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学习的阙里街两边都有经营旅游纪念品的店铺,很多店铺出售的“尼桑宴”是最具曲阜地方特色的产品。
“尼山砚”色呈柑黄,散布黑色松花汶,石面细腻,抚之生润,因以产自曲阜东南尼山的石材制成而得名。孔府是孔子嫡长子孙的宅邸,即历代衍圣公的衙署和私宅。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高祖刘邦封孔子九世孙孔腾奉祀君。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仁宗赵祯封孔子四十六世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北宋徽宗年间,衍圣公封号成为世袭。此后,衍圣公这一封号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孔子七十六世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前后沿续800多年。其中,宋金元三朝并起的时候,三朝均册封有本朝的衍圣公,并行不悖。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孔氏宅邸逐渐扩大。明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敕建衍圣公府新宅,并诏令有权设置官署。此后在明、清两代多有增修和重建,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是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孔府现有建筑主要为明清遗构,共有九进院落,呈中、东、西三路布局。
孔府正门面阔三间,灰瓦悬山顶,两侧为粉墙八字照壁。由于适逢春节,正门前门柱上张贴了和内门柱上对联内容相同的红纸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对联中的“富”字少了一点,“章”字最后一竖穿透了上面的日,分别暗喻富贵无头和文章通天,世家大族、诗礼之家的豪迈之气展露无遗。这副据说是出自纪晓岚之手的对联,因其中的两个“别字”而闻名于世,并引来种种解读,莫衷一是。门楣上的“圣府”二字由明朝著名大奸臣、嘉靖朝内阁首辅严嵩书写。严嵩与孔府的渊源颇深,其唯一的孙女由嘉靖帝做媒嫁与孔子六十三世孙、衍圣公孔尚贤,是名符其实的儿女亲家。民间相传,孔府自养的戏班子从来不会排演《打严嵩》等鞭挞严嵩、严世藩父子的戏,不让爷丈人和岳丈人在孔家出丑,应该是在情理之中。
孔府二门与大门的形制基本相同,亦为面阔三间,悬山顶。门楣上的“圣人之家”匾额出自明代另一位内阁首辅,同时也是孔府亲家的李东阳。李东阳位极人臣,可谓官场上的绝对成功者,但其两子三女,包括嫁给孔子六十一世孙孔闻韶、衍圣公的女儿,都先于他先后辞世,白发人数度送走黑发人,可谓至悲!门联:“万象承乾处处春光寒转暖;三阳开泰年年凝景去还来”少了贵胄之气,多了些许温柔之情。
李东阳题写的“圣人之门”匾额
二门内的四柱三间三楼垂花仪门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
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六、刘七义军攻入曲阜,孔府遭到破坏,垂花仪门也未能幸免。明嘉靖二年(1523年),孔府将嘉靖帝御赐的“恩赐重光”金匾悬挂在重修的垂花仪门上,该门从此得名“重光门”。但有学者认为,金匾用语不像是皇上的口气,“恩”字没有道理,匾文更像是孔家对皇上感恩戴德的自语。
转过垂花仪门,是孔府大堂及六厅所在的院落。大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灰瓦悬山顶,堂前置有只有在紫禁城太和殿才能看到的象征皇权的嘉量和日晷,显示出孔府的与众不同和地位显赫。
大堂是衍圣公接受圣旨、举办衍圣公袭封典礼、处理重大公务、接见朝廷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举行节礼和寿诞仪式的地方。
