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博士的家2攻略】浙江德清小山村何以成“博士村”?

莫干山发、香溪港边的双燕村位于浙江德清县武阳街以南,自恢复国家高考制度以来,从该村出来的520多名大学毕业生中,包括65名硕士生、博士、博士后,在这个只有2100多人的村庄被誉为奇迹。

图说:双燕村。德清县委宣传部 供图(下同)

31户农家拥有4名博士

双燕福庆坞组,因福庆寺得名。一条清澈的小溪把小组分成两半。

错落的别墅民宅,掩映在翠竹与果树间。全组31户人家,9户出过保家卫国的军人,2户诞生博士及博士后。60岁的陈如国,是这个小组的组长,也是博士后陈佳林的父亲。

“儿子媳妇都是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到瑞典默奥大学读博士后,回到南京东南大学,当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儿子陈佳林还是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

今年五一假期,陈佳林夫妻双双回家。村委得知消息后,上门请他们给村里的年轻人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夫妻俩都来了,我们村里的孩子都把他俩当成学习的榜样。”村干部杨寅笑道。

出行再走百米,就到了何国俊博士的家了。听说是来采访何博士,妈妈郭彩芝满脸喜色。何国俊现为博物馆副研究员。

杨寅自豪地说,村里除了他们外,另有张全达、沈超、李小林等在国内外的博士,加上郑连宝、张思聪在读博士,共有9名博士以及博士后,这在县里可是很少见的。

图说:“燕博工作室”启动仪式

理科状元都在这里

村里的博士生,除了在国内的,还有的是在国外工作。

30出头的张全达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就职于澳大利亚联邦大学,是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15至2018年,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校期间获博士全额奖学金、教学成果奖和科研成果奖等荣誉,其科研成果已被世界经济论坛,亚洲时报等世界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说起自己的求学“经历”,他很低调:从山沟里一路读书,考大学时没有考好,又不甘心,所以才继续努力。求学之路,不是一帆风顺。

村里的博士后陈佳林,他很仰望。“同一个村,自然为他的成功高兴与喝彩。”

陈佳林初中开始,就一直名列前茅,高中又是在德清高级中学,考大学更是当年的理科状元。“他读书很轻松,要考试了也不怎么复习。2005年,高考考了666分。”陈佳林的父亲陈如国对儿子的高考成绩记忆犹新。

他本想报上海复旦大学的,但被浙江大学抢先招走了,上的是竺可桢学院,毕业后直接硕博连读,然后到澳大利亚读博士后。

走进何国俊家,墙上挂着的全家福特别扎眼。这是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照片上何家的两个儿子、媳妇,围着父母,抱着小孩,一派温馨。“他读小学就是年级前三,小学6年级还拿过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3等奖。高中又是在湖州中学。”母亲郭彩芝谈起大儿子的就学,话匣子就打开了。

高考成绩出来时,我问他要报什么学校?他说银行、证券类。我说这个风险大,还是稳一点吧。结果他上了厦门大学考古专业。“他是我们村第一个读博士的,村民都很羡慕呢。”郭彩芝笑言。

小村何以频出博士

一个村庄怎么出了那么多博士及博士后?

双燕村是由白燕和凤燕两个村合并而成,村里老辈多为绍兴人,他们勤劳吃苦的精神世代相传。

村内最传奇、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是,1934年,著名书画家陆俨少在福庆寺侧值地造屋,隐居山林、潜心学养,后与书法家费新我合作完成国画《上柏山居图》的传奇故事。

“这里家风很好,这里的孩子都爱读书。”村党总支部书记谢民笑着介绍。

这里只有四、五户人家,后来扩大到31户,大都以陆、费为榜样,教育子女,笔不离手。

高考恢复后,村民对子女的成长更关心,孩子们放学回家,家长们对教育都亲力亲为。

村里走出的博士多,也与村级小学就有敬业的好老师密不可分。如目前已经退休的小学高级教师喻才根老师,40多年来,先后在白燕小学、凤燕小学、上柏中心小学任教,是一名既严厉又慈爱的老师,也是德清县首届“农村长期任教”奉献奖获得者,为这里的孩子打开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之路。

随着条件变好,结合双休日,利用幸福邻里中心,邀请教师集中给孩子们辅导功课也时有所见。今年,村里还成立了“燕博工作室”启梦服务队,专门将7位博士及博士后挂上墙,他们回到家乡后,给孩子们讲课,还通过线上,增强互动。谢民笑道,接下来,准备与乡贤们一起,设立一个奖,奖励那些考上大学、研究生的孩子。

新民晚报记者 唐闻宜 通讯员 王力中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博士的家2攻略”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