砒砂岩——黄河泥沙的罪魁祸首,生态保护需从治本开始。
黄河是世界上唯一的“地上悬河”,千百年来,黄河泥沙造成中下游河道频繁决口、良田损毁、土地沙化盐碱化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大量泥沙从何而来?砒砂岩是最大元凶之一!
砒砂岩,地学上概念是指古生代二叠纪(约2.5亿年)以来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厚层砂岩、砂页岩和泥质砂岩组成的岩石互层。因其成岩程度低、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极易风化成沙土,伴随流水和大风搬运带入黄河,据专家统计,黄河下游25%的粗砂来源于砒砂岩。减少黄河泥沙的治本办法之一应该是控制沙源。
我国砒砂岩集中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晋陕蒙接壤地区的鄂尔多斯高原。控制沙源,可采取以下措施:
(1)查明砒砂岩沙源供给总量。准确掌握砒砂岩源区的分布范围、出露面积、体积、规模(数量)、坚硬程度、易风化性、沙化强度等地质体征。
(2)通过实施防风固沙工程减少沙源供给量。在砒砂岩源区,开展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为主的生态修复,增强砒砂岩的抗风化能力和稳定性,减少沙源供给量。
(3)通过实施河流、水系优化工程,改善地表径流,减轻水流对砒砂岩的侵蚀作用,减少水土流失携带的泥沙量。
(4)引水造湖,增加湿地、滩涂面积,调节、改善砒砂岩源区小气候,减弱大风扬沙和泥沙搬运量。
(5)禁止或减少在砒砂岩源区垦荒、放牧和开矿等人类扰动活动,以减轻人为地质作用对砒砂岩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