一些网友的游记中说,大堂正中梁枋上悬有一块清顺治帝在顺治六年(1649年)谕旨衍圣公“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使各凛守礼度,无玷圣门。”的匾额。但我遍寻堂内,终未发现这块匾的存在,估计是趁着旅游淡季撤下拿去维修保护了。东西两厢是仿照朝廷“六部”设立的“六厅”的办公场所,东厢为知印厅、典籍厅和管勾厅,分掌文书印信、典章书籍和收取钱粮;西厢为掌书厅、司乐厅和百户厅,分掌档案管理、祭祀乐舞和巡防护卫。作为档案工作者,对凡是涉及档案的事都非常感兴趣,甚至看到“档案”字眼儿都感到格外亲切。据介绍,孔府所藏档案上起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下迄1948年7月;计9000余卷,25万余件;内容包括衍圣公封袭、祭祀先贤、宗族事务、家谱编纂、庙庭官员及府内官员铨选、税收、徭役、案件刑讼、灾情记录及府内庶务等。孔府档案是中国最大家族的历史记录,是研究孔氏家族发展史的重要史料。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诏令,明朝初年,始设衍圣公府,主要负责孔子祭祀和管理孔氏族内事务。衍圣公在明代高居文官一品,列文官之首,其衙署中的官吏品秩也不低,最高者达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
大堂与二堂通过一条通廊相连,使两堂在平面上呈“工”字。在通廊两边各摆放着一条红漆长凳,称“阁老凳”。“阁老”是明、清两代对内阁大学士既通俗又不失尊敬的一种称呼。相传,大奸臣严嵩遭祸前夕曾经跑到孔府求助,被衍圣公拒见,在大堂和二堂之间的红漆长凳上等候多时,悻悻而归。因严嵩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后来人们就把他坐过的红漆长凳戏称为“阁老凳”。被人冷落、没人爱搭理,从此也有了一个代名词—坐冷板凳。
二堂也称后厅,面阔五间,是当年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吏及受朝廷委托举行礼学、乐学童生考试的地方。明间过堂门上方悬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第一次临幸曲阜祭孔时御赐的“诗书礼乐”匾额。
东西次间置有7通御制碑刻,包括慈禧太后的3通“寿”字碑和“寿桃图”、“松鹤图”刻石碑、道光帝的“福寿”字碑和咸丰帝的御制诗碑。
咸丰帝的这首诗“曾向宫墙荐德馨,高山响往景前型。千秋人睹衣冠化,一代天钟海岳灵。诗礼择长庭有训,粥饘风古鼎留铭。时清尚染浇漓俗,愿藉家传铎唤醒。”怎么读都觉得最后一个字不在韵上。
这些御制字画的原作是皇上、太后赏赐给孔府的,孔家为显示荣耀,将这些字画刻在了石碑上。
东稍间是“启事厅”,类似今天的办公室;西稍间是“ 伴官厅”,相当于今天的警卫部门。
二堂后门外立有一块两人多高的太湖石,意在遮蔽后面的三堂,不使人一眼望穿。
三堂是孔府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仆役的地方,也叫“退厅”。堂内设公案,公案背后堂壁上是孔子六十七世孙孔毓圻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书写的苏轼《后赤壁赋》,堂壁上方悬“六代含饴”御制金匾。据孔府档案记载,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第四次来曲阜祭孔时,得知衍圣公孔毓圻的继室黄氏年过八旬,而孔子的七十二世孙孔宪培已经出生,孔家六世同堂,十分高兴,遂提笔御题“六代含饴”四字赐予孔家。
现在曲阜有一种饴糖,即取名“六代含饴”,可谓是巧用圣意。
御匾左右还各悬有一块匾,左为“眉寿保鲁”,右为“乔木长春”,两者都是孔氏族人送给衍圣公的寿匾。作为诗礼之家,将寿匾和御匾并行悬挂,是否有不恭之嫌,有待商榷。
“眉寿保鲁”匾
三堂之后,即是内宅。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一场大火中,孔府的内宅部分基本被烧光,现有建筑多为清末新建或增建。内宅门面阔三间,灰瓦悬山顶,明间辟门。门道两侧摆有两条油漆已经剥落的粗制长凳,比前面提到过的“阁老凳”差了很多,估计是用作下人临时休息之用。
内宅门里有一堵木质影壁起阻断来人视线的作用,可以避免走到门口的外人对门里一览无余。这堵影壁的背面绘有一幅《戒贪图》,画面上是一只形似麒麟但叫“贪”的怪兽在霸占了“八仙”的8种宝物之后,却还要吞掉太阳,欲壑难填的贪婪让它最终葬身大海。据说,衍圣公是想通过这幅大家每次出门都可以看到的画提醒家人注意:贪念不可有,有贪必遭祸!
