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以下文字转载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仅做留档研究
支钉垫烧,唐五代极流行,可以节省空间,也可以避免底足粘沙不美观;宋代汝窑将其发展到极致,那芝麻状小支钉3、5、7数的呈现在汝窑瓷器底足下面,非常精美;钧窑也不例外,高档的瓷器比如盘、鼓钉洗等,早期的略大而园,后期变小。金代有继承,但相对较少了。
钧窑以釉色取胜,但也有偶尔的贴塑,印花,拓模等装饰。下边把收集的资料整理出来,与网友互相学习。
钧窑蚯蚓走泥纹,这种纹理是钧窑特有的一种现象,它与建窑生烧构成沟壑状纹理相似,不过,钧窑在烧制中出现,后来又有釉继续融化基本填平了先前的裂纹。官钧尤其明显,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可能与多次上釉有关,也与烧成机制有关,比如在烧制高温后有平火过程,然后再来一把火,最后止火降温。由于衔接问题,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纹理现
牛毛兔丝纹,有的如同雨林墙,这是因为釉在熔融状态时由于引力作用,而向下流淌。有的非常细腻,有的很急促,如同暴雨洒在汽车玻璃上而恣意下坠。有的微细的几乎看不到,但能感觉它流的趋势。在放大镜下,可以很清楚的感觉釉水如同变动的河水,涓涓细流不易察觉。而仿品则是死水一潭,根本不流动,但混浊!难怪有高手说:老钧瓷感觉是蒸出来的,而仿品是烤出来的,大家不妨仔细体会,把握了釉的活,也就成功了。
雪花盐粒,雪花斑,为什么加盐粒呢?因为有比雪花斑更小的点点,如同下的盐粒。这些斑点放大镜下观察,有的如同唾沫的结构,有的与周围颜色深一点而已。前者可能是釉的融化起沫所致,如同熬汤上面漂浮转动的沫子;后者是气泡移除,周围的釉液没有及时填平所致。
口沿出筋.口沿部分,及带棱出筋部分,这部分因为釉的流淌而稀薄,在釉薄处,有铜黄色、铁褐色等呈现,与其他部位的釉色形成反差,请大家仔细观察其过渡处,其色差区别,仿品总是拖泥带水的不利索,而且釉薄处没有呈现底胎色的感觉。
钧窑瓷的开片非常漂亮,有冰裂纹,袈裟纹,无规律,又似有规律,且大部分开片很浅。在正对反光处看,斑纹里面被水垢填满,有鼓出的感觉,但侧视没有,而仿品,是没有这种感觉的,如同真正的哈利光与做旧的哈利光的区别,前者活,迎光处有,偏光无,而仿品怎么看都有,没有变化。顺便加入河南青瓷的开片,细碎的芝麻纹很美。
钧窑的气泡独树一帜,犹如虾眼嵌在釉中,又如水草上的水珠粘在流动的草上,这些气泡大小不一,深浅有别,有的散布在熔融的釉料中,真像是鱼籽。
在放大镜下,逆光看,可以发现凹下的气泡处,犹如一个个透光的小洞。在釉界的露胎处,围绕釉边界,有一条黑色或红色的线,我想不能用火石红概括,其形成是釉在熔融时,其中含铁、碳化合物,被釉排挤在外,先行流淌。这部分最容易形成土沁,就是釉有一层白点点状腐蚀痕。当然有的没有,不能千篇一律。
土沁碱斑,由于北方碱性土壤,加之干燥,很多完整的钧窑瓷器是看不到土沁的,而大部分瓷片则土沁很严重,这种土沁的特征犹如物体上的霉变斑点,雪花状的结构,但有的就是一层雾蒙蒙状。这与酸腐蚀的做旧有区别,后者没有光亮;也与喷砂做沁有区别,后者对瓷器表明的撞击有大小不一的凹点,其边缘不光滑温润。碱斑则是上面浮着的土块,规则不一,水洗不去,用指甲扣,会有崩状分离。即使把碱斑除去,仍然看到斑痕,如同尿液在床单上的印痕。
窑瓷的釉质釉色部分,起釉质纯澈,熔融的釉料如涓涓细流,有一种动的韵律,而釉色的浓淡以釉的厚薄深浅而异,如水无色,但放在河中随深浅不同有变化。现在的化学釉,看似透明,但如同胶水均一,但就是混浊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