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
物种别名:野毛豆、鹿藿、 饿马黄、柴豆、野黄豆、山黄豆,野毛扁旦。
分类地位: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蔷薇目,豆科,蝶形花亚科,菜豆族,大豆属。
生境分布:生于潮湿的田边、沟旁、河岸、湖边、沼泽、沿海等地,除新疆、青海和海南外,遍布全国各地。国外的朝鲜、日本和俄罗斯也有分布。
滩涂野大豆群落
形态性状:一年生缠绕草本;主根细长,侧根稀疏;茎纤细,被褐色长硬毛;三出羽状复叶,托叶卵状披针形,急尖,被黄色柔毛,小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可达14厘米,全缘,两面均被绢状的糙伏毛;总状花序通常较短,花梗密生黄色长硬毛;花小,长约5毫米,花萼钟状,密生长毛,裂片5,蝶形花冠淡红紫色或白色,旗瓣近圆形,先端微凹,翼瓣有明显的耳,龙骨瓣密被长毛;荚果长圆形,稍弯,长17-23毫米,宽4-5毫米,密被长硬毛,种子间稍缢缩,干时易裂;种子2-3颗,椭圆形,褐色至黑色。 花期7-8月,果期8-10月。
野大豆植株
野大豆的花
耐盐能力:具有一定的耐盐碱性,在土壤pH值9.18-9.23的盐碱地上可良好生长。在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均表现出很强的耐盐能力。
资源价值: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植株营养丰富,且适口性好,可作为家畜饲料;种子富含蛋白,具有食用价值;全草入药,有补气血、强壮、利尿等功效;种子能清肝火、解痘毒;茎和荚果可治盗汗、目昏、伤筋等;野大豆根系发达,茎叶繁茂,覆盖度大,可减轻雨水对土表的冲刷及地表径流,有很强的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的作用;野大豆为栽培大豆的近缘野生种,具有抗旱、抗盐碱等高抗逆性,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开发前景。
繁殖方式:主要通过种子进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