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泰西绸锻庄原名和泰昌,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坐落在开封西大街路南(现址在西大街18号附近),东家原为伯延徐家,因生意不景气,情愿将生意出兑,在和泰昌当掌柜的韩锦良(武安庄晏人)一家接手该店,将其更名为和泰西,继续经营绸缎,逐渐发展成为在当地呼风唤雨的大商号。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已生到五家分号,分别是设在郑州大同路的和泰德、设在亳州的和泰恒、设在西安的和泰祥与设在安阳的和泰祥,总资本大约二、三十万元,是武安帮里发展最快的一家绸庄。
和泰西绸锻庄的发财有两次戏剧性的巧合,其故事至今在武安坊间广泛流传,茶余饭后被人津津乐道。
一次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大掌柜韩锦良派其表弟韦银昌(外号叫糟轱辘,二十三岁)去上海做庄客(采购员),临去时反复交待说:在上海住庄客要特别细心,购货第一要消息灵通,厂方的货必须严格要求质量好,花色美观大方,尺码足。第二要完全听从开封总柜指令,按总柜的购货单购货,但也可看形势灵活一点。起初韦银昌还记着大掌柜的嘱托,办事小心谨慎,连续几次办货,新产品购货及时,到货比别家商号早,因此利润也高,受到了大掌柜的表扬,也便飘飘然起来。道光二十年十月,上海市场从各地运进很多黄麻,本拟出口卖给外国人,不知何因外商突然停止收购,造成了大量积压,货到地头死,所以黄麻在沪大掉价,由五毛一斤直线掉到三毛一斤。韦银昌听开封同行说,开封的麻价是五毛五分一斤,心想自家的商号近来生意萧条,何不趁便宜购一批黄麻到开封出售,赚上一把,于是未曾与开封柜上联系,便擅自做主以每斤二毛八分的低价定购黄麻三万斤,与麻商订了合同,货款先交一半,以三个月为限交清全部共约九干现银。黄麻发到了开封,可把韩锦良气了个半死,大发雷霆说道:“我们是做绸缎布匹的,从来没有卖过麻,隔行如隔山。他不和柜上商议,一下子就进了三万斤麻,按开封销麻的情况,这么多的麻五年也销不完。这不是存心让我们和泰西关门吗?”韩锦良当即派人将韦银昌调回开封总柜,把他大骂一通:“你没吃过猪肉难道也没见过猪走吗?据我访查开封五年也卖不了这么多麻!”韩锦良气愤过度急火攻心,当即病倒在床。他责令韦银昌立马三刻卷铺盖回家,永远不准他出来经商。
无巧不成书,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黄河水暴涨,黄河大堤数处决口,面临溃坝的危险,十万火急,沿河各县调来支援堵口的民夫达到数万人之多,但堵塞决口非用大批黄麻不可,朝廷的河道监管找到了和泰西,将和泰西所存的黄麻以七、八毛一斤的价格尽数买走。这批黄麻一进一出算下来,共盈利一万多元现银,和泰西绸锻庄发了个大财。此时回过头来想想,韩锦良感到表弟韦银昌是个“福星”,所以派人回老家把他请回开封来,并提升他为二掌柜。凭着这笔意外之财,和泰西很快在各地新建了好几家分号。
无独有偶。到了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和泰西绸锻庄已是韩锦良的儿子韩和山在当家,东家兼经理,他派表弟封奎武去上海坐庄采购。按照店里的老规矩,驻沪的庄客不准任意购货,必须按各店添货单购货,特殊情况下才可灵活掌握。封奎武在上海呆了几年,有一次他看到几家丝绸厂处理黄缎子,原价八毛,处理价居然降到四毛五分现银,实在是便宜,封奎武顿时动了心,感到其中有利可图,也没与总店联系,就自作主张买下了200件黄缎子(每件24匹,每匹约8文,计约17280元现银)。
在清朝帝制时期,黄缎子属于皇家专用,即只有帝王家和神像才可使用,老百姓擅用为违禁,所以在民间基本没有销路。200 件黄缎子不是个小数目,恐怕二、三十年也销不完。韩和山没想到封奎武这么糊涂和莽撞,拍电报急令封奎武回汴,盛怒之下,狠狠贬斥封奎武一顿,当天晚上新就把他的行李掷出门外,把他赶出了店门。
幸运之神再一次眷顾和泰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慌慌张张秘密逃出皇城。随即有圣旨传遍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所要去的地方,包括太原、西安等地,山西巡抚急忙筹备迎接圣驾,急如星火安排为皇太后、皇帝布置行宫。行官所用的被褥、帐、椅披、椅垫等都要用黄缎子做成,便立刻派人到太原“宏顺德”绸缎庄购买黄缎子。宏顺德也是武安帮的买卖,自己存货不足,探知老乡在开封的和泰西存有大批黄缎子,便马上派人来购。消息不轻而走,西安、洛阳等地大小商号也到开封和泰西购买黄缎子,因为沿途各县也都准备迎接圣智。开封巡托松寿(满人)亲自迎驾到潼关,沿途黄沙铺地清水泼街不说,所过洛阳、郑州、中牟行官陈设极为华丽,俨然有内庭气象,各地官僚为了奉迎主子纷纷献礼,大车小辆装载礼物,驾到开封的行李车就有两千多辆。十月初二由中牟到达开封,接驾仪式更为隆重,十月初十慈禧生日,满汉大臣蜂拥朝贺,开封城內热闹异常,满眼都是鲜亮的黄缎子。这些黄缎子多数来自和泰西绸缎庄。
由此巧合,和泰西又一次走红运发了大财。韩和山饮水思源,像“请财神”一样,郑重其事地把在即闲坐两年之久的封奎武请回和泰西,仍旧派他去上海任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