内宅第一进院落的正房称“前上房”,是孔府接待至亲和近支亲属的客厅,也是孔府举行婚丧嫁娶仪式的地方。
“前上房”面阔七间,灰瓦悬山顶,明次间为通堂。通堂正中堂壁上挂有慈禧太后为衍圣公孔令贻之母、一品夫人彭太夫人御题的“寿”字条幅,两边有联:仁德大隆贵寿无极;和气所舍福禄来同。堂壁上方悬挂的“宏开慈宇”横匾,是曲阜县及邻县的绅士们为感念孔令贻的夫人陶氏在“保境安民”方面做出的特殊贡献而敬献给孔府的。两侧墙壁上的12幅红色条屏,是山东各级官员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为祝贺彭太夫人五十大寿而敬献的寿屏。
从“前上房”出来,我们三口人就随着人流稀里糊涂地走到了孔府的西边界,看过“孔氏后裔名人书画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两个展览,经过“福寿堂”,就进入了孔府九进院落的最后一进——花园。
孔府花园最初出现于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当时孔子四十六世孙孔宗愿被封为衍圣公,孔府得到扩建,宅邸规制比照王府设计,花园应运而生,但规模应该很小。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不断整修、扩建,最终达到50余亩的规模,是故宫御花园的两倍多。在孔府花园的发展史上,孔家亲家李东阳发挥了重要作用,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孔府花园第一次大规模扩建即是由他负责设计和监造的。也就是在这一年,孔闻韶袭封衍圣公,李东阳的小女儿也嫁入了孔家。据说,孔闻韶袭封后向朝廷上的谢恩表都是由李东阳代写的,足见亲家关系非同一般。孔家的另一位亲家严嵩是第二位为孔府花园发展操心劳肺的人物,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从全国各地弄来不少奇石怪岩、名花奇树,为孔府花园增色添光不少。第三位为孔府花园的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是孔家最牛的“亲家”——乾隆帝。关于乾隆帝嫁女给孔家的民间传说有多种版本,比较可信的应该是乾隆帝将于敏中的女儿收为义女,再以“公主”身份嫁入孔家的说法。尽管只是“义女”,但于氏嫁入孔家确实让孔家受宠若惊,再一次大规模整修花园即是其迎娶“公主”的重要准备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府花园正是依靠三位超重量级亲家的帮衬才逐步发展起来,进而成为中国北方知名的私家园林。清嘉靖年间,孔子第七十一世孙孔庆镕将得到的几块山峰形状的炼铁渣石引入园内,用以装点园景,孔府花园始有“铁山园”之名。而孔庆镕名字中的“镕”字恰好又与熔铸之事暗合,其由此自称“铁山园”主人,并曾赋诗赞美他的铁山园:“园林厅榭好,岁岁客凭栏。九月寻篱菊,三春就牡丹。”孔庆镕天资聪颖,工诗赋,擅书画,属于历代衍圣公中的出类拔萃者。
绽放的腊梅
早春的孔府花园还是一片萧索,草木枯黄,水枯池竭,只有黄色的腊梅在清冷的春风中拥寒绽放,提醒着人们,春天已经来临。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树木、花卉、飞流、小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造景、状景作用,而失去它们,园林的景致将大打折扣,以致惨不忍睹。无法体会花园“后花厅”那副对联“赏花观菊贤者至;寻梅觅竹骚人来”所呈现的惬意,只好退而求其次,去花园中找找那些无所谓美但比较有意思的东西。
好在铁山园里最著名的五柏抱槐、铁山石、奇画等几处景观受到季节的影响并不大。五柏抱槐中的柏据说已有500多年的树龄,这个树龄的柏树按说在孔府并不鲜见,奇就奇在在这株五杈老柏的中间又长出了一株国槐,形成了“五柏抱槐”的奇观。想象力丰富的圣人后裔给这株奇树取名“五君子”,并将其视为孔家千百年来大爱无疆、博爱包容、风雨同舟、和谐共生的精神象征。孔庆镕有《五柏抱槐》诗盛赞其树:“五干同枝叶,凌凌可耐冬。声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龙。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
孔府花园里的铁山石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有说是炼铁废渣的,有说是铁矿石的,更有说是陨石的,莫衷一是。以我的观察,是炼铁废渣的可能性比较大,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铁粑粑”。因为铁矿石不会有那么多的空洞,陨石很少有这种支楞巴翘的形状。
那幅被游客津津乐道的奇画在花园西门迎门照壁的背面,是一幅画工非常一般的水粉画:一条大路从远处延伸而来,一边是郁郁葱葱的树,一边是碧波荡漾的水。这幅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观者从任何角度看画都会觉得画中的大路是冲着自己的。我向学艺术设计的女儿请教其中的奥妙,女儿说这是单点透视的原理,让我如坠五里雾中,不明就里,一头雾水。
萧索的景致
走出花园西门,来到孔府北面的后作街上。这里停着各种各样去往孔林的接驳车辆,有正规出租车、带棚彩绘马车,也有赚外快的私家车。我们选择了一辆小面包,每人5块,共计15块。从孔府到孔林不到3公里,说着话就到了。司机把我们直接送到了“至圣林”牌坊前,孔林的第一道牌坊“万古长青”坊在车窗外一闪而过。司机师傅建议等我们出来把我们送到下一个景点再算账,女儿怕其中有诈,坚持一把一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