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有关环保咖啡的话题,已不算新鲜事,之前已有关于从咖啡产地、种植方法等方面的讨论,那么,承担咖啡制作加工和终端消费者之间桥梁作用的咖啡店,在咖啡可持续发展上,能否做出积极探索?近日,上海最新时髦地标前滩,出现的一家“向绿工坊”或许可以为这个庞大又深邃的问题提供一个尝试性的解答。
多元演绎咖啡渣的二次生命
在有关咖啡环保的话题上,如何妙用咖啡渣此前已经有了许多精彩的演绎,比如咖啡渣做成咖啡杯、吸管等,近日记者在向绿工坊后方的“循环绿·创意坊”里看到了一个名为“有机繁荣”的咖啡渣艺术品展。
“循环绿·创意坊” 澎湃新闻记者朱喆 图
细看木桌上的展品,会发现不少惊喜,有大小各异的碗、盘子的器皿、五彩斑斓的“咖啡色彩”盘……根据介绍,它们都是用咖啡渣、天然植物纤维、传统胶水融合了木片、纸屑、食用色素等材料巧妙制作而成。
用咖啡渣做成的器皿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咖啡色彩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墙上悬挂的装饰画展品,生动描绘了咖啡的生命故事,比如有用纸材料模拟咖啡树叶的脉络,经过切割和弯曲造型的再生木材模拟抽象的树叶纹理等,视觉上看起来逼真且细腻。
装饰画 咖啡山水 澎湃新闻记者朱喆 图
这些对咖啡渣的演绎超出了人们的传统认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周洪涛和澎湃新闻分享了他们在过去3个月中在展品创意、制作的过程和心得。
作为一种材料,咖啡渣本身具有一种均衡的特点,通过溶解以后材质比较像土地,它的质感很强。而其实它是一种果实,想要在材料附着和结构上加以变化的话,相对也比较挑战。另外,由于人们饮用咖啡,因而咖啡渣和人还有情感上的连接,它的色彩和木头等天然物质也比较接近,作为有机材料也有色彩上的优势。周洪涛补充说:“总体上,我们发现运用咖啡渣创作的作品具有高度的通透性和层积的覆盖性,可以形成比较明确的三维空间这种特质。同时它的表面可以比较清楚地表现3D的特点”。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周洪涛讲解展品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制作团队不乏很多年轻人,他们对环保、咖啡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认识也让周洪涛颇有感触。他觉得,学生们不了解历史上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对工业生产中的一些材料的特质和可循环问题有一定积累,但缺乏实践经验,不过,只要他们发现了可行性,就会相当投入和兴奋。
“‘有机繁荣’是‘循环绿·创意坊’的首秀,此次我们利用星巴克的咖啡渣和一些用过的包材、包装等等进行创作,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让我们的有机物能够重新回到生活系统里,因为它们具有服务人类生活,同时又不对环境造成伤害、冲击和自然降解的特点,这是此次创作灵感最大的一个来源”,周洪涛说,“学院和企业在可持续理念方面达成了共识,合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非常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在我看来,从一个跨国企业的角度来讲是非常令人激动。展品在安装、讲解及分享过程中得到了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双方都希望这种生态艺术的呈现能够被社会认可”。
“循环绿·创意坊”作为一个环保艺术分享平台,每季将推出由全球艺术家带来的重构想绿色未来的艺术作品展览,也将举办一系列的公开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参观者在观展之余也可积极参与,践行环保理念。
少即是多
星巴克向绿工坊设计师之一李播思一边手指着天花板,一边和记者介绍起了空间设计的理念。“核心就是‘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我们不要过度设计”,他说。
没有被“包裹”的天顶,人们可以看到真实的空调管道和轨道灯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相比被包裹起来的天顶,人们抬头即可看到真实的空调管道,黑色细长线则是轨道灯,店铺的空调可根据营业时间进行开关,店内照明可以依据预设模式调节,灯的位置也可按照需求随时滑动调整,灵活又节能,咖啡店所用的电还是全国绿证认购平台购买绿色电力。
设计团队突破性地采用“模块化”建造思路打造了咖啡店的吧台和后区,各模块可以像积木一样拆分和重组,同样节省耗材。
向绿工坊内景 星巴克 图
体验吧台台面、客区座位台阶、以及大门把手上的木料都是二次利用,精巧的金属指示牌上都展示了材料的来处,店内咖啡桌底托等区域也是用了再生材料,店里咖啡师的围裙由从 PET塑料瓶回收而来的纤维制成……咖啡店里的各处细节都在呈现“绿色”。据介绍,“向绿工坊”全面采用回收及环保的建材,约50%可在未来被循环利用、升级改造或降解。
精巧的金属指示牌上都展示了材料的来处 澎湃新闻记者朱喆 图
咖啡桌底托用了再生材料 澎湃新闻记者朱喆 图
咖啡店日常产生的咖啡渣也将全部回收作为植物肥料,经过堆肥处理后在市郊的农场可在市郊农场及商场的花园中使用,人们也可在店里免费领取咖啡渣,继续创造自己的咖啡可持续生活。
人们也可在店里免费领取咖啡渣 澎湃新闻记者朱喆 图
被“解放”双手的咖啡师
咖啡师Mike向记者展示了一杯燕麦热拿铁的诞生。
咖啡师Mike介绍幻影咖啡机 澎湃新闻记者朱喆 图
他轻轻转动咖啡机的主旋钮,把燕麦奶倒入奶缸,再将其放置在蒸煮区,顺手转动一旁的转纽,随后像平衡感单杠的支架一端的玻璃杯上慢慢地如喷泉一般涌出了2份浓缩咖啡,Mike轻轻转动玻璃杯将萃取好的咖啡液倒入杯中,最后他一手拿着加热好的燕麦奶,一手握住咖啡杯,娴熟地拉出漂亮的奶花。
蒸煮燕麦奶 澎湃新闻记者朱喆 图
玻璃杯上慢慢地如喷泉一般涌出浓缩咖啡 澎湃新闻记者朱喆 图
Mike表演拉花 澎湃新闻记者朱喆 图
和一般咖啡制作相比,这更像是一场表演,如同咖啡机的名字“幻影”一样,让人感觉有些梦幻的戏剧色彩,人们听不到传统咖啡机推杆转动声、电动咖啡机按键音,机身台面功能布局、机器各部件的色彩都是极简风格,从外观上还带着一点科幻酷炫的感觉。
它一定程度释放了咖啡师的双手,同时重新定义了咖啡师和消费者的关系。“这台咖啡机看起来好像不需要咖啡师做很多动作,但其实它让人很挑战“,Mike说,“咖啡师只有2种应对的结果:要么你驾驭它,要么你被它驾驭”。
当制作流程被精简后,咖啡师有了更多时间与客人交流,实际上也是在考验咖啡师的综合能力,比如沟通技巧、知识储备等等。若能轻松应对,自然就是人驾驭机器,若不能,则是机器驾驭人。“比起说话,可能不少咖啡师可能更喜欢和咖啡机打交道”,Mike坦言,“就像古诗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意思,它的出现也是一个信号,在当下,咖啡师的角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工了”。
责任编辑:徐颖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