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家居”的背景下,相应的产品经理应该具备什么素养?这篇文章的作者将和你分享他的想法,恩佐~
从开始产生“智能家居”的概念,这得益于苹果和小米的部署。虽然不是很大的气魄,但很多科幻电影中的概念正在慢慢地转移到现实中。家可以联动,开关等不需要自己动手,一切都能看透未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作家)。
似乎在以前,大家对一家做空调的企业突然去卖了手机感觉不可思议,就像是明明一个做拉面做得十分出色的厨子为了响应冬天大家想要暖和暖和的想法,于是在面馆卖起了火锅。总感觉怪怪的。
但是到了现在,以小米为例,小米除了有手机,除了有MIUI,还有充电宝、智能音箱、小米电视、小米手环、体重计等等,一个未来环绕着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帝国”正在逐步成型。
前段时间大家津津乐道,在找《西虹市首富》中小米的赞助,据不完全统计出现了有麦克风、电动牙刷、手机等多款产品,一场电影下来大家除了找彩蛋,竟也莫名为小米打了波广告。
同时“物联网”的概念也正火热,可以想见在未来之后不久,很多电影中的桥段可以通过技术变成现实。比如晚上一回家推开门,从过道到客厅的灯渐次亮起,窗帘自动合上,热水器的水开始升温,空调运转,一切都顺其自然地发生。
在相关的网站上看了孙奇凡的一段授课食品,他是现小米生态链企业绿米联创高级产品经理,在短短25分钟的时间内他简单勾画了一下小米在智能家居这块的布局,同时也阐述了在“智能家居”背景下,相应的产品经理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
也是由此简单讲述一下我的想法。
他提出了三个概念:
一、不改变用户习惯
很简单理解,假设一款电视做了触屏功能,为此它取消了遥控器,说“从此让电视机摆脱遥控器的束缚,只需双手在电视机屏幕上轻点,一切如此简单”。
这就是典型的改变了用户习惯的事,本来用户只需在3米外,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上用遥控器调换着自己想看的节目,现在却变成不得不起身来到电视机跟前,试问有谁会需要这样一款产品?但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把遥控器变成触屏的,甚至将其变成一个功能移植到手机中,那就彻底不同了。同样是取消遥控器,但带来的效益却显而易见。
因此“智能家居”应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超极本”,既可以用鼠标、键盘控制,但同时也结合了平板的“触屏”功能,很好地实现了二合一。
像是智能开合的窗户,检测到空气质量不佳或者下雨了会自动闭合,感应到屋外温度、湿度适宜就会自动开窗通风,但是依然会有用户喜欢下雨天开着窗,因此在设计上就需要考虑到用户的一个心理与使用习惯。
二、提供安全、便利和关怀
智能化,往往容易带给大家一丝不稳定的因素,在早期“特斯拉”推出电脑控制的汽车时,就有人提出“如果有黑客入侵电脑,那不是连打方向盘、跳车的机会都没有了?”
因此智能家居的推广,必须建立在足够的安全基础之上,如必要的防静电功能、充满电自动断开等。
而便利则着眼在“人性化”这一方面,比如扫地机器人,当它感应到人在它身边的时候就会自动绕开,而不是人去避开正在扫地的机器人。同时更重要的是,智能家居与传统家居,着重需要体现的就是“便利性”这一方面,不然没有用户会愿意花更高的价格但享受的是一样的体验。
更智能的空调、电茶壶、冰箱,需要的就是无需用户思考,不用等到用户热了空调才启动,而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适时响应。
比如通过智能生态链,用户可以在家称体重,之后将相关数据反馈到后端进行分析,根据用户近段时间的饮食结构、作息时间、体重指数变化等,为用户提供相对应的锻炼建议或者饮食建议。
同样,上述也是“关怀”的体现,既然是智能,就不应该是冷冰冰的。
三、降低安装难度
很多用户在最开始接触“智能家居”时,难免会考虑到:我家已经装修好,现在我要安装智能开关,是不是还需要砸墙,改变已经预埋好的线路?
如果这时候推线人员说:是的,为了享受我们的智能,就必须做出点牺牲。
那很抱歉,我想这时候用户已经对你的“智能”开始打问号了,至少作为“智能家居”来说,需要根据用户的场景来做出不同的应对方案。
比如有些智能化家居确实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造才能得以实现,如按摩浴缸、自动开合的窗户等,但有些是可以通过“后装”来实现的,如光感的开关,相对可以不用进行大改就能得以实现。
因此为了实现一个市场的普及,在“前装”和“后装”市场上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开拓。
本文由 @二十一弦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