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巨石先生提议下,我和崔岳老师作陪前往乾县北底旦村寻找天齐庙的遗迹。在两个多小时的座谈结束后,带着承诺,我们告别了李文海先生和宋彩霞女士,告别了天齐庙。天齐庙对于乾县而言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历史遗迹,它不应该如此的破败和落寞,作为乾县人,我们有责任为此而奔走呼告。我和巨石先生相约从不同的角度叙写天齐庙,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乾县天齐庙,推动天齐庙的修复。
寻迹天齐庙
乾州蕞娃
2020年8月8日中午,北方文学艺术学会在乾县万联家居城3楼主办了“以书会友,以画沁心”——艺术与生活同行书画笔会活动,这次活动由北方文学艺术学会主办,陕西秦阳博纳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乾县宇舒全屋定制工作室、利创瓷砖乾县总经销、海邦全屋顶墙、泰宝钢构等单位协办。乾州蕞娃属于慕名而来,不请自到。
在参加完活动后,在巨石先生提议下,我和崔岳老师作陪前往乾县北底旦村寻找天齐庙的遗迹。也许是诚心所致,这次我们不仅找到了天齐庙民间信仰活动点管委会的保管宋彩霞,进到了天齐庙中,更是在宋女士的联系下见到了曾在天齐庙借住近20年的李文海先生(管委会会计)。
在天齐庙中,我们见到了三块残碑:第一块为白色石块,依稀可见“乾州奉天县底淡东岳天齐仁圣帝”字样,初步推断该碑为唐代以后;第二块为青石,上依稀可见“皇清 重修泰山行宫碑”字样,初步推断该碑为清代;第三块石碑残缺十分严重,只能看到一些人名,初步推断这块应该和第二块为同一石碑。
我们的调查访问的对象主要是天齐庙的这两位管委会成员。在此,谨对李文海先生和宋彩霞女士表示感谢。李文海先生年近七旬,老人喜好历史人文知识,他不仅回忆了天齐庙昔日的辉煌景象,而且结合个人认识分析了天齐庙的由来。
关于乾县天齐庙:根据李先生回忆,天齐庙的原址在现今庙址的西南方向,坐北朝南,长约220米,宽约150米。庙中有山门、二门、大殿(供奉黄飞虎)、关老爷殿、娘娘婆(送子观音)殿、戏楼、广场等建筑。同时,有记录天齐庙历史的石碑七八通。在李先生的帮助下,我们大致绘出了天齐庙的平面图。
清末民初拆除部分建筑用于好畤村学校的修建(底淡、好畤原为一堡),建国后“文化大革命”其间部分石碑被运往南底淡村白灰窑烧制石灰。现在原庙址东北方向重新建庙,规模较前小了很多(占地面积近3亩),建成大殿及辅助用房,庙中供奉了娘娘婆诸神,门口连个牌匾也没有,几乎可以说是寒酸至极。
据说本庙旧时自从农历三月三祭祀轩辕开始,庙会不断,前后持续一个月左右。庙上会唱大戏,广场会有各种民间餐饮、娱乐摊点,乾县周边,四里八乡都会来拜佛烧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现在只有每年三月十三的娘娘婆会仍在进行,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
关于天齐庙的由来,一般认为:天齐庙(也称东岳庙)为道教祭祀泰山神的庙宇(是道教宫观中唯一称“庙”的殿宇)。传说泰山神掌管人间生死。“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所宗者也。”(<<云笈七签·五岳真形图序>>)。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元世祖时又尊泰山神为“东岳天齐大生仁后皇帝”。简称“东岳天齐大帝”或“东岳大帝”。每年夏历三月二十八日为祭祀日。
李文海先生认为乾县天齐庙建于先秦时期,其原因在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但苦于当时政治体制所限,无法实现自己称帝的想法,就先建了这样的一座天齐庙(与天齐高)以供奉自己的祖先,以暗示自己想称帝的愿望。李先生还提出了秦始皇的祖先来自于山东的说法,这与我们一般人所了解的秦人来自于西北(陇上甘肃)的说法并不一致。但是,对于李先生提出的这两点说法,巨石都表示了高度的认同和赞许。
在网上我也看到了这种说法,大致如此:中国上古有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妫、妊(一说姞),据说中国目前的大多数姓氏都由此八姓演化而来。嬴姓的始祖是少昊。东汉许慎《说文》:“嬴,少昊氏之姓。”蜀汉谯周《古史考》:“少昊氏,嬴姓。”
少昊(约前2598-约前2525年),远古时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同时也是东夷族的首领,贵为“三皇五帝”中“五帝”之首(白帝)。宋代史学大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氏族序》中说:“居于姚墟者赐以姚,居于嬴滨者赐以嬴。姬之得赐,居于姬水故也;姜之得赐,居于姜水故也。”柳明瑞考证,嬴水就是流经莱芜的嬴汶河。少昊在嬴滨出生而得嬴姓,继而“登帝位在鲁北,后徙曲阜”(《帝王世纪·五帝》),故历史上曲阜被称为“少昊之虚”(《史记·鲁周公世家》)。宋代在曲阜所建的少昊陵,素有“中国金字塔”之称,经历代修葺,至今保存完好。
《国语·郑语》“少昊之后伯益也”。舜封伯益于嬴地、赐嬴姓。柳明瑞认为,伯益是少昊的裔孙,因此舜让他姓嬴氏,是让他认祖归宗,从母系———帝颛顼之姓,转入父系———少昊氏之姓,从而担当起领导以嬴氏为首的东夷部落联盟的重任,发扬光大白帝少昊的光辉业绩。
据说,由于伯益各方面工作都很出色,舜曾经想把大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先禅让给他,伯益拒绝了,舜才把大禹选作自己的继承人,并要求大禹之后必须把职位禅让给伯益。禹继舜担任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举荐伯益之父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然而皋陶未及受政而亡。《史记·夏本纪》载禹“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说的是伯益接任大禹,主政华夏三年,此后主动退让帝位于大禹之子启,避居箕山。另一种说法是,等到禹殁后,启便“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并将益杀死。无论如何,伯益从此消逝于历史舞台,而“公天下”的原始社会为“家天下”的奴隶社会所取代,中国历史上父传子继的帝位继承模式由此开启。(乾州蕞娃总觉得红色字体这段话有些绕,伯益为皋陶的儿子,而舜也先于大禹,为什么舜要禅位于伯益,而大禹却指定伯益的父亲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为什么先是儿子后是父亲?)
