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一个厨子
经历多次帮朋友咨询或选择相机之后,我总结经验了一些经验,在这整理为一篇文章。
核心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数据分析,减少浪费,把钱尽量花在自己的需求上。
市场上可以选择的机器是如此之多,比如可以塞到口袋里的黑卡:
索尼(SONY)RX100黑卡系列 数码相机/照相机 RX100III (RX100M3)黑卡三代 官方标配3839元京东
去购买
比如可以塞进通勤小包的富士微单:
富士微单(FUJIFILM)X-A5/XA5 XC15-45 星光棕(Brown)微单/照相机 2420万像素 4K视频 蓝牙WIFI3699元京东
去购买
比如颜值不错的复古PEN-F:
奥林巴斯(OLYMPUS)PEN-F-1718K(定焦镜头套装) 银色 2000万像素 内置WIFI 五轴防抖 翻转触屏 经典复古7599元京东
去购买
比如低调实用的D7200 :
尼康(Nikon)D7200 18-140mm长焦套机 VR防抖 单反数码照相机 家用/旅游(ISO100-25600 内置WiFi)6699元京东
去购买
更比如有高端全幅D810 :
尼康(Nikon)D810 单反数码照相机 全画幅套机 ( 50mm 1.8D 镜头)11997元京东
去购买
甚至还有中画幅相机。这些外形迥异、功能多样的相机,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 找准自己的需求
2. 确定“决定性因素”,通过其初筛
3. 找到“非决定性因素”,将其数值化
4. 对比分析,做出选择
这里主要是提出一个理论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恩,我才不会说是随手画了一个D810的能力值图才想出这个路子的呢
)
1. 找准自己的需求
这一步非常重要,也是一切的开始以及最后的评价条件,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从用途上来划分,有旅游风景、日常人像、工作记录、商业拍摄等等;从携带方式来划分(尺寸),可以有塞进衣服口袋、挂在脖子上、放在上班通勤包里、放在摄影双肩包里、或者通过专业拖箱来运输;从镜头上来划分,主要是分不可换或者可换镜头,如果是不可换镜头,那是选择定焦还是变焦?最后一点,自然是价格。
通过这样一些思考,往往才能勾勒出目标相机的大致形态。在这个阶段不要掉到相机的具体参数里去,而是要首先研究自己。
2. 确定“决定性因素”,通过其初筛
经过第一步之后,通过目标相机的大致形态可以确定一些“决定性因素”,不需要特别严格,因为这一步我们的目的是排除那些肯定在需要范围外的相机。这就好比一些原则性的下限,比如“我无法忍受1kg以上的相机”、“我无法忍受不可换镜头的相机”、“我无法忍受塞不进的通勤包的相机”。
这一步设置的筛选条件,最好是难以通过其他方式弥补的(这样不会导致误伤)。一般来说,从体积重量、镜头视角(固定镜头相机)、续航这几点来筛选是比较合适的。
3. 找到“非决定性因素”,将其数值化
首先,在公开竞争市场销售的机型,其价格都大致是合理的。(厂商对定价的研究非常透彻,这也是市场有竞争的好处)
其次,总价值可以视为多种优势因素价值之和。(意味着不同产品有不同的优势倾向)
从这两点出发,我们可以将一款机型数据化,而后图表化。
比如选择“传感器、连拍、续航、镜头(系统)、视频、便携、外观、智能化“这八个因素。首先按照其参考价格来分配总点数(后面会细说),然后将点数分配到这八个因素上。这个过程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没关系,我们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得到精确的打分。
注重便携性的消费型
比较均衡的消费型
准专业型
主打颜值的均衡型
专业型
于是我们得到了这么一些图形。图形的面积(总得分)与其价格相关,不同的机型有着不同的卖点,然而不管这些卖点我们需不需要,它都已经摊在了总成本里面。
4. 对比分析,做出选择
这一步所说的对比,并不是机型之间的数值对比,而是与自己目标的图形对比。图形代表着机型的成本分配比例,是一款机器在设计之初的定位。与自己目标图形相符的这一些机器,在各自的价位都是最具性价比的。
不同机型的图形差异
比如上图,就明显能看到这两款机器的定位不同。假设目标图形为上图红色图形(D810),备选机型为PEN-F时,则能看出在外观、智能化、便携这几项有成本的浪费。在成本控制为PEN-F相近(S=44)时,图形相符的D7200(S=42)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
D7200图形缩放后与D810图形对比
图表可以非常简单的用PPT制作,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自己动手试试。
写在后面的话
这个方法也许有些牵强,很多东西也难以精确的量化。但是,这其实是辅助自己思考的一个路子,核心是将难以比对的数据集合在一起图形化,然后以“形状”来模糊比对。
对于很多完全不了解相机功能的同学来说,给每一项参数打分会有极大的难度,这个时候其实我的建议是直接套用所举例的八个因素简单地尝试打分,在了解一台机器的方方面面后,有时候会有新的理解。其实这么分析下来,即使机器买得和目标不一样,也能知道自己在哪方便多花了一些钱。
对于喜欢研究相机的同学,沿着这个思路可以有很多的深化。比如得分和价格的关系,理论上会是一个很平滑的抛物线,实际市场价格会在这根线附近分布;比如单向得分的评价方式,其实按排名的倒数乘以系数会比较合适。不过还好是相机市场还算比较理性的,相比而言,手机的很多性能与价格就难以评价了,比较品牌、系统的影响太大。(吐槽,我可以说徕卡也是难以用价格/得分体系衡量的嘛)
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选择其实是一种取舍。虽然,大家的目标相机很有可能是这样
六边形战士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