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除夕,立春刚过三天的时候,冷空气刮胸挠肝亲吻人们的脸。
今年,哈尔滨的气候有些反常,一个冬天气温都是很温柔的,这几天,突然变了脸,气温下降,让人一时半会儿感觉很不适应。外地人说:这才是哈尔滨天气啊!家家户户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里,街里的人不多,小商小贩都回家过年了,吆喝声少了许多,发小广告也寥寥无几,公交车很松快。我挎着照相机,撘上去道外的车,要再一次走一走中华巴洛克街区,接受一次历史文化洗礼,过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春节。
哈尔滨市道外区是哈尔滨的发源地,这里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就是中华巴洛克建筑区。中华巴洛克建筑区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北起升平街、南至南勋街,面积达53.11公顷,这个街区已被划定为“哈尔滨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在这个街区上沿街而立的斑驳的巴洛克风格建筑身后,是中国257个传统院落中,目前全国保留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
“巴洛克”是17世纪意大利兴起的建筑艺术风格,它的建筑特点是豪华而富有激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色彩浓烈,装修富丽,雕刻细腻,被公认为是欧洲最伟大的建筑风格之一。 而“中华巴洛克”建筑,实际上就是“中国式西洋建筑”,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艺术。在20世纪初期,哈尔滨有一批精明干练、有头脑、有胆识的民族工商业人士,率先在道外区的南二道街开商铺、办实业,置地盖房。在盖楼时时候,中国的工匠们纷纷效仿道里、南岗的“洋房”,同时采用中国的建筑手法,清水砖墙,白灰勾缝,砖木结构,雕花围檐,建造成了典型的中式“小洋楼”——“欧式立面、中式院落”。后来,这种风格被专家学者在 “巴洛克”的前面加上中华两个字,就变成了“中华巴洛克”名字。
这些建筑在外墙的立面风格上,极尽了巴洛克的建设之风,而在装饰和雕花的纹样却全部取材于中国传统民俗,用蝙蝠、牡丹、如意和铜钱等民间文化元素,传达出中国的福、禄、吉祥等之意。在酷似欧式楼宇的庭院里,院子的内部空间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而且是双层、或者三层的四合院,这种院落就是老哈尔滨人所称的“圈楼”。“圈楼”里有天桥、天井和回廊,四面围合,只有靠街的一面开有通街之门。每一个院落的外墙高,单面坡,此风格传达着中国民居民俗中“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用意。这种令人惊奇的楼外院内的“表里不一”,却出乎预料地完美契合,不仅是哈尔滨的一道特色风景,在全国也是鲜见的。
来到了中华巴洛克建筑区,就立刻感觉时光穿回百年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群落。这些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在装饰上大致有三方面特征。一是中国建筑的斗拱、台阶和栏杆与西方建筑的柱式、山花等构件交织在一起。在西洋的柱式加上中国的斗拱,并把西方古典柱子做变形处理。柱式是西洋的,但装饰是中国的,这在西洋建筑上都是没有的。其二,浮雕装饰采用植物花卉,表达吉祥富贵,多子多孙的文化内涵。如葡萄、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牡丹、梅花、荷花和海棠等象征富贵吉祥,装有多种植物的大花篮象征五谷丰登。有一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甚至在墙体浮雕中采用一个树根长出两枝树枝,一边结石榴,一边结桃,这充分反映当时老百姓希望家里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和延年益寿的朴实愿望。第三,使用象征福禄寿喜的动物图案,如蝙蝠、鹿和仙鹤等。目光所及之处,我看到一处女儿墙墙垛上的浮雕图案便是一只梅花鹿站在一棵松树下,这象征着富禄延年。此外,有些装饰甚至直接用铜钱,表达出建筑主人期盼财源滚滚的心愿。另一方面,在结构上,这些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在西洋建筑立面背后,几乎全部采用中式院落。往往几座建筑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院落有门洞,或一进,或二进,穿越门洞,便进入豁然开朗的大院。大院中,外廊式栏杆、雕刻精美的楣子,这些中国传统装饰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多组院落常在一起构成一个街坊。
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街区里,不仅要欣赏建筑艺术,还可以去建筑群里消费娱乐,这里有洗浴、客栈、戏园子、电影院、山东会馆、小吃城、古玩交易场所等。除酒吧,演艺歌厅外,全部彰显出老道外原汁原味的风情,客人在仿旧环境里,在优雅的现代客房中,开窗俯视楼下,边听戏边品尝美食,一饱东北特有的历史地方特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留下的老建筑就是一首老歌。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就是一首洋为中用老歌,它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这些老建筑曾经在历史的舞台上光彩夺目过,如今,虽然风烛残年,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的哈尔滨人民,又让它们焕发了青春和活力,它历史沉积的厚重文化,为哈尔滨这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更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再见,老道外,哈尔滨成长的摇篮!
再见,中华巴洛克建筑,春暖花开之时我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