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崇明岛上的原农场地区,一名房地产中介在小区门前注视许多衣着隆重、表情严肃的上海年轻人来来去去。他知道今年的清明节又到了。
这里曾经是市属的国营农场,数万上海知青来此挥洒青春。现如今这里却是整个上海房价最便宜的地区之一,近几年因为周围生态环境搞的好,才吸引一些上海人到这边买房养老。
这其中部分买房者行踪神秘,一年到头只在清明期间出现,而且房门永远紧闭,窗帘更是从没没打开过。
只有卖给他们房子的房产中介才知道,他们买房是为了放先人的骨灰盒,来这里是为了给亲人扫扫墓。
当时,上海一块公墓的均价在6万左右,高端的要超过30万。这些墓地面积一般小于1平米,而且使用权限只有20年。从均价和缴费周期来看,任何一块墓地的价值都媲美汤臣一品。
即便卖的如此贵,市区的墓地依然紧张。
年轻人买房那不叫刚需,这才是真正的刚需。
精明的上海人想到了办法。在一水之隔的崇明区乡镇,找一些老旧小区,买一套四十多平的两居室只要20多万,不限购,还是70年产权。摆上一个家族、几代人的骨灰,过世的亲人共聚一堂,既方便祭扫,他们之间也有个照应,岂不美哉。
后续一段时间,在江苏的如皋、张家港,浙江的嘉善等地,都传出有上海人到当地买房子存骨灰的消息。一时间,这些曾经的“上海后花园”,忽然变成了上海人的“天然墓场”。
说句后话,现在这些地方的房价比起当年,至少也翻了两三倍。也算是亲人们泉下有知,给那些孝子们的福报。
从法理上来说,我自己花钱买的房子,我爱放什么放什么。但所在的小区的人不这么想,隔壁就是一块墓地,晚上出门见到的谁知道是人是鬼?
在媒体介入和小区业主的抵制下,买房存骨灰的上海人慢慢减少了。
上海人退出了舞台,但“房子存骨灰”这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模式却非常好的保留下来。
十年前,在天津滨海新区中塘镇万家码头村动土进行了一个地产项目,村委会不惜为此负债3000万。
这个耗资3个亿的项目主体是16栋楼,从外表上看,这几栋楼平平无奇,和普通的商品房没什么两样。只是所有的窗户都用黑布蒙上,少见人出入。
它就是位于312省道旁的“中塘镇公益骨灰堂”,号称“华北地区第一住宅式墓地”。
负责销售的万家码头村许会计还记得开盘时销售盛况:1天卖一百多套,7天就卖了5000多万,开盘两个月,就卖了一个多亿。
简直比学区房还抢手!不少当时由于家里没死人而没买的村民快把肠子悔青了。
在紧俏的销售中,房价也水涨船高,从最开始的均价3000元一平涨到了现在的7000多。
房子在价格上也分三六九等。作为阴宅,与我们平时住的阳宅恰好相反,越是背阳,越是“接地气”的价格也越高。
像“地下室”这样抢手的位置已经炒到了快一万一平了!
进入到楼内,一层25户,一户代表一个家族,几乎都住满了先辈。每个门上都挂了“X氏宗祠”,从走廊上望去,有一种曲径通幽、裤子湿了的感觉。
截止到现在,这里一共存放了十万个骨灰盒。据负责销售的许会计估计,如果全部住满,骨灰盒能超过50万个。
怎么会这么抢手呢?原来周边十几个村子被规划进了工业用地,不光有的房子要拆,之前的土坟也得拆。
一万五千多个坟,拆了往哪搁?
这时候,就要感叹一声当地领导在商业上的高瞻远瞩了。
“中塘镇公益骨灰堂”在规划上属于公益性墓地,也就是说并不能用于对外销售。村委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不让卖,我租还不行吗。
在所有的销售合同上,村委会和买房者签订的都是租赁协议,租期为50年。用许会计的话说是:你买50年和租50年,不是一样的吗?
在房地产沦为各个地方“夜壶”的时候,万家码头的村委会改变思路,从死人身上尝到了房地产的甜头。
万家码头的村民也非常高兴,因为村委会给每个人分了10万块。要知道,这种与民同乐的场景以前都是发生广州那些土豪村。
在记者暗访的最后,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拆迁了怎么办?
许会计说,这里将来骨灰盒至少五十万个,拆可以拆,这50万个骨灰盒往哪运?
“老祖先不能扔啊,这帮人还不和他玩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