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摘自| 《一半明媚 一半忧伤——民国那些女子》
作者|姜红
朗读|微臣
曾做过老大孩子最聪明的研究。
其实不要研究,转转眼珠,也差不多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按先天来说,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父母一般体力、精力都处于上乘状态,小孩子自然元气充沛一些;至于后天教养,因为初为人父母,虽然可能欠缺经验,可是那份新鲜、稀罕劲,不把小孩子当做宝贝蛋才奇怪。元和就是这样的幸运儿。他们张家是名门望族,曾祖父张树声考中过秀才,在天平天国和捻军的叛乱当中,投笔从戎,战功赫赫,颇受同乡李鸿章的赏识,一再被提拔重用,最后官至直隶总督。到了元和父亲张武龄这一代,已经没有多少军人之气,成为拥有大量祖产、喜欢舞文弄墨的士绅。
张元和
元和1907年出生在这样的金玉世家,她的母亲陆英从结婚到去世十六年的时间,怀孕十四次,一共留下九个孩子。尽管孩子众多,尽管不是男孩,元和仍然受到特别的宠爱。她直到五岁才断奶,一断奶就搬进奶奶的房间,早饭、午饭都是另设小灶单独吃,“在早餐时,元和可以有多种选择,面点或春卷、火腿或碎肉、鸡肉或鸭肉、香肠或咸鸭胗,就连主食米饭也要做成蛋炒饭。”家里没有人敢打骂元和,怕惹老祖宗生气,甚至元和父母制定的对犯错孩子的惩罚举措——一个人面壁思过,到了元和这里也是行不通的,奶奶不肯委屈她的宝贝孙女。
有着这样的成长背景,元和性格里难免会有高傲、矜持的成分。她的二妹允和说:“大姐生得端庄秀美,穿衣的颜色、式样都很雅致得体。她最喜欢的颜色是咖啡色,被称为‘大夏皇后’。”
据说元和小时候“很爱表现,也很在乎别人的眼光”,这一点也许为她日后挚爱昆曲埋下了伏笔。元和喜欢登台表演,狂爱昆曲,甚至由爱戏到爱人,捎带着把自己嫁给了一代名伶顾传玠。
张元和、顾传玠于1939年4月在上海结婚
《合肥四姊妹》的作者金安平跟四姊妹都有接触,她认为元和是“最高深莫测的一个”,她很少谈到自己,“告诉我许多关于他们家族的信息和故事,却从不加以褒贬”。“她从来不太显露强烈的情感,对事物也没有强烈的爱憎,无论什么境况,她都能应付自如,即使在大多数人都濒临崩溃的情况下,她仍然能保持优雅的仪态。”
我不止一次地凝视着老照片里那个眸子明亮,笑容温婉的清丽女子,揣度着,一定有什么人、什么事磨砺了她?让那个自幼受宠的大小姐发生了由“露”到“含”的转变?
除了父母、弟妹,元和生命里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人,一个是她的老师凌海霞,一个是她的丈夫顾传玠。
女教育家凌海霞
张家在苏州办有一所乐益女校,元和读书时,凌海霞是这里的老师。她是一个特别的、有传奇色彩的人,九岁才会说话,十六岁上一年级,两年就小学毕业。在婚姻观念上也与众不同,她不曾打算结婚,而是“想用自己的余生去照顾一个女儿或妹妹”。她特别喜欢元和,对她照顾有加。
当时的元和与只大她七岁的继母韦均一失和,能得到这样一种类似母亲和姐姐的关爱,也许正是一种妥帖的慰籍。因为两个人过从甚密,一度引起校内老师的非议,以至于时任校长的韦均一在新学年没有继续聘任凌海霞。
凌海霞离开乐益中学,回到家乡海门,在父亲帮助下,创办了海霞中学。她依然没有忘记元和,等元和大学一毕业,就邀请她来校担任教导主任。1931年到1935年,也是元和从二十四岁到二十七岁的四年大好时光,她们都在一起。
不过,事后元和却认为那“是一片空白”,“因为她对这份工作并无兴趣”。她终于借口要照顾突然患病的小妹充和,离开了凌海霞,离开了凌海霞的学校。
在这之后,凌海霞曾经又带了一个女孩一起生活,直到女孩十三岁被接回家,凌海霞十分伤心。后来元和与顾传玠的女儿小珏,在十八个月大的时候,也被她带走抚养,不肯归还,甚至更姓改名叫“凌宏”,元和一家去台湾都没能带走这个女儿,后来多次写信催她送还小珏,凌海霞也一直拖延着,直到1980年,元和才见到自己的女儿,中间隔着三十一年的光阴,而那时两个与元和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顾传玠和凌海霞都已经去世。
张元和和顾传玠
凌海霞是一个女强人,致力于教育事业,可惜战争粉碎了她的雄心。她在回顾自己一生时,不无痛惜地写道:“永别了父母,尚有梦寐相见;永别了千辛万苦成长出来的教育事业,只有抱着无限的隐痛与仇恨。”这位富家小姐在去世前的十二年,靠着饲养供人试验的几百只白鼠维持生活。
凌海霞非常强势,对元和有极强的控制欲。她不征求元和意见,就宣布自己是元和的干姊,自己的哥哥是元和的干哥。才貌双全、雍容大方的元和自然不乏追求者,但是这些男士如果没通过凌海霞的审查,就休想跨进张家大门一步。
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强势终于招惹了元和的反感,小妹充和病愈之后,元和本可以返校工作,但她选择留在苏州,并且拜周传瑛为师,正式学习昆曲。她进步很快,不久就可以自如地饰演男女角色,她自己说:“女演男角、女演女角都不是问题,因为艺术无关乎你本人是谁。其实你本来就不该把自己的本色——自己的情感——带上舞台。”当时的她并没有意识到,很多时候自己并做不了自己的主。
元和在上海大夏大学读书期间,经常和同学一起去看戏。当时顾传玠是昆曲小生演员的头牌,内行对他赞不绝口,说“一回视听,令人作十日思”。他擅长演帝王,尤其是唐明皇、崇祯帝这些命运悲苦的帝王。有一次戏里的唐明皇唱完“恨只恨,三百年皇图一旦抛”,戏外的顾传玠下场后,居然“哇”的一声吐出一口鲜血。
元和(左)饰演杜丽娘,充和(右)饰演柳梦梅
元和在学生时代曾经代表学生给顾传玠写信,请他演《牡丹亭》里难度很大的一出《拾画叫画》,顾传玠满足了她们的要求,元和她们喜出望外,更为他的精彩演出而倾倒。谁也不知道是不是那时候元和的心里就埋下了爱的种子?谁也不知道元和爱的究竟是戏里的他,还是戏外的他?
