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朗绮国际】用生命去拍摄、用影像来留存!战地记者镜头中的抗美援朝——摄影家郎琦之女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在那场持续了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用生命和鲜血保家卫国的英雄;也不会忘记那些在炮火中用生命去拍摄、用影像留存了一个属于我们共同的家国记忆的战地记者。

吉林省摄影家协会终身荣誉主席,从事摄影工作70多年的已故著名摄影家郎琦,是一位经过战争洗礼的战地记者,他既是拍摄者、记录者,也是亲历者、参与者。1951年至1953年间,郎琦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四十七军随军记者,他拍摄了大量反映部队战斗生活的照片,留存下来的这些纪实影像,以军人的无畏和战争的残酷直抵人心。

那些极具史料价值的黑白照片背后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在那战火纷飞的前线,照片如何冲洗?采访中发生过哪些危险?带着探寻和敬意,清明节前夕,记者对郎琦的女儿——郎慧女士进行了专访。

一家四人一起参加革命

兄弟三人同赴朝鲜战场

1927年,郎琦出生于吉林省安图县松江镇。

1946年2月,19岁的郎琦带着爱人关静、17岁的弟弟郎魁珊、15岁的妻弟关瑛在家乡安图参加革命,加入了共产党的队伍——杨靖宇支队(1946年12月改名为南满独立二师,即辽东军区独立二师)。当年3月,他们随部队到了通化,郎琦任文化教员、关静做医务工作、郎魁珊分到了三团,关瑛在军邮部门工作。

1948年4月,四平、吉林、开原解放后,解放军东北军区决定从辖下各师抽调52名连、排级年轻干部到哈尔滨学习摄影。郎琦因参军前在照相馆当过学徒,又是排级干部,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摄影要表现啥?歌颂革命先烈,暴露敌人的罪恶”老师们的这句话,郎琦牢牢根植心中。

在培训班学习4个月后,郎琦回到十纵三十师(后改为四十七军一四一师),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冒着枪林弹雨拍摄了著名的辽西战役。

郎魁珊所在的部队,从零下30摄氏度的东北,一路打到零上30摄氏度的海南,1950年5月解放海南岛。当年9月,郎魁珊随部队调回到丹东,10月入朝参战。1951年2月14日,年仅22岁的郎魁珊(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一二零师三五九团二连指导员)在砥平里战斗(抗美援朝第4次战役期间)中光荣牺牲,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51年4月,郎琦作为四十七军一四一师随军记者,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开启了两次赴朝的经历。

1952年,关瑛所在的部队开赴朝鲜战场前,他的母亲带着4岁的郎慧,从安图赶往丹东(时称安东)为其送行。临别前,依依不舍的母亲和穿着军装的儿子、外孙女三人在照相馆合影留念。

负伤后在战地医院

一只手拿相机拍照

刚到朝鲜时,郎琦使用的是卓尔基相机,后来部队给他换了一台基辅相机(苏联生产的一种折叠式、带皮腔的相机,没有望远镜头),当时已不用自己动手卷胶卷,使用英国的伊尔福胶卷。拍夜景时需用闪光粉,点亮时“砰”一声,就照一下。有一次,郎琦在夜晚拍摄汽车越过大弹坑时,结果闪光器坏了。

那时冲洗照片的条件非常简陋,没有暗房,也没有显影罐,只有一个黑布口袋(暗袋)。随军住在老乡家里的郎琦,就把窗户一挡,用借来的3个大碗,分别装显影液、定影液和水,再把胶卷拿出来,先用手捋,再固定好。胶卷冲洗出来晾干以后,把底片往带玻璃的木头屉子上一放,拿阳光晃一下,一张小照片就洗好了。郎琦他们就是用这样的一张张小照片,在部队办展览,进行战地宣传。

1951年7月13日夜,在新幕采访途中,郎琦和两名战友所乘坐的车正在凹凸不平的砂石路上行驶,突然敌机来了,司机当即关上车大灯,为了躲避敌机,车翻到了山沟里,3个人都不同程度受了伤,经医生诊断,郎琦左肩锁骨中部骨折。从兵站转移到西浦战地医院后,身体稍稍能活动了,郎琦就把三角巾(白布)两头一系,挎在脖子上,托着受伤的左臂,用右手举着相机拍照。

当时正值雨季,清川江发大水,江桥早就被美国飞机炸毁了。郎琦被困在医院20多天,每天的经历都很惊险。西浦距离平壤11.1千米,美国飞机来炸平壤,就从西浦开始向下俯冲,敌机来时伤员们就躲进防空洞(用木头和树枝搭成)。

历尽艰险辗转回国后,郎琦在吉林市的第十二陆军医院(东大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1951年年末,郎琦身体恢复后,重返朝鲜战场。

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大部队行军途中突遭敌机袭击,坐在政治部文化处的嘎斯卡车上的郎琦和战友纵身跳下车,发现他们的前车被敌机打中了。部队就地驻扎,在附近的朝鲜老百姓家住下。当郎琦走进一户人家时,只见炕上已经挤满了一家人,他就到外面找个角落,拽点儿苞米叶子当枕头……

1951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署名“人民志愿军摄影记者郎琦摄”的照片《美国空中强盗的下场》,就是他重返朝鲜战场以后拍摄的。

1953年,朝鲜停战协议签署后,郎琦从朝鲜战场归来。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月份记者曾去郎老家采访,当时这位94岁老人深情地回忆并讲述70年前的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在他的眼神里,有一种对信仰的坚定和执着。9月30日,老人家永远离开了我们,没能亲眼看到那枚他心心念念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郎老去世后不到一个月,她的女儿将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轻轻地放在了父亲的遗像前,以此告慰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党史顾问:省委党史研究室孙太志 图片由郎琦女儿提供)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桂珍

编辑:马贺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