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在文化珍品上,经济动能3354广东肇庆市通过保护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尊崇传统产品发动文化产业优势的文房四宝,砚台以“终结”为龙头。
广东肇庆市的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获得无数名人骚客追捧。自2004年,端砚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端砚价值和产值大幅提升,砚文化综合产值从保护前的3亿多元,发展到现在的近20亿元。端砚,是肇庆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使肇庆成为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砚文化旅游胜地。
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品牌效应,肇庆根据端砚产业的实际,在扩大端砚文化内涵上做文章,提出遵循传统、融入创新、引导推动,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的思路。至此,端砚传统文化中被注入一股新动能,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这股力量推动着肇庆文化产业建设发展,提升了文化品牌,刺激了旅游经济,使肇庆更具文化韵味,端砚产业在助力经济增长中动力十足,一枝独秀。
图为肇庆端州区黄岗小学生在肇庆市端州区华兴端砚厂学习雕砚。 黄耀辉 摄
遵循,在保护中传承
据历史记载,端砚萌于东晋,兴于隋唐,盛于宋元,精于明清,振兴于当代。清末民国期间,由于内忧外患,行业萧条,端砚业发展基本停顿。解放后,在政府的推动下,端砚业得以恢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端砚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坑洞周边村庄,除了孩童、老者,几乎所有成年有劳动能力者,都加入了与端砚有关的产业中。
自古以来,端砚技艺都是以子承父业或师徒授艺的方式延续和发展,产业单一,从业人员零散,思想观念陈旧,砚石浪费严重,资源开采无序。随着人们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端砚产业的发展与文化的融合,使以前用于围栏田间、菜地水渠、砌墙铺路的砚石身价升值百倍。从破坏性采石到名坑封闭保护,从家族式传承到开放式传承……端砚的发展历经诸多变化。
肇庆以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契机,通过制定标准、规范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和管理,向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砚台资源、保护端砚文化形象、传承端砚文化迈进。
通过制定端砚标准,进一步规范端砚的生产、制作及评价机制,保障端砚的产品质量。2006年,肇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起草的广东省地方标准《端砚》发布实施。该标准对端砚的生产制作进行统一的规范,结束了端砚无标生产的历史,整合了端砚厂家的生产资源,促进了端砚产业的健康发展。2017年,砚台行业首个国家标准《端砚鉴定评价规范》发布实施,该规范图文并茂,在原有地方标准、相关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对端砚的分类、工艺、表示编码、鉴定评价要求和方法等,进行细化和明确。以标准化的形式规范端砚鉴定和认证工作,有助于引导端砚行业健康发展,提升行业的话语权。
通过规范端砚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和管理,有效地保护了原产真砚,保证端砚的质量和特色。2006年,肇庆市政府公布了《端砚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规范专用标志的申请、使用和管理;对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及用外地砚石或外地石材加工冒充端砚、转让端砚专用标志等行为,予以行政处罚,最大化、最有效地保护端砚的品牌。
创新,在传承中保护
端砚的雕刻与制作手艺,是肇庆人一辈辈、一代代以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授的方式流传至今,其生产也是从以家庭为主的作坊发展到现在的产业。
摸着脉搏探寻肇庆的制砚历史,能倾听这座城市深远文明根植跳动的声音。端砚的工艺化、鉴藏化取代实用化似乎是一种明显的趋势,端砚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化深处,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人文情怀是砚之根脉。
以砚为耕的肇庆人明白,砚要发展、传承,除了其自身优越的本质外,必须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为此,肇庆发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优势,通过创新培养、统筹、融合方式和产业发展方式为端砚注入不断发展的动力。
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影响下,通过创新培养方式,不断推出名师,以名师出名砚,进而提高端砚产业附加值。“石不雕不成器”,选料、锯料、制坯、设计制图、雕刻、配砚盒、打磨、浆墨、退墨、上蜡等制作端砚的每一个环节,“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匠人”传承着技艺,提升了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在此前,端砚制作技艺的传承,通常是家族式的。而今,为了培养后人,弘扬端砚事业,门户之见被打破,制砚大师广收天下徒,天赋、品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新一代“匠人”的要求。此外,还举办公开培训班,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著名制砚大师授课,培养肇庆端砚制作行业人才,提升端砚从业者的理论、实操技能和创作水平,培养“德艺双馨”的端砚技艺传承人。现今,一批砚工实现了从一般工匠到掌握时代信息,既有实操经验又有一定专业理论的制砚大师的华丽转变。一批文人雅士、学者、文化经营者、网商加入端砚队伍,成为推动端砚文化发展的新生力量。
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带动下,通过创新统筹方式,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引导端砚行业良性发展。成立由从事端砚生产、研究、销售、收藏等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广东省端砚协会,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端砚文化产业发展,培养端砚人才,开拓端砚市场,提升端砚文化价值,扩大端砚社会影响力,擦亮广东省文化名片。
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指引下,通过创新融合方式,传统产业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开展校企合作。砚台创作对文化要求较高,没有文化内涵的砚台,如同浪费资源,甚至有些砚台严重缺乏品味,创意和制作水平低劣。对此,在肇庆市委、市政府的扶持下,肇庆学院开设端砚课堂,由美术学院内部,文学院等外部学院,及砚雕行业大师组成的师资队伍进行专业培训;在肇庆市端州区创建端砚文化教育基地,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文化进课堂作为美术教育特色课程,为强化教育基地和全面推进端砚文化进校园活动打下基础;肇庆市第二技工学校开设了工艺美术与雕刻制作专业,重点培训端砚和玉石雕刻。
肇庆还通过创新产业发展,开发砚文化旅游价值。
肇庆作为“中国砚都”,端砚制作技艺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该市出台了《关于打造“国字号”砚文化基地》的决定,打造“国字号”砚文化研发、交流、培训、旅游四大基地;建成中国端砚文化村,与肇庆市内其他旅游景区链接,打造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砚文化旅游胜地。砚文化旅游为产业发展增加影响力,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经过多年的发展,肇庆端砚文化产业迅速壮大,从单一的生产端砚到涉及旅游、食宿、交通、商贸、房地产、文化创意、文艺创作、教育等多产业的综合体系,端砚企业及作坊从十年前的200多家到现在的近3000家,从业人员从原来的3000人发展到现在的10000多人。
被保护起来的端砚,资源越来越紧俏,而产业却越来越壮大,成为肇庆经济的重要支点。
短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肇庆的这方水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以砚为耕、为砚而生”的人民。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这片肥沃的土地,给予他们特有的灵性和激情,而他们又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一朵朵芳香四溢的端砚奇葩。
端砚,是天赋的珍品,是人民的创造,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滋养出的市场品牌,是地方政府顺势而为培育出的经济新动能。
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如何将文化自豪转化为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与文化价值?如何从文化资源大市走向文化产业、文化经济名市?
肇庆通过地标产品保护,挖掘传统产品在新时期的新价值,创新产业发展,开发砚文化产业链,把产品做成了文化,把艺术做成了经济。这样的转化嫁接、融合提炼,无疑是一种文化的创新,也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本文来源:中国质量报,记者 沈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