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3尺3】非遗寻访|看三丈三“超级宣纸”的诞生与千年古村晒秋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安徽宣城泾县是宣纸之乡。宣纸自唐代诞生以来,一直在泾县地区传承与发展,明清时期被称为“泾上白”“泾县纸”,迄今,宣纸制造业和由其衍生出的独特宣纸文化已经在泾县流转了千年,宣纸制作技艺早在2009年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然,泾县之风雅迷人处也不仅限于生产宣纸,唐代诗人李白那句著名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泛舟于泾县桃花潭时所作。在近日的宣纸文化艺术节期间,《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走访皖南古村,看宣纸的制作,也看徽地文化。

泾县 查济古村

泾县辖下的如查济古村、赤滩古镇、黄田古民居,年代可追溯至宋元时期,当地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些村镇中,千年前的祠堂、宝塔、牌坊、古桥散落在皖南村落,行走此处,会强烈地感觉到时间的延宕:蔓草青苔装点着千年古桥、村民们以他们的父辈、祖辈的姿态在一棵活了几百年的桂树下乘凉,来写生的年轻学生一脚跨进一个极其空阔肃穆的祠堂,建筑形式本身即不怒自威地昭示着一种道德的庄严。

最近,值宣城泾县宣纸文化艺术节举办,澎湃新闻记者寻访了泾县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

行走在宣纸之都:“坑坑有纸槽,村村有纸棚”

提到泾县,你总被告知:“这里的宣纸非常有名”。但只有当你设身处地地行走在泾县,才真切地感知到这句话的分量。

从历史中看,中国1923年以前鲜有关于宣纸的文字,其中包括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另据《新唐书》记载,“歙州、宣城郡……土贡……纸笔”,说明早在唐朝,宣城郡所造宣纸即成为上贡朝廷的贡纸。对宣纸业的理论与历史研究的专门文章有1923年由泾县籍著名学者胡朴安所著的《宣纸说》一文。该文被认为是宣纸研究方面的开山之作,它唤起我国学术界首先是造纸界学人对宣纸研究的重视。

明清时期,曹氏家族一举成为制纸世家,传统技艺历代相袭,生产的“桃记”牌宣纸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49年前,宣纸生产陷入困难时期,新四军曾多方帮扶,使宣纸业得以传承。1949年以后,丁家桥镇的宣纸业得到发展,形成“坑坑有纸槽,村村有纸棚”的繁荣景象,并相继恢复生产出一些古代名品宣纸。2005年,宣纸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宣纸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丁家桥镇小岭路

泾县宣纸书画纸企业主要分布在榔桥镇和丁家桥镇,车辆驶过丁家桥镇的小岭路,会发现街边散落的工厂、产业几乎全与宣纸有关:“徽记宣纸”“红星宣纸”“曹氏宣纸”等招牌让人目不暇接,而为了让宣纸制造产业更直观、更具历史韵味,相继恢复的古晒滩、古碓臼、古土焙、古制料等一系列传统宣纸制作技艺,也让宣纸故里旅游业越来越兴盛。

当地宣传部相关人员向澎湃新闻介绍,泾县共有宣纸、书画纸及纸加工企业和个体户50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11家)。以2019年为例,年产宣纸约900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60%,直接和间接从事宣纸产业的员工达3万余人,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宣纸、书画纸产业集群。

此次宣纸文化艺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48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展商们带来的宣纸名称、年代、工艺等均不同,其种类难以尽数。

各种名称、品类的宣纸

墨锭

近些年,泾县地区的宣纸产业也在持续发展,泾县也投资1.5亿元建设了中国宣纸文化园,包含中国宣纸博物馆、“三丈三宣纸”生产车间、古法技艺体验园等部分,其中,三丈三宣纸突破了宣纸的生产极限。

此次走访,澎湃新闻记者也走进三丈三宣纸生产车间。44名捞纸工匠共同平稳地抬起巨型竹帘,在纸浆中来回舀了两次,待水从竹帘沥下,纸浆便摊平在竹帘上。站在槽边的8名辅工上前拉紧绳子,竹帘被抬起,龙门吊上滑轮转动,将纸帘护送到上帖区,然后慢慢地提帘、放帘,纸脱离竹帘,被安放在纸帖上,这套庞大的工作方才完毕。