元和在1936年顾传玠的一次义演中再次和他相遇,那时的顾传玠已经离开舞台四五年,据说是为了追求一个女孩才来义演的,当时元和还鼓动那个女孩跟顾私奔。女孩没有勇气,元和自己倒是做出了惊世骇俗的举动——嫁给顾传玠。
尽管顾传玠当时在实业家严惠宇资助下去大学读书,并开始做生意,致力于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但是上海各小报还是不惜篇幅,大肆渲染张家大小姐下嫁顾传玠的新闻。他们当然都可以有别样的选择,元和当时虽属大龄,但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夫婿应该还不是难事;至于顾传玠,严惠宇十分器重他,曾经有心收他做女婿。就在这样的愿望落空后,严先生还是一如既往地信任、支持顾传玠,希望他能成就一番事业。
顾传玠
戏子的身份一直是顾传玠心头永远的痛,甚至不惜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就告别舞台。遗憾的是,也许是唱戏的天赋太强,他在其他方面几乎一无所成。他越是焦虑,越是努力讨好,人们越发坚定他们的想法,“他知道自己低人一等”,这对于一心想摆脱低人一等生活的顾传玠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他的连襟、语言学家周有光曾经回忆说,自己和允和去一个朋友家看古董,朋友热情接待,而顾传玠、元和夫妻前去拜访时,朋友居然避而不见。
不管别人投向丈夫的是怎样的目光,元和一直坚定地站在丈夫这一边,鼓励他、支持他,没有一句怨言。1949年,顾传玠坚决要去台湾,即使妻儿不去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定,在他看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身份是平生最重要的目标,家庭、妻儿都是可以往后放一放的吧?!到底,元和还是做出了夫唱妇随的决定,遗憾的是,在台湾,顾传玠依然诸事不顺,也依然不肯登台演出。只偶尔在家里皱着眉头唱悲剧英雄,那是他认定的自己无法摆脱的命运吗?
至于元和,“不会在私下说丈夫的短处;也绝口不谈夫妻间的私事……谈起她丈夫,她有固定的脚本,照本宣科,绝不失常。她提到顾传玠的时候,场景大都与昆曲有关:他们在昆山聚首,在上海再聚,在婚礼上唱戏,战时在上海的社交生活等等。”
张元和和顾传玠
看到金安平这样的描述,我忍不住心头隐隐地辛酸。真正内心幸福的女子,不会把幸福挂在口头,也绝不至于总是那些想好的说辞吧?想起《红楼梦》里的元春,即使有着怎样“原应叹息”的内心和命运,表面上还是凤冠霞帔,金碧辉煌。正如金安平的观察,“元和为人颇有戒心”,不过很难发现,“因为她总是充满活力,开朗活泼,从容自在”。
也许元和远比丈夫顾传玠入戏还深,一辈子都当自己是那个受到祖母特别优待的小女孩,不愿意向别人展现自己的软弱和失败,更不愿扮演需要别人同情的角色。
声明:本文属“纯棉系”原创作品,如须转载请回复“转载”联系授权。
江泓
作者
一个热爱写作的媒体人,出版有《活出那份娓娓道来》、《人生转折上的一二事》、《一半明媚 一半忧伤——民国那些女子》、《步步莲花》、《风动玉兰满庭芳》等。公众号“纯棉系”(ID:chunmianxi)发起人,希望藉此让主张素朴而诗意生活的人们找到彼此。
韦辰
朗读
安徽广播电视台广播《895读书会》主持人(播出频率FM89.5,周一至周五晚上21:00 — 21:30)、综艺频道《我爱诗书画》主持人(播出时间:每日中午12:00 — 12:20)。
文章推荐 点击题目即可跳转
关紫兰: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投稿请发至邮箱 chunmianxi@163.co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