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类型,有效期
1、标签:
新编号32.5=旧编号425,新编号42.5=旧编号525。
32.5的意思是指水泥凝固28天后,它的强度是32.5MPa,依此类推。国际通行的水泥标号是32.5和42.5,标号越大,水泥强度越高。家装使用32.5的水泥足矣。42.5的水泥用于6层以上建筑的混凝土浇灌。如果使用42.5的水泥贴砖,会因强度太高而导致磁砖易裂。2、种类:
按照水泥的好坏排序可分为
(1) 硅酸盐水泥:代码PⅡ,该种水泥盾石只有42.5的。
(2) 普通硅酸盐水泥:代码PO,家装用这种即可。
(3) 矿渣硅酸盐水泥:代码PC;
(4) 复合硅酸盐水泥。
3、有效期:
自出厂之日起3个月为有效期,一般来说只要水泥不结块,就没太有问题。
4、凝固试验:
水+水泥活成稠粥状,2小时后初凝,再过8小时终凝,如果此时水泥能象石头一样坚硬,说明水泥的质量好;差的水泥就不行。
R型水泥属于快硬型,对3天强度有较高的要求
比如32.5 的三天强度要求为 抗压11.0 抗折 2.5
32.5R 的三天强度要求为 抗压16.0 抗折 3.5
水泥和混凝土一直分属于两个行业,存在严重的隔离现象,两产业(相互)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加上受传统观念、从众思维的影响,也导致产生了许多认识误区和对发展问题的困惑,所存在的一些片面理解、导向甚至是错误观点和行动,已严重阻碍了水泥及砼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正确理解高性能混凝土与提高水泥适用性的说法
众多权威专家反复强调指岀:高性能混凝土是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主要针对耐久性而言的,而不是强度。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国内不少从业者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认识和应用仍然存在不少误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将高强度与高性能混凝土画上等号或者把高强度作为高性能混凝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国标准CECS207-2006《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及住建部工信部建标[2014]117号文等规范将高性能混凝土定义为:采用常规材料和工艺生产,具有混凝土结构所要求高耐久性、高工作性和高体积稳定性,满足建设工程特定要求。主要特征“三高”并没有高强度;美国ACI定义为:高性能混凝土是符合特殊性能组合和匀质性要求的混凝土。并不是一个混凝土的品种,而是强调混凝土的“性能”或者质量、状态、水平,不同的工程要求不同的强调重点,即特殊性能组合。
美国水泥标准ASTMC1157--2011《水泥标准性能规范》对水泥组分、化学成分和细度没有任何规定、限制,只对性能进行规定,增设了耐久性及其它选择性指标,将通用硅酸盐水泥分为6个品种。只有普通型(GU)、高抗硫酸盐型(HS)、低热型(LH型)规定了28天强度指标,分别仅为28、25和21MPa。其中LH型7、28天强度指标分别为11、21MPa(由于目前国内未对中美近几年水泥实物样品进行系统比对分析,经向水泥标准研制单位权威专家征询,分别约相当于我国检测方法强度值14.8、28.5MPa)。其它三品种即早强型(HE型)、中热型(MH)、中抗硫型(HS)则只规定1天或3天、7天强度,没有规定28天强度要求,其中MH型3天、7天抗压强度指标分别为5、11MPa,且使用0.5的水胶比。这样宽松而实事求是的要求,为大掺量应用混合材、改善混凝土后期性能及耐久性提供了很大的余地。ASTMC1157直接而简洁地体现了水泥标准的本质和功能,较好地克服了标准滞后性的缺点,能够开放性地包容材料和技术发展。
