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合肥电器城】合肥,一个IC之都的突围:芯片公司扎堆,依然有人不愿留下

文皇英

编辑省政委

1992年4月,在美国国际广播技术展览会上,中年人的视线被技术吸引。

这个参展的人叫姜万勐,是安徽一所电视技术研究所的创始人,此前是安徽电视台的技术员工,吸引他的是一项解压缩技术。

看到这个技术时,一个想法在他的脑子里闪现:是不是也能把影像压缩,做成一个物美价廉的音像制品?

那之前,人们用来观看影像和卡拉OK的是镭射影碟机,一台影碟机要卖到8、9千块钱,碟片也要卖到4、5百块钱,而且不管是影碟机还是碟片,都是庞然大物。

姜万勐把他的想法说给技术拥有者——C-CUBE公司的美籍华裔董事长孙燕生听,两人一拍即合,要把这种技术开发成一种电子消费产品。

姜万勐投资7万美元,请C-CUBE公司做一种板卡。当年12月份,又追加了50万美元。“世界上第一台”VCD影碟机在实验室诞生。

看到了实验成果,姜万勐很高兴,他把C-CUBE公司请到了合肥高新区。那时候两个人还处于蜜月期,在他们名字中间各取一个字——“万“”燕”,成立万燕公司,共同投资1700万美元,准备将成果转化。

在姜万勐的规划中,这种VCD年销售量会达到200万台左右,很快就能把投资进去的这笔钱赚回来。

中国“VCD之父”姜万勐想好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尾。

因为缺乏专利保护意识,姜万勐并没有将VCD机整机注册专利,其中一部分被国内公司买去做了样机,进行复刻。

后来发生的事情更有戏剧性,其实这个VCD机的核心技术就是解码芯片,中国VCD市场巨大,卖解码芯片也比万燕来钱快,C-CUBE公司一转身向所有买家出售解码芯片。

1995年,广东中山的VCD企业“爱多”邀请成龙拍摄广告,在央视一炮打响,带动了VCD销量步步高升,随后,步步高、金正、万利达等VCD企业迅速成长并占据市场重要地位。万燕的市场份额却越来越小。几年后,当记者采访姜万勐时,他苦涩无奈地告诉记者:“万燕没有做好”。

1998年,万燕被同是安徽企业的美菱重组。手握解码芯片的C-CUBE也成为垄断中国VCD解码芯片的两家公司之一。

本来属于合肥的这一个重大科技成果,就这样虎头蛇尾般地收场。

与万燕“殊途同归”的还有第一台国产微型计算机,第一台微型汽车,本来它们都应该成为合肥的高光时刻,但因为不掌握核心技术,不是在产业化路上夭折,就是被外国人牵着鼻子走。

▵ 安徽广播电视中心

当年的一张统计表显示:1997年,在安徽每万人中有113个科学家,全国平均水平是202人,安徽在全国排名26位,每万人中申请专利数量是20件,全国平均水平是62件,安徽排在28位,都相当于是倒数。

无论是纵向比,还是横向比,那时合肥都算不上科技高地,但谁能想象到,若干年之后,合肥成为IC之都,和深圳、上海等科技之城比肩。

这个和科技死磕的地方,其实在不久以前,还是一个文化、科技根基都很浅薄的城市。

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出于各种战略上的原因,安徽把省会设在了合肥。虽然是一个历史很悠久的古城,但那个时候,合肥出过的最大的名人就是包拯和李鸿章,除了在天平天国运动中,因为安庆被攻破,短暂地作为首府之外,合肥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被委以这么大的重任。

▵ 安徽合肥,肥东县风光

作为晚辈,合肥那时人口不过5万余人,和周边南京、武汉等省会城市相比,本质上是新建城市。

那时的合肥,除数家营造、纺织厂外,仅有8家烟厂、21家皮革厂、3家机器修配厂、6家肥皂厂、6家碾米厂、3家榨油厂、1家窑厂以及数家篾器厂和木器厂外, 可谓是一穷二白。

小组长突然成了五道杠的大队长,第二天就要上台发言了,搁谁谁不慌。

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坐不住了:

“合肥是省会所在地,今后不仅是全省政治、经济和其他各项工作的中心,而且人口也不只是几万,也许是几十万或上百万。要想得到全面的发展,没有工业是不行的。”

