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我的房间作文400字】好书·推荐丨中国人的家有多少种样子?一文唤起家乡的记忆

《辞海》(第7版)彩色图表(8本全)

陈志立主编

上海词典出版社

每年,新年又来了。往年的这个时候,在外地学习的人已经陆续踏上回乡之路,回到了离别已久的故乡,父母家人也准备了满满的年货,等着回家的人。

住进熟悉的房子,听到亲切的乡音,吃到家乡的风味,见到儿时的伙伴,辛苦一年的疲惫也就一扫而光了。家无疑是中国人最深的牵挂,是最温暖的情感慰藉。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气候不同,地形各异,中国人的家也就生出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样子。

今年,为了保护疫情防控的成果,许多在外的人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放弃了与家乡亲人的团圆。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跟着《辞海》一起去看看我国各地的民居,看看那些人们魂牵梦萦的家都是什么模样。虽然许多民居样式已不再是人们现在的居住形式,却也能唤起对家乡的记忆,以慰相思之情。

北京人住的四合院,是中国民居最典型的样式之一。

四合院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宅之一。其布局特点是围绕院子,四边布置堂屋、住房和厨房等。一般门窗开向院子,对外不开窗。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通常分内外两院,两院之间设“垂花门”。内院是住宅的中心。在中轴线上南向为正房,两侧为厢房。外院北向为倒座。有的有后院,内设厨房、储藏等辅助用房。大型住宅可以由纵横多个院子组成。

上海人过去住的是石库门。

石库门

中国上海特色居民住宅。起源于太平天囯起义时期,极盛于民国时期。其建筑的平面和空间近于江南传统的二层楼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因追求简约,改多进为单进,保持规整的客堂和两厢,楼上有内室。延续对外封闭的传统特征。适应了大批来沪谋生的市民的生活需要。其门楣部分装饰最为丰富。早期常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后期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或长方形的花饰。大量吸收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故名。

中国南方许多山地居民住的是干栏式建筑,湘西苗家的吊脚楼就是其中的代表。

干栏

亦称“高栏”“葛栏”或“麻栏”。中国南方许多民族的一种传统住房。东北一些民族也有类似建筑。一般分两层,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多无遮栏;墙壁也有用石块、砖、泥土从地面砌筑的。顶盖杉皮或草、瓦等。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等物。形式多样,如壮族全楼居、苗族半边楼(俗称“吊脚楼”)、布依族吊脚楼、傣族竹楼、黎族船形屋、傈僳族千脚落地房等。

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住的是土掌房。

土掌房

彝、哈尼、傣等族民居形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中部、南部地区,多依山而建,就天然斜度安排楼层。平顶,土木结构。多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平顶可作晒场和凉台。房屋大小视经济情况和人口多寡而定,大者有天井、院落。房屋就地取材,建造方便,冬暖夏凉、通风干燥。

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同胞住的是毡包。

毡包

蒙古、哈萨克、塔吉克等北方少数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有移动和固定式两种。古代文献中多称“穹庐”“毡帐”“旃帐”。“包”,满语是“家”或“屋”的意思。蒙古族居住地区的毡包,清朝时满语称之为“蒙古包”。《黑龙江外纪》卷六:“穹庐,国语(即满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易拆装,耐御风寒,便于游牧。

福建客家人住的是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

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大型住宅。分布在闽西南龙岩、永定、南靖、诏安一带。住宅外墙多采用厚1米以上的夯土承重墙,内部为木构架,三至五层不等。平面通常对称布局,主要有两种类型:(1) 大型院落式,亦称“五凤楼”。中轴线上设祖堂等两三进厅堂,后为四五层正楼,两侧为厢房两三层或分段向前跌落至一层。(2) 方形或圆形环楼,多为三四层,当中为空院或有厅堂、祖堂。圆形环楼可多达三环,外环一般四层,内两环一层,最大直径可达70余米,房间总数可近400间。亦偶有椭圆形环楼或内环高于外环的。环楼通常下一两层对外不开窗或开竖缝形小窗,房间作厨杂、储藏之用。自两层或三层以上作居室,沿内院一面有回廊相通。楼内厅堂、祖堂供族人婚丧、祭祖等活动用。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羌族的传统建筑是邛笼。