“三丈三宣纸”生产车间,三丈三宣纸是为书画家们创作大型书画作品提供了特种宣纸。

在泾县的任何一个宣纸作坊里都可以看到白色的纸浆像牛奶一样浇落在捞纸竹帘上的景象,但是不怎么见到制作这些纸浆的流程。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泾县书画纸产业所需纸浆全部外购,杜绝了本地制浆带来的环境风险。此外,宣纸产业不断拓展上游产业链,投资2亿元建成万亩青檀林基地、100万斤燎草加工基地和400亩杨藤基地,有效缓解了宣纸产业原料供求矛盾。另外,泾县也投资2500万元兴建了檀皮集中蒸煮和黑液综合利用中心,实现了黑液和中水回收利用,解决排污问题。

捞纸

工人们将纸张揭下贴在“晒纸”用的高温墙上,纸张的水汽会很快蒸发

查济、黄田古镇:宗祠文化与晒秋习俗

查济位于泾县之西,东有太平湖,南与黄山接壤,西北与九华山毗连。查济古村历史悠久,至今有一千三百八十五年,整个村落,建于隋唐,始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先保存了元、明、清古建270座。

整个村庄依山傍水,坐西朝东,背靠大山,选址符合了枕山面水的古代风水理论,一河两岸星罗密布着徽派建筑。

查济古村

外来人对于查济最鲜明的印象是这里的宗祠,查济原有108座庙宇,108座祠堂,108座桥梁,现存祠堂不超过40座,这些宗祠从建筑的空间形态到装饰文化都反映出其独特的宗族文化。

查济祠堂的代表之一宝公祠,又名敦素堂,始建于明朝,为纪念中兴五世祖查宝源而建,建筑面积1192平方米。宝公祠门厅前有一对方形汉白玉柱,柱底为汉白玉抱玉鼓,门厅两边四间厢房的门窗均有透雕图案,上有阁楼。这第一进称仪厅,主要是祭祀时供鼓乐之用。

仪厅汉白玉抱玉鼓

祠堂大厅称享厅、明伦堂,是祭祀祖先和处理本族大事的场所。顶梁上方有大型木浮雕“双狮滚绣球”,两边墙壁上是手写体的“忠、孝、节、义”四个大字。明伦堂内有十二根银杏木檐柱和二根金桂,上首径约八十厘米的月梁,刻有精美的双狮绣球圆雕,下面是圆八边束腰白石精雕柱础,直径达一米,刻有龙凤鸟兽图案。

明伦堂

传为朱熹手书大字

雕饰精美的牛腿

祠堂的后进称寝厅、寝楼,主要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祭祀的时候从中间拾阶而上,由两边下。

查济宗祠发展起源基于中国传统宗法制度,是联系宗亲血缘的一种纽带。而徽州徽商的崛起正是靠着宗族内严格的等级秩序与强大的团结力而发展壮大,其建筑形制和装饰艺术都有其独特的威严感。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宗祠走下了历史舞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德公厅屋 四柱三楼牌坊式门楼,是查济仅有的元朝建筑,第三层砖雕“鲤鱼跳龙门”为高浮雕,十分珍贵。下面两层损毁严重。

二甲祠,又名光裕堂,是村内现存最大的一座祠堂,为明代建筑。门楼下精雕“空城计”等戏文图案,门墙下有白石雕花墙裙。门庭极为狭长。进入厅堂,放眼四望周围全为木质,内墙镶板,“见木不见砖”是二甲祠的独特之处。

二甲祠

泾县的另一处古村落——黄田村位于泾县榔桥镇东部。晒秋是黄田的固定习俗,每年秋收时节,当地人把成熟的稻谷、玉米、辣椒、瓜果、花生、黄豆等放在自家院中、墙上晾晒,形成“赶节气”民俗文化月暨晒秋活动,展示黄田村当地传统农耕文化。

对久居深山的黄田村民来说,每当秋意渐浓,他们都要捧出层层叠叠的簸箕,将红的辣椒、黄的玉米一一晾晒在秋日里,那里有最深的秋,渲染着受过光热的每一层颜色。黄田的晒秋,可能没有那么规模壮观的场面,展现的是静谧的皖南乡村风景。

黄田村晒秋。 图片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摄影

从厚重的历史回到现在,近年来,泾县也在致力于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公路。其中,溪桃路起点位于茂林镇溪口,终点位于桃花潭镇桃花潭村,道路两旁以“汪伦好客、十里桃花、李白诗歌、古岸踏歌”等为主要元素的人文景观点缀其间,也突出了此地的历史与文化。

小岭路

责任编辑:黄松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