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太阳。汗。笑。
盛夏,连日持续30多度的炎热天气,400多名工人经过连续432小时不间断的“车轮”行动,7月6日上午9:00迎来了深圳北线转换项目最后一次单水攻防战的胜利曙光。
随着最后一个阀门顺利打开,水流成功进入管道,向着终点奔腾,标志着该项工程正式完成“体检”,全面恢复供水。
作为深圳市大型境外引水工程,北线引水工程管线长度共计19.46公里,管道主要采用明敷、开挖埋管、顶管顶进三种铺设方式,其中顶管外径3.42m,属国内少有的特大直径、长距离顶管工程,是保障深圳西北部用水需求的重要民生项目,同时也是纳入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专项资金计划的重大项目。
2018年9月,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抽调精兵强将,挥师南下,组建北线引水项目部。工程自开建以来,先后完成了5次抢险施工、6次共计2230多个小时的高强度、不间断的换管抢修任务。
党建引领,注入精神力量
北线引水工程原管道为玻璃钢夹砂管,因运行时间过长,严重老化,导致爆管事故频发。2018年10月1日,北线引水工程 B段大松园段原管道破裂,水流喷涌而出,当时的施工人员和设备还未全部进场。
无营地,无设备,无施工用电,但抢修迫在眉睫。紧急时刻,北线引水项目党支部在周边项目支援下,迅速组建起党员先锋队,设立党员先锋岗,现场抢修工作有条不紊,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抢修任务,给所有工作人员吃下一颗“定心丸”。
此后,项目部更是将党建工作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紧扣“党建+工程建设”主题,研究整合现有资源、创新工作方法、强化责任目标,联合参建各方组织研究的多项课题获得业内教育科研类一等奖。为党建融入工程建设奠定了实践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技术攻关,建设一流工程
由于项目在城市建成区内施工,点多、线长、面广,地下又紧邻复杂的市政管网和现状玻璃钢夹砂管,施工场地狭小,地质情况复杂,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极高。
为确保施工安全顺利,提高管理效率,项目部抽调技术骨干,成立一对一攻“技术攻关小组”,并结合线性工程管理特点,引入无人机值守智能巡检系统,为项目巡检装上“天眼”。
值得一提的是,在施工前期,技术攻关小组就结合地质雷达探测、超前地质预报等基础资料,对可能存在致密坚硬岩体或基岩凸起部位进行加密补勘,并运用BIM技术分析研究施工高峰期的场内交通组织及安全防护问题。仅针对顶管施工涉及的深基坑危大作业和现状玻璃钢夹砂管的拆除难题,技术攻关小组就先后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项目也因此先后获得深圳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优良工地奖。
铸人铸魂,打造水电铁军
受片区供水紧张影响,项目施工过程中每次新旧管线碰口,停水只能控制在10到18天内,如果想按节点完成施工任务,必须在24小时不间断作业,这样就必须要求工期计划严格分解到每一天,工序间环环相扣,任何一点差错都会影响后续施工。
6次停水碰口,工人们体验过在春雨中满身泥泞地奔波,也体会过夏季烈日下黝黑脱皮的刺痛。在项目深基坑作业期间中,施工深度达到22m,开挖过程发生多次涌水,又遭遇强降雨,在青年突击队24小时的彻夜坚守下,顺利吊出顶管机头,并完成管道安装。
2020年6月最后一次停水施工期,正值酷暑,持续高温天气使得钢管内温度比外面更高,但钢管之间连接必须在管内焊接,作业工人工作者们常常是进入管道后,不到10分钟便全身被汗水浸透。
一支水电铁军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锤炼成长。
履职尽责,筑起坚实后盾
除了冲锋陷阵的一线建设者,每一项工程的成绩,都离不开后勤管理人员的辛勤付出。
项目建设期间,财务人员深入施工现场,不定期进行实地走访,逐一询问工人工资到手情况,登记造册,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工人,随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保障权益。
每一次停水碰口,综合办公室统筹安排,做好后勤保障,车辆、生活物资配送到位,一日四次,热腾腾的份餐准时准点送至现场,防暑降温药品、解暑绿豆汤与凉茶不间断供应,为停水“攻坚战”的胜利提供有力的保障。工程计价、保险理赔、设计变更预算,材料设备采购……每一项看似平常的工作背后也都有后方人员忙碌的身影。
工程建设中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优良作风和坚实的后盾也让该项目先后荣获深圳市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水电七局等多家单位授予的 “先进单位”称号。(薛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