邛笼

羌语音译,意为“碉”。羌族传统建筑。《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羌族先民冉駹夷时云:“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六十六中,称羌地“高二三丈者谓之‘鸡笼’,十余丈者谓之‘碉’”。旧时羌寨仍存有这两类建筑:一为方形民居,一般为3~4层,亦有2层,多建于山坡台地;一为四角形或六、八角形防御据守之碉楼,6~7层以至13~14层,多建于寨中险要处,每寨数座至数十座不等。皆用石土砌成,下宽上窄,层间以木为梁,上铺木板,平顶。前者亦称“庄房”,后者近不多见。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日斯满巴碉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北的人们曾经住在窑洞里。

窑洞

土崖面上开凿的拱形洞窟式住宅。流行于陕北、陇东、豫西、晋中等黄土地区。洞顶、洞壁常以砖、石衬砌,崖面用砖镶砌。布局有两种:(1) 靠崖窑,在天然土崖上开凿横洞,常数洞相连或上下层叠。规模较大的,在窑洞前的平地上建房,组成院落。(2) 地坑窑,亦称“天井窑”。在无崖面的平地挖坑成院,再沿坑院四壁开凿窑洞,有坡道或踏道自地面而下。大型地坑窑可由数个坑院组成,用隧道沟通。

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是独具特色的村寨公共建筑。

鼓楼

侗族公共建筑。一般侗族村寨都有一座或几座。为纯木制造,以木枋穿梁和柱,不用铁钉。底部多呈方形,四周或敞开或用木板围住,有长条木凳环绕周围。其上为装饰性楼层,飞阁重檐,为单数,从三到十几层不等,层层缩小。屋顶有庑殿式和攒尖式两种。顶端覆以葫芦形宝顶。既是侗族村寨象征性的建筑,也是公共活动之场所。贵州从江增冲鼓楼、湖南通道马田鼓楼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雨桥

侗族聚居区一种亭廊式桥梁建筑。木石结构。桥墩以青石垒砌,桥梁、桥柱、桥面及桥上的廊、亭、楼、阁建筑全用杉木凿榫衔接,纵横交错,斜穿直套,上下吻合,结构精密,坚固耐久。在形式上,一般集桥、廊、亭、塔、楼、阁的建筑特点于一身,并饰以彩画。桥上两侧有栏杆、长凳等,可供行人避风雨或歇息。以广西三江程阳永济桥、岜团桥和贵州黎平地坪桥最负盛誉,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头墙则是江南民居最常见的元素。

马头墙

亦称“叠落山墙”。中国传统建筑中双坡屋顶的山墙形式之一。特点是两端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而呈阶梯形。

过去的皇家和贵族则可以建起园林。

园林

人工营造或加工的山池林木和建筑以供人们游憩观赏之场地。按功能,分公共园林、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等;按规划布局的手法,分自然式、规整式、混合式等。公共园林为面向大众的开放形式,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均为封闭式,前者是园主及其亲友的起居、游憩场所,后者为帝王游憩场所。自然式主要是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营造手法,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幽曲;规整式又称几何规则式,主要是西方的一种造园手法,侧重于追求方正、整齐、旷荡的秩序;混合式则是上述两种手法的结合,在中国近代公园中运用较多。园林的共同特点是建筑与自然的结合,以多种功能划分景区,各具主题,成组成院布置,疏密相间,有机结合,形成有节奏、序列的连续空间;多用假山、水面、绿化来丰富园景,使建筑美、自然美融于一体。

这些生动别致的各式民居,承载着中国人的乡愁和童年记忆,它们虽然在形制上各不相同,但在游子心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家。

资料:上海辞书出版社

编辑:张静宜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我的房间作文400字”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