片面认为纯硅水泥是好的,掺加混合材的水泥是不好的;仍有不少业内人土、水泥厂技术人员主观地认为或主张高性能及高强砼通过采用高标号水泥加集料而不掺掺和料直接配制等等。由于受一些传统观念、从众思维的影响,目前业内对有关水泥、砼强度的概念与混合材的使用,仍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并根深蒂固。
著名混凝土学者、清华大学教授廉慧珍在《传统思维和从众思维对混凝土技术进步的影响》中指出:目前对混凝土技术进步影响或阻碍最大的传统思维或者说误区是“强度第一(甚至唯一)”,以强度高低作为水泥和混凝土“好”、“差”之分,误认为抗压强度高的混凝土,其性能就好;早强高的水泥或砼是好的,高强度或高性能混凝土必须用高强度(标号)水泥,建议取消低级别水泥;纯的水泥混凝土是真货,掺用掺和料的是假冒伪劣的;纯硅酸盐水泥和普通水泥是正品,其他是次等品。
廉慧珍教授反复强调:“单纯以强度评价水泥和混凝土的‘好’、‘坏’是传统思维造成的误区,应当把将这种传统观念加以纠正,即水泥强度的高限比低限还重要,抗裂性比强度更重要,最重要的是质量均匀。好的混凝土是具有满足工程特定要求的各项性能并具有最大的匀质性,体积稳定而不开裂。”
又如,现国内很多地区矿粉比水泥熟料价格高,但为调节水泥及砼性能,水泥厂与搅拌站也须掺用矿粉。掺和料能补偿硅酸盐水泥的劣势,如降低砼升温、提高抗化学腐蚀的能力和后期强度,尤其是粉煤灰抗裂性能好。我们应排斥假冒伪劣产品,正确使用掺和料能极大改善砼性能及耐久性,混凝土如不用掺和料其耐久性的问题将难以保证。
目前国内搅拌站配制的砼其水硬性胶凝材料实质是经二次配料工序制备的,岀厂水泥标号或表观强度,也是由熟料掺混合材、石膏配制的。如水泥与砼产业融合或条件具备,部分区域两产业分工协作良好,最终的砼中水泥组分当然可在水泥厂配制,在这种情况下,不充分考虑应用条件而过分追求或强调岀厂配制水泥高强高标号化是另一个误区。
国内42.5及以上水泥比例几乎与预拌砼比例等同,若追求提高42.5及以上水泥出厂比例,重点应是发展预拌混凝土。
国内高强混凝土如C50及以上实际应用占比很少,从我国目前总体情况来看,最大量的商品混凝土在C30左右。不同地区对混凝土标号的“偏好”取决于当地建筑的层高,有些地区最多是平均C25,有些则是C30最多或者个别市区C35稍多。因此,目前推广应用高性能砼,一方面要全面提高结构工程用混凝土等级。另外,如何把普通型号混凝土(C25~C35)高性能化是重点,对社会的贡献会更大、更迫切。混凝土产品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或方向是解决同质化问题。
比尔·盖茨在个人博客上,为了让大家对中国在21世纪对水泥消耗的“狼吞虎咽”有一个直观认识,他做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对比。2011~2013年,中国消耗了66亿吨水泥,超过美国在整个20世纪的消耗量。但是看看美国在1901~2000年建造了哪些工程:各种摩天大楼、洲际公路、胡佛水坝等等,其消耗的水泥总共只有45亿吨。
近年来,欧、美、日水泥工业显著减少了普通波特兰水泥产量,降低水泥产品中熟料的比例,目前欧洲波特兰复合水泥约占总产量的65%。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远低于发达国家,但人均年消耗水泥1.775吨(按可比水泥产量计,折算成42.5普通水泥,人均年消耗水泥也达1.61吨),远超过发达国家高速发展时期人均年消耗700公斤左右的水平,除了大规模建设因素外,不科学、不合理地使用造成浪费是主要原因之一。
不少地区为什么32.5水泥比42.5水泥售价高?如湖南省株洲某企业一日产5000吨线,其销售产品中占40%的32.5水泥总利润比占60%的42.5水泥还要高。市场需求与应用条件是决定生产企业产品结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我国水泥高标号化出厂是渐进式的,仅靠水泥企业努力其作用甚小,目前其结果只是将更多的部分混合材转移到搅拌站添加而已,从而将该效益由水泥厂转移到搅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