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事先了解了一点,但记者看到前面的室长小册子后感到震惊。
被震撼,不是因为这本册子装帧多么豪华、印制多么精美,而是因为册子里记载的内容。
记者在一个雨天来到济南的一位民间收藏家刘先生家采访,见面没多说别的,刘先生就拿出这本册子。这是一本线装的手写本,全部为毛笔楷体手写,从头到尾都基本工整,有错误的地方都粘贴了新纸进行仔细覆盖修正,显示出当时抄写者的认真、仔细。翻开第一页,开头写的是题目——《济南府为修理报省垣四关城濠等工事今将卑府官绅士民捐修城门桥四城间圩濠桥闸官房礟台濠墙各项工段丈尺并用过工料夫价数目开造清册呈送》。
济南圩子墙建设的详尽记录
“从这个长长的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本小册子记录的是济南修建城墙、壕沟、桥、所用各种物资和材料、人力工钱,还有当时的官绅捐赠钱粮的记录清册。册子是清代同治年间的手写本,修建的是济南的圩子墙,也就是外城墙。熟悉济南历史的人都知道,济南原来有两道城墙,内城墙就是现在西门、南门护城河内的那道城墙。前两年不是在西门北侧发现了一小段城墙遗址吗?就是这道城墙。而这本册子里记载的城墙是外城墙,也就是在清代同治年间修建的圩子墙。还有那个‘礟’字,是古代的用法,也就是现在的炮字,礟台就是炮台,现在这个字已经不用了。”刘先生向记者介绍了这本册子的基本内容。
题目后面记录的是:“东关永靖门城门一座、护墙二道、木门一合、木桥一道、官厅二座、营房七十六座、炮台四座、山水沟石桥一道、石墙一道,北至先农坛迤西,北关南界,南至般若庵迤南。南关北界围墙外皮计长八百三十四丈一尺。城门迎面细镌花边,石匾门口外墙垛口后沿花墙前后拔檐俱用城砖砌造坚固……”后面还有很多城墙各个位置的细节描述。但就从引用的短短文字中,就透露出永靖门这一座城门及附近的多种相关建筑的情况,包括城门的长宽、城墙外的木桥、石桥以及边界等信息。
“这是这本《清册》记录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以城门为中心记录城门本身及周边建筑、壕沟的状态,这样把所有的城门连接起来,就是当时修建的整个圩子墙的建筑形态了。分段、分类进行记录,既能记得详尽,又能显得非常易懂,非常科学。”刘先生说。
北方社会经济的重要参考
济南的圩子墙这道城墙到底是什么样子?
原来济南的城墙有两道,一道是内城墙,济南府城成型于宋代,最初是夯筑的土城,洪代武初年在土城外又加了一层砖石,改造为砖城。有四道城门,西门称泺源门,南门为历山门(又名舜田门),东门称齐川门,北门为汇波门(又称会波门)。到了清光绪年间,城禁松弛,为了对外交流,又开了四个便门,分别是北门以东的艮吉门、东门以南的巽利门(俗称新东门)、南门以西的坤顺门和西门以北的乾健门,四门均没有城楼。
“咱们现在能看到的解放阁就是这道内城墙的东南角,是1948年济南战役期间解放军攻入济南城的位置。这本《清册》记录的内容是修理外城墙,也就是圩子墙。”刘先生介绍,咸丰十年,济南开始建设圩子墙,第二年建完。东墙在花园庄内、东舍坊一线,南到现在的文化路路北,西边南端就是现在的杆石桥,向北是迎贤桥以东一线,北边到了刘家桥等村庄在内的一线,这一周长度有20公里,那时还是板筑的土墙。同治四至六年,当时的济南府将土墙改筑成了石圩子墙,把北面的土圩子墙废弃了,向南收缩,和内城墙合成一体。周长有12221米,墙高5米,地基厚5米,顶部宽3.3米,整个圩子墙设有炮台14座,垛口3300余个。城门比内城墙多了不少,有7座:东为永固门,俗称东舍坊门;南为岱安门,俗称南圩子门;西南为永绥门;西为永镇门;西北为济安门,俗称北小门;北为海晏门,俗称菜市圩子门;东北为永靖门。到了光绪三十年,济南西部自开商埠,为方便老城区与商埠交通,光绪三十二年,已经到了光绪末年,就又开辟了普利门。民国五年,也就是1916年,又开辟了麟祥门。位于城区南侧的齐鲁大学建立,为便利与圩子里的医学院、医院的交通,在南新街南口正对校门处,也就是现在的齐鲁医院对面的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这个位置开辟了新建门。上世纪30年代初期又在圩子墙东南角开辟了中山门。也就是说,到了清末民初,济南圩子墙共有11个门,圩子墙外也挖有沟壕,也就是现在看到的顺河街东侧的河。
“这本小册子记录的就是同治四至六年,当时的济南府将土墙改筑成石圩子墙的用工、各种材料等等施工花费的清单。这份清单里的记录详细到什么程度呢?在每个城门的修建过程中,用到的材料非常多,比如东城门项下这里的记载中,就有石灰、白沙、黄土、麦秸、苇柴、城砖、沙砖、券面石、迎门起字花边石板、将军石柱、架梁石板、垛条石、坡石、小土坯、榆木门、杨木门板、杨木桥板、槐木门背、杨木门栓、杨木土柱、铁银滑车、大梁、边梁檩梁、熟铁、生铁等等。有的地方光石料就有垛石、石板、坡石、连枕石墩、将军石柱、券面石等很多种,可以想象当时的投资是多么巨大。再就是人工,都有哪些工种呢?记载上有瓦匠、木匠、石匠、夯夫、扛夫等。在每项下面都记有价钱,比如垛条石九十五丈,计制钱九千六百文;石匠二十四工,计制钱三千六百文。而东城门项下材料和人工各项总共是制钱六百二十二千文。这么详细的记载,不只是让我们对当时济南修理圩子墙的费用能有最详尽的了解,还能对当时济南、甚至整个北方的各种材料价格、用工价格等都能有所了解。这些已经不只是单纯的修建城墙的费用了,而是充分反映了当时济南及北方的社会经济和普通人的生活费用等情况,是重要参考数据,对研究清代中后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极为难得的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第一手材料。”
修建和修理圩子墙均为抗拒捻军
当时济南为什么要修理这道圩子墙?