当时正值上海企业内迁,合肥市委市政府赶紧就派人前往上海协调,最终五六十家上海企业迁往合肥,基本上填补了合肥在针织、印染、搪瓷、制笔、农药、机电、电池、制锁、灯泡、日用化工、彩印、饮料等工业领域的生产空白。

“缺啥补啥”是合肥作为后来者的生存之道。虽然是个年轻的城市,农业占比最多,但一直想用教育、科技来带动发展。

20世纪6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战备疏散“一号命令”发出,在京的一批顶级高校要集体外迁,中科大位列其中。中科大到河南、湖北、江西等地转了一大圈,都处于建设初期,谁也不愿意接收一所只消耗粮食,不能产出任何东西的学校。

最终,合肥把中科大争取过来,把校址迁到了以合肥师范学院和安徽银行干校的校舍为落脚点。

那时候的合肥应该自己都没有预料到,中科大后来会带来怎样的蝴蝶效应。

因为科大在合肥,能够提供科研所需要的人才,合肥还争取到了下放的中科院研究院以及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单位。

原电子工业部16所、43所等一大批国内著名科研机构相继迁入。一批中央部署科研机构,如水泥院、化三院、通用机械院等也落户合肥。

合肥这才初步有了一个科研城市的样子。

到了90年代,合肥其实已经在科研成果产出方面站稳了脚跟:中科院合肥分院每年取得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近100项,在纳米材料、传感和信息技术、光电子技术等领域全国权威。

但科研成果是科研成果,产业是产业。科大的科研成果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并没有给合肥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因为合肥的科技环境实在太差了。

1998年的一个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研究生共367人,其中,留在安徽的博士生3人,硕士生11人。他们甚至不留在中国,很多都出国寻求更好的科研环境去了。

在科大和合肥之间,其实还有过一段小插曲。北京局势好转之后,很多高校都从全国各地迁回北京,科大也动了心思,毕竟还是要依托中科院进行办学。但最终科大没有回成,为了挽留科大,从来没装过暖气的合肥,给科大安装了暖气。

缺乏历史根基,只能自己争取。

1985年,国有企业“扩大经营自主权和经济责任制改革试点”在安徽进行,合肥家电产业开始萌芽露尖,其中包括从依托合肥洗衣机厂办起来的荣事达、从合肥第二轻工机械厂转型的美菱等。1990年,合肥高新区设立,容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不过令人感概的是,不只是VCD、计算机,随着家电业完全竞争到来,长虹、海尔等品牌崛起,合肥本土的家电因为规划不明晰,慢慢地开始走向没落。

起了个大早的合肥,又赶了个晚集。

合肥的发展是艰难的,对一个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省份来说,在没有地缘优势、资金倾斜和政策照顾的条件下,想要后来居上,重要的是在发展思路上占先。

合肥的思路是发展科技产业,然后坚持下去。

虽然原有企业走向没落,但底子还在。在原有的家电制造经验的基础上,2000年以后,合肥又引来海尔、美的、长虹、格力等企业在合肥投资建厂或追加投资建设工业园。一步一步,合肥成为中国三大家电制造基地之一。

从这个时候开始,合肥又开始发挥自己“缺啥补啥”的学习精神。

作为全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对显示屏需求巨大。为此,合肥市政府下大力气引进了国内显示领域的龙头企业京东方,目前京东方在合肥的项目包括研发部门以及三条高世代平板显示生产线,也就是三个独立的工厂,累计投资超过1500亿元。

2013年前后,由于合肥家电、平板显示、汽车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时都遇到了缺“芯”问题,合肥又提出打造“IC之都”,从市场需求出发谋划“补芯”。

那时候中国芯片行业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除了水和空气以外,其它全是从国外进口的。中国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2000亿美金(大约1.4万亿人民币)的芯片,已经超越石油成为中国进口金额最大的商品。

从那之后,合肥便开始引进一批芯片上下游企业。在合肥高新区,集聚了联发科、敦泰科技、集创北方、矽力杰、通富微电子、汇成光电、中感微、易芯半导体、中晶材料等。

引进之外,合肥还加强了芯片的布局和研发,包括成立合肥长鑫、合肥晶合等,其中合肥长鑫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突破韩国三星、海力士垄断的企业。

