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奥卢古阿乡是国内唯一放牧驯鹿的地方,在这里用兽皮画画是鄂温克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2年,鄂温克族敖鲁古雅兽皮艺术的传承人,现代敖鲁古雅兽皮画的创始人柳芭去世,从此,鄂温克族人再也没有一个人会用兽皮作画了。三年之后,一位汉族女性走进了使鹿部落的大山,成为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传承人。(版权作品,严禁转载)
她叫宋仕华,呼伦贝尔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根河市敖鲁古雅兽皮制作技艺传承人,根河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当过幼儿园老师、教育局教研员,因一次偶然看到敖鲁古雅鄂温克女画家柳芭首创的兽皮画后,爱上了兽皮画。目前在敖鲁古雅乡开办了讷克勒斯艺术坊,主要作品包括驯鹿皮剪刻画,桦树皮画,太阳花、头饰,皮制小挂件,骨制耳坠项链,盐袋包,北方狩猎民族传统服饰,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类大赛中获奖。
宋仕华说,她得到了柳芭的母亲——巴拉杰依老人的真传,老人家是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鄂温克驯鹿文化”和“鄂温克萨满服饰与器具”两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巴拉杰依老人说,宋老师的兽皮画比柳芭的兽皮画更为开阔,她可以缝制一个庞大的迁徙场景,长达2.5米。里面有人、驯鹿、森林,甚至还有驯鹿背上的摇篮、女人,周围用黑熊的皮做边,令人震撼!图中这张兽皮画耗时4年多,有人开价30万收藏,宋仕华坚定拒绝。
宋仕华说,做兽皮画最重要一点是先学会熟皮子。熟皮子非常辛苦,整个过程不使用任何化学制剂,都靠手工完成。以一张驯鹿皮为例,全部采用鄂温克使鹿部落的传统工艺手工熟制,再经大兴安岭森林中腐朽的古树烟熏,最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宋仕华说,兽皮画要全手工缝制。一幅作品,要由几十块甚至上百块驯鹿小腿上的皮毛组成。即使颜色符合了,还要看毛的走向,要有整体的感觉,必须是完美的统一才能出效果。每一幅兽皮画都是独一无二的。
目前,宋仕华完成了反映鄂温克人生活的《驯鹿》、《林间小憩》、《迁徙》3幅兽皮画。她的兽皮画被列入了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兽皮画都是用犴和驯鹿的腿皮缝制的,因为只有腿上的皮子才有变幻的色彩,而现在不允许狩猎了,这些材料很难寻找,宋老师有时会从网上订购芬兰的驯鹿皮,但是芬兰的鹿皮会经常没有腿皮。她一直在用她早年间一点一点攒下来的皮子做画,她的兽皮画经常因为没有材料而被迫停下来。
2013年,第五届世界驯鹿养殖者大会在敖鲁古雅召开,共有来自9个国家28个地区的160名代表参加大会。“你的兽皮画太棒了,我们之前都没有见过!”会议结束后,很多专家学者纷纷向世界民间艺术的同行介绍宋仕华,还把她的兽皮画作品登到国外的民间艺术网站上。
这是她首创的一种新工艺——兽皮剪刻画。一天,她偶然发现一头驯鹿背上的毛因为磨损和周围的颜色不太一样,很像一个动物造型。在周围毛色的映衬下,俨然就是一幅画。于是,她用指甲刀在整张兽皮上作画,题材仍然是山林、驯鹿等反映鄂温克文化的内容。刻剪出来的画既保留了动物皮子的完整性,更凸现出别具风格的装饰效果。
在2013年呼和浩特首届皮画展上,她的兽皮画一亮相就引起与会专家学者和市民关注。兽皮画作品《驯鹿》荣获了2013年呼和浩特首届皮画艺术品博览会金奖。宋仕华有一个愿望,要用10年的时间再作出4到5幅画。她要凑齐鄂温克人婚礼、迁徙、狩猎、萨满文化、驯化驯鹿等生产生活的主题作品,然后举行一次专门的画展。
一块天然的桦树皮在经过宋仕华的精雕细刻之后,自然就成了绝美的艺术品。
纯手工民族特色拎包。
桦树皮包获第三届内蒙古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最佳工艺奖。
鄂温克族猎人居住的撮罗子(住房)装饰品。夏天多用桦树皮做围子,既坚固,又防雨、防热,也可以御寒。
小挂件——太阳花。
很多人慕名来向宋仕华学习手工制作技艺。
宋仕华手把手教学制作手工挂件饰品。
桦树皮烙画。
特色工艺品琳琅满目。
游客与宋仕华在门前合影。宋仕华与鄂温克巴拉杰依老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母女情,老人给她取了一个鄂温克族的名字——讷克勒斯,翻译成汉语是“家里最小的姑娘”。于是,“讷克勒斯艺术坊”应运而生。
2015年,宋仕华兽皮(驯鹿皮)拼缝、毛剪技艺精湛,经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手工艺大师评委会执委一致通过,获得“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目前,她的艺术坊已经成为呼伦贝尔学院实习实训就业基地,一年免费培训100多人。(更多故事,请关注头条号:雨寒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