据资料显示,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一部来到了济南西面的段店区域,当时的山东巡抚谭廷襄连忙给朝廷上奏章,提请济南挖壕筑圩,以防捻军。谭廷襄是浙江绍兴人,1861年被赏二品顶戴并授山东巡抚。他上任山东巡抚不久就亲自做了这项工程,只用了一年时间就竣工了。
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陕西大荔人阎敬铭出任山东巡抚。阎敬铭在山东巡抚任上的第三年,他主持将谭廷襄修建的土圩子墙改建为石头墙体。但是和这本清册有关的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吴恩荣(1827年-1881年)。他是浙江归安(今浙江湖州市)人。其祖父吴璋,清朝道光年间任山东章丘县知县。吴恩荣自幼随祖父吴璋生活在章丘县衙。咸丰年间,捻军作乱,吴恩荣以县佐(副知县)的身份,奉檄转战于沇沂漕济间,围剿捻匪建立功勋。
“咸丰辛酉(1861年)监修省城圩工;会寇警至,不避风雨,并力合作,以迄于成,大府亟称赏之”。他的墓志铭中这段文字所说的“省城圩工”即指老济南的圩子墙工程,也就是被称为“外城”的济南圩子墙。
谭廷襄上奏朝廷开始挖壕筑圩后,被委派监督执行这项工程的就是吴恩荣。就在捻军不断侵扰的情况下,吴恩荣抓紧时间,不避风雨,指挥民工努力备战,仅用一年时间就圆满完成了圩子墙修建任务,因而“大府(谭廷襄)亟称赏之”。后来,因修筑济南圩子墙有功,朝廷补吴恩荣为福山县(今烟台市)知县。当时捻军东进胶东,为保卫烟台,吴恩荣又在烟台创建石头圩子,并捐资在石头圩子上修筑炮位,有效抵御了捻军的侵犯。
土圩子墙建成后,从东绕南至西围成三面城墙,因为济南城北面就是大明湖,再往北的城外也是水泽地带,算是有天然险可守,所以没有修建。而这座周长四十里的城墙,使济南城扩大了一倍。同治四年(1865年),捻军再次北来,杀死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济南发生恐慌。山东巡抚阎敬铭用其威信,召集济南及周边的官绅们筹集资金加固圩子墙。在同治四年至六年(1865-1867年)将土圩子墙改筑为石圩子墙。
济南城建的孤品文物
所以,和济南圩子墙修建有关的是三个人,谭廷襄修建了土圩子墙,吴恩荣负责具体施工,而和这本《清册》关系最大的就是将土圩子墙改为石圩子墙的阎敬铭。
匡源《新筑石圩碑记》记载:济南圩子墙“以城北多水,缺其一门,减土圩之三,自东北而西北,共计三千六百七十丈(清营造尺),高一丈二尺,基厚一丈五尺,顶厚一丈。为垛三千三百有奇,门七,曰岱安、曰永固、曰永靖、曰永绥、曰永镇、曰济安、曰海晏。炮台十四。”石圩子墙修好后,济南遂成为兵书上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坚城。
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阎敬铭离任后,济南百姓在大明湖南岸修建了一座阎公祠,以表崇敬纪念。由于该祠堂系民间集资修建而非官府所为,故而建成后不久便被边缘化,成为废祠。1913年,著名教育家鞠思敏在此祠堂废址上创办了“民国”时期济南著名的私立中学——正谊中学。
刘先生表示,他是去年在外地收藏到这本《清册》的。当时只知道是和济南有关的文献,并没太在意。后来,对这本册子进行了仔细研读,才明白这本册子的重要和珍贵。因为通过他的考证,关于济南古代城墙修建的资料非常罕见,几乎没有专门记载城墙修建或维修的专题文献,现在收藏到的这册手写本应该是当时官府在施工时,由专人记录的,属于官方档案。从手写情况推测,这应是册孤本。而且,这本《清册》记录的是济南圩子墙的最终形态,是今天两道城墙的最终形态。从这次修理后,济南城墙除了受到毁损外,再没有进行过修理。通过初步研究,他认为如果通过《清册》中记录的城墙、城门、城楼、营房等建筑数据进行电脑三维技术处理,应该就能完整复原清代同治年间济南圩子墙的全貌。
“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全国范围内,关于城墙建设的原始资料都极为罕见,就别说济南城墙的资料了。这本册子是关于济南城墙以及济南这座城市建设历史最珍贵的文献和文物之一,是关于咱们济南这座城市城建发展的历史实证,更是我们这座城市历史记忆实物。一定角度上讲,这本《清册》不只是关于济南城建历史的孤本文物,也是全国关于古代城建史的珍贵历史文献。我会再继续仔细研究这本《清册》,为研究济南城市历史发展提供一些以前没有的资料。”刘先生对于自己收藏的这本《清册》非常重视,也希望这本《清册》能对济南的历史文化研究发挥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