将坚守实体经济,用创新科技创造中国造的未来,永不涉足房地产”。

2018年,格力实现营收2000亿元,在高速增长中持续释放创新动能。格力光伏空调、磁悬浮空调持续服务全球工程;格力“零碳健康家”打造出了智能家居舒适节能的新样板;格力智能装备、模具产业继续发力,逐步展示自主创造的中国力量。

一转身,一个崭新的全球化工业集团,迎着2019年的春天,步履从容走来。

05大变局中的大革新:2019-----

2019年1月,董明珠在格力电器临时股东会议上通过股东选举,紧接着在董事会上全票当选为格力电器董事长,并被董事会续聘为总裁,继续掌舵格力,开始了她的第三个董事长任期。尽管此前关于格力换届的猜想纷呈,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结果并不意外,甚至还有些意味深长。

2019年,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经济在国际环境瞬息万变中迎来艰难考验。在中国经济走完第一个改革开放40年后,“二次创业”的热潮兴起。2月,中央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区域优势继续深化资源调节作用,提升区域竞争力。生长在广东珠海的格力电器再次“长逢其时”。

上半年,中国企业华为宣布掌握5G技术,在全球科技竞技中获得发展先机。5G技术为改变世界科技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与之对应的是,3c行业开始在智能家居领域发起普攻。2019年,进军智能家居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布局多年的格力智能家居也以“零碳健康家”为蓝本,继续对系统进行升级管理。

对于格力电器来讲,这一年至少有三件“大事”可表,且每一件都轰动一时。

第一件,是董明珠当选企业董事长。这件事受到的关注很大,人们对结果并不算太意外,但毫无疑问,它将继续影响格力电器乃至整个行业和社会。

2019年7月,《财富》发布“世界500强”榜单,格力电器首次上榜,位列414位。尽管这并不是行业最高的排名,但它的净资产收益率在上榜的129家中国公司中,居于首位。

在接受采访时,董明珠还回忆起一个关于“世界500强”的故事。2005年,格力电器被世界500强企业开利看上,后者不仅开出了收购企业的价格,还对格力电器的管理层抛出了高薪的橄榄枝。当时,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并不多,很多城市都希望引进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如果将格力卖给开利,也是珠海“曲线求成”的一个方法。但彼时,身为总经理的董明珠并不赞成卖掉格力,她的理由是:“格力是中国自己的品牌,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世界500强企业”,为此她向珠海市和广东省政府奔走请求考虑保留格力电器,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

“如果当初格力电器被卖掉了,可能今天我们就少了一个自己的世界500强企业”,董明珠感慨道。

第二件,是格力公开举报奥克斯空调能效不达标。6月10日,格力电器向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公开举报奥克斯空调存在大量能效不达标情况,该事件一时引发舆论空前关注。

在格力不断放出证据、奥克斯“隔空喊话”几轮后,奥克斯由于没有直接回答空调能效是否不合格的问题,反以“民族大义”为“护身符”,被网友质疑。格力电器方面则声称,继续购买奥克斯空调存封待检,等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处理结果。

8月30日晚间,沉寂一时的奥克斯空调突然发声。奥克斯空调销售总监冷泠向董明珠发出公开信,言指格力生产的空调存在出口沙特时被召回情况,同时放话称已掌握格力空调能效不合格拆解视频,将于下周一公开发布。

当晚,格力电器随即回复:格力空调不存在出口沙特被召回情况。如有格力空调能效不合格证据可直接发布。

不过,网友随后就弄清楚了情况。冷泠所指“格力生产的空调存在出口沙特时被召回”系格力为第三方品牌方代加工的产品,是格力按照第三方要求生产的。网友对此评论道:“你买的苹果手机有问题,应该去找苹果投诉,而不是富士康”“相比奥克斯面对质疑的躲躲藏藏,格力的直接回复更见底气”“奥克斯偷换概念玩文字游戏”……甚至,还有网友扒出奥克斯空调确实存在出口被召回、被拉入“黑名单”的表现。

最后,奥克斯并没有如约完成“周一见”的约定,双方喊话暂时告一段落。

这一事件被不少人解读为,空调老大哥亲自下场“清理市场”。董明珠对此直言不讳:“就是要公开举报这种不合法现象,让制假售假无处遁形。”

事实上,空调老大哥此轮亲战并非只是走个过场。因为在仅仅几个月后,格力于双11期间连发三封公号,发起家电市场的“品质革命”。董明珠对此的解释是:就是要通过直接让利的形式打击市场上的低劣产品,让低质伪劣产品无路可走。

这一决策对家电市场的影响深远,甚至到笔者发文之日仍风波不减。而同时,盘桓在家电行业的竞争正在酝酿新的格局,这一较量可能至早要到2021年底才能看见结果。

第三件,是格力电器大股东易主,高瓴资本进入推进格力混改落地。

4月1日,格力电器接连发出2份公告称,控股股东格力集团正筹划转让所持有的部分格力电器股权,可能涉及格力电器控制权变动,格力电器证券临时停牌。一时间,谁将成为格力电器新的掌控方成为话题热点。

多数观点认为,格力这块“肥肉”会成为资本市场争相抢食的目标。5月22日,在格力电器召开的投资者见面会上,厚朴、高瓴、百度、淡马锡等25家机构现身。

同时,业内对格力电器的此次混改寄予重望。不少业内人士称,格力混改或将成为新样板,也将对竞争性领域国企混改有标杆性意义——地方国资委减持格力股份,标志着国企混改步入3.0阶段。(1.0阶段:国资占比仍在50%以上;2.0阶段:国资占比降至50%以下,但仍是第一大股东和实控人。)

在长达近七个月的角逐后,10月28日晚间,格力电器发布公告,格力集团函告公司,经评审委员会对参与本次公开征集的两家意向受让方(厚朴与高瓴)进行综合评审,确定珠海明骏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最终受让方。至此,高瓴资本入主格力电器成为定局。

到12月15日,格力电器公告称其大股东格力集团于12月13日收到来自珠海市国资委下达的两份关于同于此次转让协议的批复,标志格力混改完成。

从数据显示的结果来看,自4月暂时停牌至混改完成,格力电器的股价上涨幅度喜人,混改“一举四得”,赢得了珠海市国资委、格力电器管理层、新晋大股东和其他股东四方的“好评”。

从此次混改的意义来看,专业人士认为,未来国企改革的结果都将是以退为进,国企以国资退换民资进,国资以管企业退换管资本进。而事实上,国资从独资到绝对控股,再到相对控股,最后到非控股的转变,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并不冲突,而是有序推进从管企业到管资本的转变。这对充分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实施进一步混改,也符合国家政策导向。

2019年的这三件大事称得上是“大变局中的大革新”,将为格力电器下一个三十年的创变奠定新基础、注入新动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格力电器的前路或扶摇直上、或崎岖蜿蜒,都将由无数下一刻决定。

从1989年到2019年,波澜壮阔的三十年已成过往,风雨来路道阻且长,而格力电器的激荡岁月浮现出了中国现代企业群体奋斗的冰山一角,溯回从之,在水中央。

(文章写于2020年初。关注作者,下篇解读2020全年格力全国巡回直播模式下的营销变革)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