到现在,合肥市共有150余家芯片公司,涵盖设计、制造、封测、设备和材料等全产业链。

台湾的一档经济评论节目上,评论员用夸张的语气说,你所知道的台湾科技企业都在这个地方,短短5年之内竟然可以把半导体聚落完成,台湾在这件事情上花了30年。

暖气也不是白装的,科大也开始发力。

科大是语音辨识、AI还有量子科技主要研发基地,也是中国的科技要超英超美,弯道超车的最重要的两个领域。

▵ 科大讯飞机器人展台

依托科大讯飞,合肥打造了中国声谷,是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也正是因为有科大讯飞在这里,这里集聚了包括科大国创、华米科技、金山软件、新华三等500多家企业,让合肥在类脑研究、语音语义、深度学习、量子计算等领域占据国际领先地位。2018 年,中国声谷实现产值超过650亿元,为大合肥建设添砖加瓦。

安科生物、中科普瑞生等先进的生物医药企业引领着区域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阳光电源、力高新能源、利夫生物等绿色产业集聚,也让高新区成为首批国家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

科大衍生的产业、企业,无论是哪一个领域拎出来都是最前沿的技术,助推着合肥沿着科技——创新——产业的道路一路奔跑。

科技的发展也进一步刷高了合肥的GDP,合肥从1995年的在全国城市中排名97位,到2018年排名第26位,成为了增速最快的城市之一。到2018年,合肥专利申请量32831件,授予量5597件,分别是2005年的70.2倍和39.7倍,分别居于省会城市的第5位和第7位。

徽商文化中有句话叫: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明清之际,徽州人民的生计实在艰难,男性只有外出经商才会有出路,这也就造就了独特的徽商文化。

到了近现代,由于安徽本身缺乏尖端产业,判断你混得好不好的标准,可能和你离家的距离挂钩,大家都在拼命地从这个内陆地区往外走。再加上东部发达区域本来就距离安徽很近,安徽素来就有人口输出大省的称谓。

合肥出人才,但包括物理学家杨振宁,百度CEO李彦宏夫人马东敏,蔚来创始人李斌在内的一大批科学家、企业家,他们的发家之地都不在此。除了杨振宁,甚至很少人知道他们来自合肥。

▵ 2015年杨振宁再次回到家乡合肥

合肥的科技发展,以及大量的工厂入驻,给省内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带来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减缓了人口外流的趋势。

在2018年,合肥的常住人口超过了800万人,这比2008年的数据增加了300多万人,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座城市。这些流入的人主要是安徽省的回流人口,经济发展起来以后,他们不需要再背井离乡去上海、北京、深圳打工,在自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

虽然科技公司在增加,但是对于一些高端人才,想要找一份好的工作并不容易。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叫你离开合肥的理由是什么?下面全部是网友的抱怨:

“人在杭州准备跳槽回合肥,然后在招聘网站上过滤薪资20k-30k的公司,合肥的显示列表居然是空的。”

“单论互联网IT来说,合肥的圈子太小了,高质量的IT企业太少,体量也很小,很多企业已经满员了。”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高工资的就是销售相关的,但是我并不喜欢。其他的工作,普遍工资只有3K-6K,不知道自己回合肥的意义是什么?原来是买不起房子,现在是连养活自己都很困难。”

更让人揪心的是合肥的房价。

随着2015年深圳那一波领涨之后,合肥也跟着涨了一波。作为一个人口净流入城市,合肥还在被持续看“涨”。

“2014年毕业那会儿,刚刚开始工作,看了合肥比较靠郊区的房价在8000块钱左右,但是去年的时候我再看,同样的房子已经涨到了一万五。本来已经攒了点积蓄,想着要不要买房,现在看来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其实,为了吸引人才,合肥也曾出台了一系列抢人的政策,包括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实施基层成长计划、拓宽人才能力提升渠道、加强创业资金扶持、加大安居保障力度等一系列人才新政。

不过,连这都有人吐槽:“说好了有人才补助,迁了户口,把各种证明都提交上去,过了好久和我说政策有变动,要等。”

一条又一条,都成为安徽孩子们背井离乡的理由。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末,合肥全市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26.8%,比全省平均高11.1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0.3%;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48.3%。

但是,26.8%的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结构,对于主打创新的合肥还远远不够,这个数字在北京、上海都是30%以上。

在科技发展上,合肥一直坚持坚持再坚持,正确的发展路线会引领着合肥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人是城市活力的来源和产业兴盛的基础。

刚刚和科技打了个照面的合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合肥电器城”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