约1000年以后,周孝王面对为自己王国畜牧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伯益后世秦非子,联想起帝舜赐姓的传说,怀古之情大发,不禁小小地仿效了一把,“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这也是“嬴秦”的起源。
至于秦襄公自谓“主少昊之神”、“祠白帝”,无疑带有认祖归宗的色彩。而秦文公立祠祭雉鸟神的举动,则跟少昊氏族的凤鸟崇拜传统一脉相承。
曾经,学界长期以来的主流观点是认为秦人本就出自西方,持此一说的代表人物有王国维、蒙文通等。近世一些学者开始持不同意见,1933年,傅斯年最早提出“秦文化东来”说,他提到:“秦赵以西方立国,而用东方之姓者,盖商代西向拓土,嬴姓东夷在商人旗帜下入于西戎。”(《夷夏东西说》)钱穆的《国史大纲》也主张“秦之先世本在东方,为殷诸侯,及中谲始西迁”,依据是《秦本纪》提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黄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这些国族,凡可考定的都在东方。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这批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的战国中晚期文物,在展现先秦史实方面,恐怕比《史记》更有力。清华简中有一种保存良好的史书,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领导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将之整理成《系年》。
清华简《系年》第三章简文叙述了周武王死后发生三监之乱,周成王伐商邑平叛:飞(廉)东逃于商盍(葢)氏。成王伐盍(葢)商盍(葢),杀飞(廉),西迁商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飞廉参与三监之乱,失败后东逃到奄。奄也即是《秦本纪》讲的运奄氏,属于嬴姓,飞廉向那里投靠,正是由于同一族姓。当时今山东到苏北的嬴姓国族都是反周的。秦国先人“商奄之民”在周成王时西迁,性质用后世的话说便是谪戍。其所以把他们遣送到西方,无疑也和飞廉一家有关,因为飞廉的父亲,正是中谲。
以上关于秦人源于山东的观点节选于《中华读书报》2013年8月12日韩晓东的《地下考古的佐证:秦始皇是否是山东人》一文,特此致谢。
崔岳老师提出自己曾经看到过的关于天齐庙由来的另外一种说法,天齐意为“天之肚脐”,象征天的中心位置。现将这种说法简单摘录于此,仅供大家参考:
天主,又称天神,主天之神,和地主、阴主、阳主、日主、月主、星辰主、四时主并列的八大自然神之一。《史记·封禅书》“天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天主祠在天齐,天齐就是天齐渊温泉。祭祀天主之所的天齐渊位于齐国故都临淄一带,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辛店镇东南约三公里,淄河东岸,牛山西北麓。祠天主的地方天齐和道教中与天齐高的天齐神不同。天齐神相传是“管天下人民生死灾厄”之神,又称东岳大帝、泰山神,祭祀在天齐庙。
至于天齐庙供奉的主神,有以下版本:一说是东岳神主为武成王黄飞虎(乾县天齐庙),一说是玉皇大帝的弟弟(济南市长清区双泉镇),还有供奉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殿”,为道教的最高主神),还有说是泰山老母的,不一相同。
文章写到此处,应该是结束了,不过还没有阐明我写作此文的目的。所以还必须再啰嗦几句。
天齐庙对于乾县而言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历史遗迹,它不应该如此的破败和落寞,作为乾县人,我们有责任为此而奔走呼告。我和巨石先生相约从不同的角度叙写天齐庙,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乾县天齐庙,推动天齐庙的修复。
在两个多小时的座谈结束后,带着承诺,我们告别了李文海先生和宋彩霞女士,告别了天齐庙。在4天之后的今天,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这篇文章,也不知道会不会因其更多人的关注,只是尽到了自己作为乾县人的一份责任,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原创不易,转载分享请标明出处,敬请合作。
平台编辑:刘立军,笔名乾州蕞娃,又名终南鲁人,初中语文教师,性木讷,爱文学。俯仰天地间 ,自知无所愧。
展示生活中的美好,记录生命历程的每一次真实,每一份感动,这里是“行走在乾县”,欢迎您的参与,欢迎您的关注,点赞留言,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