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龙凤花烛,许多人都会想到古装电视剧婚嫁洞房里,那蕴含着美好祝福的场景。这个已经少见于人们生活中的风俗,却在重庆秀山留传至今。
秀山自治县梅江镇龙凤花烛世家陈建友,就是龙凤花烛绝技传承人。他从16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这门非遗艺术,在三十多年的从艺生涯中,他“钻”进了一对对花烛里,潜心研究,希望能将自然万物都融入到这一支一炬中。
从17岁拿起雕刀开始,陈建友在火红的蜡烛上埋首三十多年时光。
从他手上诞生的龙凤花烛,不仅走进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展览,还飞进了法国卢浮宫参加世博会。
17岁在蜡烛上雕龙画凤
陈建友说,制作龙凤花烛是他们家的家传技艺,他从小就常观摩父亲和祖父制作龙凤花烛,慢慢对这门艺术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我17岁的时候,就放弃了出门做生意的念头,开始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龙凤花烛模具制作、图案绘制。”陈建友说,当时家里的生意很差,一天只挣十来块,“其实蜡烛本身是不愁销路的,主要是怎么‘变’,才能让人家喜欢。”
就这样,陈建友了开始自己的“变革之路”。包装、样式、颜色搭配……一系列的整改果真让小店的生意好了起来。经过一年多的刻苦钻研,他逐渐掌握到要领,并能独立完成一对花烛的制作了。
龙爪雄劲,体态矫健;凤目圆睁,神采飞扬。陈建友制作的一对花烛,龙与凤都色泽鲜艳,栩栩如生,“盘旋”环绕在红烛上,好似即将要从蜡烛中“化身而出”,龙起九州生瑞气,凤随云彩舞风华。
但是,这样的栩栩如生,却整整花了陈建友10年时间。
陈建友说,30岁的他已经基本能独立完成一对龙凤花烛的制作了,但他做出来的龙总感觉有点不到位,“当时,不论是家里人还是来参观的街坊邻居,都说‘你这个不像龙啊,倒像马’”。
一句话,让陈建友哭笑不得。
“这事搁我心里好长时间,尽管我一直尝试改进,但就是做不像。”陈建友摇了摇头说,“就是没得龙的灵气”。
由于纯蜡制作的苛刻性,大到独立制作的龙头与烛身“结合”,小到贴附一片片薄如蝉翼的龙鳞,都得费不少心思。
因雕刻龙头(眉眼、嘴、胡须等部位)的工作十分细致,陈建友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天。
“有时候你叫他喝口水再做嘛,他也听不进去,就在那儿一个人弄啊弄。”女儿陈梦兰说,“记得那次,爸爸在加工室倒腾了一整夜。第二天一家人正准备‘说他两句’,他举着手里的龙烛,直问大家像不像……”
这时,一旁的陈建友微笑着说:“当时看他们表情那哈,我猜应该是成了的。后来大家都说,这条龙算是真正做活了!”
全国首家纯蜡制作龙凤花烛
“我家的龙凤花烛是全国第一家用纯蜡制作的嘞!”陈建友自豪地说,“这样的蜡烛才是真正的蜡烛,它通体燃烧完后不会有其他的东西剩下。”
这样的龙凤花烛,既要保持“纯粹”的用料,又要有精巧的外表,是十分困难的。
“蜡的熔点极有讲究,要保证每一个小部件都能有形,就要在各自形状的特点上,结合适宜的加工环境,从熔点那里找窍门。”陈建友透露,这个过程并不简单。
陈建友介绍,他先将各种颜色的蜡烛放入容器中,用电磁炉加热,同时把几十种磨具浸泡在水里,等蜡烛融化后再用磨具一点点蘸着来雕烛,几十道工序大有考究,每一处花纹都要费许多心思。
陈建友家的龙凤花烛不仅仅是纯蜡材料,更是纯手工制作,龙头、龙尾、龙脊、凤头、凤尾都是他手工搓成后,再来雕刻细节;龙的眉眼、胡须,凤的翅膀和尾翼,极其考验耐心和细致。
“龙凤花烛的制作工序相当繁杂,容不得一丝一毫错误,我经常对着蜡烛一坐就是一整天。”三十多年的从艺生涯里,即便工序复杂又制作辛苦,“纯蜡材料”和“纯手工制作”始终是陈建友坚守的不二原则。
78斤龙凤花烛惊艳法国卢浮宫
三十多年的龙凤花烛制作中,最让陈建友得意的一件作品,是他亲手制作的重达78斤的“巨型花烛”。这对“花烛”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国内不少比赛里斩获大奖。
2018年10月,陈建友带着秀山特色“龙凤花烛”参与了第24届法国卢浮宫世界非遗展,在云集了全球各地的非遗文化保护、修复、传承与创新的非遗大师展会上,“龙凤花烛”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浓厚的生活气息吸引了外媒的眼光。
陈建友向他们介绍龙凤花烛在汉文化里的百年历史内涵,和在传统嫁娶中“共点花烛,举案齐眉”的重要意义,法国当地市民感慨汉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赴法国参展之前,陈建友还曾将这门艺术带到泰国,获得了泰国朋友的赞叹与喜爱,纷纷争着上前要拿着花烛和他合影留念。
“有不少外国朋友跟我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看的蜡烛,第一次知道了蜡烛里有这么重的意义。”陈建友说,能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弘扬海外让他非常骄傲,希望未来能把龙凤花烛带向更远的世界,让更多人走近它、了解它。
上游新闻记者 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