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价格低廉,轻便易于携带,在很多人看来,这是限塑令推行艰难的重要因素,所以有人认为,职能部门想做好监管这一块,从目前来看难度还是极大的。超薄塑料袋的生产工序简单,设备价格低廉,对环境的要求不高,而且存在暴利,这使得很多家庭式作坊都在生产,劣质塑料袋也因此大量流入市场,成为不法生产者的牟利渠道。
监管部门:多头管理问题不少
现象
家庭式小作坊昼伏夜产
路桥金清一名菜农告诉记者,在他的菜地附近就有一个隐藏在小树林里的小塑料袋加工厂,环境非常简陋,但每隔几天就有大量的超薄塑料袋从这里运出。
“他们白天是不开工的,一般都是在夜里才生产。”这位菜农说,他曾到这家小工厂里面去过,所谓的厂房仅有数十平方米,几台简单的吹塑机,几个工人就可以生产了。
菜农所说的小加工厂距离金清的垃圾填埋场并不远,附近拾荒者从垃圾堆里收集的废旧塑料,被作为这家工厂的原料。
“简单水洗,晾干,打成碎,然后放入机器,就这么简单。”他说,自己曾偷偷拍下过一些照片,但保留下来的仅有废弃物的图片。
据一名业内人士透露,实际上目前在路桥,生产塑料袋的家庭作坊还有很多。塑料袋的生产工艺、技术比较简单,只要把塑料粒子吹塑成塑料薄膜,然后由制袋机裁割成相应规格即可,制粒机、吹塑机、制袋机等设备的总体投入仅为10多万元。
他说,正因如此,专门生产塑料袋的大型企业并不多见,绝大多数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有的甚至没有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
“我们不怕查,也没有人来查过。我们的设备很容易转移,来查也不一定查得到。”他说,他们可以打“游击战”,晚上生产、白天歇工只是其中一种方式。
现状
超薄塑料袋行业暴利惊人
记者从一些业内人士口中了解到,按照要求,菜市场里用于装食品的塑料袋应该是本色的透明的,但目前市场里大部分塑料袋都还是有颜色的,红的、绿的、蓝的、黑的……这些都是不符合规定的,甚至很多是不合格产品。
这些劣质的塑料袋之所以在市场上如此流行,是因为有一套完整的产销产业链,而在这条链上卖塑料袋的商家赚取了惊人利润。
“1分钱一个的不合格塑料袋,转手就卖到4分钱,批发这些不合格塑料袋的商贩有些能月赚万元以上。”一位塑料袋批发商介绍,制售不合格塑料袋已成为这条产业链上最“暴利”的一环。
他说,尽管很多摊贩也知道这些超薄塑料袋是违规的,但因价格实在太便宜,所以购买者还是不少。毕竟对摊贩来说,免费赠送的成本不小,“如果换成收费的,那完全可能影响一个商家的生意量。”他表示,需求量大,制售劣质塑料袋的获利也就大。
分析
市场监管的难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台州,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其管理涉及市场监督管理、发改委、质监等多个职能部门,“限塑令”的执行也因为多头管理而存在许多困难。
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塑料袋在生产和流通当中分别由不同部门监管,这数年来,台州的几个职能部门关于“限塑令”的执行也付诸了许多行动,但从目前来看,除超市做得较好之外,其他场所的情况还是不怎么好。
工作人员表示,“限塑令”推行难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塑料袋的生产和流通是被允许的,这是根源。有市场也允许生产,这就给予了塑料袋存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从经营者这角度来讲,免费赠送塑料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收费,则很有可能使客户量减少;相比要收费的袋子,消费者自然更喜欢免费赠送的。
“只在流通环节堵是堵不住的,关键还在于杜绝生产源头。”一位业内人士称,制作不合格塑料袋的大多是家庭式作坊,没有任何资质。生产超薄塑料袋技术门槛很低,大都关起门来偷偷生产,管理起来有难度。
手记
莫让“限塑令”成为纸上空文
2008年限塑令颁布,到今日已经有8个年头。这项政令颁布之初,人们普遍还是寄予厚望的,都希望此举能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白色污染。
这项政令在市场上起到的作用却有限,街头小店、农贸市场、餐馆仍旧公开保持着免费赠送塑料袋的“传统”。如何把限塑令真正落实下去,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严格执法,给违法者以重罚,并且要持之以恒。同时,应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厂家多生产既便宜又环保的可降解垃圾袋,并帮助推行,使其在流通领域得到更广的应用。
消费者要增强环保意识,积极配合商家,为环保“买单”;也可以自备环保购物袋,回归绿色生活。只有消费者从意识上改变,政府和商家联手设防,才能不让“限塑令”成为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