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他都有一种信仰,当时我是想,我刻个东西不一定要去讨好所有的人,其实我讨好自己就好,不管怎么样,我内心里留一小块我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吧。
——冯伟
闽有奇石,取名寿山。
天地的造化,万物的滋养,
岁月的馈礼,匠人的巧工。
精雕细琢,世代传承的工匠智慧令人折服;
赋神于形,不可磨灭的时代精神蕴含其间。
本期,
《福建非遗档案》带你一起去认识,
与脱胎漆器、软木画合称“榕城三绝”的“寿山石雕”。
缘起 / 爱上寿山石
在福州市北郊,坐落着一个名为寿山的小山村。区内群峰林立,矿脉纵横,山水之间,孕育出了五彩夺目的珍贵石种。
南宋《三山志》中曾有记述,寿山石,洁净如玉,大者可12尺,柔而易攻,盖珉类也。自此寿山石之名,沿用至今。
“寿山石,它的品种比较繁多,一共有三坑五个系,是属于四大名石中间,色彩最为丰富,易于雕刻的一种叶腊石之类。它是非常自然的东西,让你慢慢可以品,可以用一辈子,或者用一生时间去慢慢,去读懂它。”说到寿山石,冯伟打开了话匣子。
冯伟告诉我们,他对于寿山石的理解,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的母亲——吴美英。
有记者评价吴美英时是这样描述的,“她不一定是拥有最多天价寿山石精品的人,但绝对是拥有寿山石品种最多的人;她不一定是最会处理寿山石的人,但绝对是最懂最爱寿山石的人……”
吴美英用毕生的积累和收藏撰写出了《中国寿山石全品种图谱》,涵盖了有记载的两百多个寿山石品种,对于推动寿山石研究、继承民间艺术、发扬民族文化、促进对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入迷 / 走进寿山石雕世界
吴美英教会了冯伟看石头,但是真正带着他走进寿山石雕世界的却是其祖父——冯久和。
冯久和,1928年生于福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寿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擅长原雕,尤以雕刻花果及群猪等动物作品著称,作品曾多次获国家工艺美术重要奖项。其创作和思想对当代寿山石雕的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领路作用。
1972年,冯久和花费整整300多个日夜反复构思和精敲细打的寿山石俏色雕《花果累累》被送往北京展出,观者无一不为之惊叹。当时,莅临参观的邓小平同志在《花果累累》前驻足良久:“福建的寿山石雕,俏色利用极美、极美!”
“我爷爷跟我说一句话,让我到现在还记得。他说,当你对自己的创作真正走进去的时候,不管你是走路啊,还是睡觉,你都会在想着石头,想着你的创作。”说起爷爷冯久和,冯伟的言语中满是尊敬。
从艺多年以来,冯伟创作出了《惠风和畅》《菊花螃蟹镂》等许多巧夺天工的作品,《国富延年》对于他来说却是最有意义的一个。“这是一件有着特殊意义的作品,因为它融合了我们冯家三代人的创作理念和心血。”
《国富延年》的创作原石是一块重达3吨多的寿山五彩善伯旗石,十分罕见。“我们经过11年的艰辛创作,终于在2011年完成是少有的大型寿山石雕作品,它几乎涵盖了寿山石雕的圆雕、高浮雕、镂空雕、薄意雕等所有的雕刻技法于一体。”冯伟告诉我们。
情深 / 从一行钟一生
“我时刻警惕,不要放逸自己,要谨记当初是为什么而提起刻刀,不能因为取得一些成绩而懈怠。”冯伟在其个人专著《石头纪》中这样写道。冯伟的谦虚亦同样反映在了其作品之上。他将别人认为是废石的老龄石捡起,并且在“苦”字上大作文章。
“每个人,他都有一种信仰,当时我是想,我刻个东西不一定要去讨好所有的人,其实我讨好自己就好,不管怎么样,我内心里留一小块我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吧。苦瓜,它的寓意也挺好的,苦尽甘来,人生一定要先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在冯伟的坚持和努力下,其苦瓜题材作品不断完善。《苦尽甘来》现被珍藏于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硕果累累》获2011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从《花果累累》到《硕果累累》,
这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传承,
是冯家三代人对于艺术内涵的探索,
也是对时代责任的承担。
以刀为笔,以石为纸的传统手艺人。
妙用其材,巧施天工,诠释心中大爱,
让民族元素和文化基因世代相传。
— end —
《福建非遗档案》通过大型全景式展现海峡两岸非遗传承与发展现状,重点选取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十大类别,以视频的形式完成记录和展现,形成两岸非遗保护领域重要的、以“非遗档案”为主题的原创内容数据库,助力两岸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福建非遗档案》
播出时间
福建电视台旅游频道
首播:周一、周三、周五晚 19:50
重播:周二、周四、周六
其他重播段为:22:18 23:42
次日4:24 6:54 10:48
(周一至周五) 13:53 17:24
福建电视台旅游频道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或邮箱联系
25997508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