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新社报道,中国南海洋食用渔业有限公司的黄花鱼养殖箱被不明物体撞击,约5万斤黄花鱼及海洋养殖产品逃走。
”最近,这样一则消息激起了很多讨论。
很多人将其与前几天美国“康涅狄格”号核潜艇近日在南海与不明物体相撞联系起来,“美国潜艇撞上中国黄花鱼”成为了茶余饭后的津津乐道的谈资,纷纷表示,必须找美国赔偿渔业损失。
然而查询相关网址发现,这则消息并没有正式来源,法新社近期也没有发布类似报道。就连所谓的中国南海养殖渔业有限公司,在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天眼查”的搜索结果也没找到同样名字的企业。
实际上,南海外海的网箱养殖黄花鱼非常少,美国的“康涅狄格”号更有可能撞上的是人工鱼礁设施,比如沉船、废旧汽车、水泥墩之类的。
康涅狄格号属于美国最先进的“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隐蔽性极高,但由于在非战时往往采用被动声呐的方式航行,所以面对不会发出声呐信号的海底固定设施,比如海底礁石、火山之类的,蒙头蒙脑撞上也并非不可理解。
2005年,美国一艘洛杉矶级核潜艇就因为海底地图出现偏差,没注意到航线上的一座离海30米的海底山脉,直接撞掉了大半个脑袋。
此次在南海发生撞击事故,到底撞上了什么,美国神神秘秘,才有了黄花鱼的猜测。这背后,要么是美军出现低级失误不好意思说,要么是执行非常敏感的任务,或者两者都有。
无论如何,欢乐的讨论气氛无法掩盖美军活动给中国南海的安全局面带来的阴霾。
在中美两国政治经济紧张博弈的局面下,核潜艇这样事关国家战略部署的大杀器也以这种方式现身南海,再次提醒中国人,美军在南海的行动如同家门口的一把利剑,时刻威胁着中国国家安全。
如何常态化保卫远离本土的南海广袤海域,是个长期存在的难题。
或许,如同局座当年那番“海带缠潜艇”神论一样,“美军核潜艇撞上黄花鱼养殖箱”似乎也缺乏事实支撑,但通过开发南海渔业资源来保护海洋安全,却是一个实实在在需要回答的迫切问题。
1
自己搁置,他国开发,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在南海问题长期遭遇的尴尬。
1959年,胡志明视察越南外海岛屿渔村时,就号召“我们越南人要捍卫越南海域的主权”。自60年代起,即便是处于分裂时期的越南政府,也以军事手段不断侵占我国南海岛礁, 目前也是侵占最多的国家。
1974年,中国人民海军在西沙海战把装备优势的南越海军重重揍了一顿之后,越南包括后来的统一全越南的北越政府也失去了武力侵犯中国南海的底气。
正面打不过,越南就玩赖的。
1977年, 越南发表“5.12声明”, 发布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的领海基线及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划界情况,确立了通过渔业开发,来完成对南海资源的实质性占领之目的,进而抵消在军事上的失利。
多年来,越南政府一直用各种方式支持、鼓动渔民,通过“侵渔”的方式试图实质化在南海海域的存在感,达到传统海洋国际法中的“先占原则”。
1997年, 越南政府正式将远洋捕鱼事业提升到了国家层面,后来还将渔区划进了中国海南主权范围内。
与政策同步的,还有对渔民的直接资助,主要是要求各类造船企业建造大功率渔船, 并向购买渔船的渔民提供补贴,规定免税期,还建立了各类渔业组织, 例如渔业合作社、联合渔业队等, 集体对抗中国的执法活动。
在政策和民间策动下, 2002年, 小小的越南可赴外海捕捞的大型渔船有7000艘,2010年达到22,700艘, 2014年更达到了28,750艘之多。
在渔业服务设施建设方面, 越南不仅修建大型码头、海港以及大功率渔业服务船舶, 更在侵占我国的多个岛礁上修建渔业服务设施, 为赴南海侵渔的本国渔民提供便利。
根据中方长期观察发现,在西沙海域,越南渔船从“侵渔”到实质占领,往往有一系列“温水煮青蛙 ”的流程。
规模上,从零散捕捞,捞一把就跑,一般只有1至2艘船,最多也不过3艘船。后来就变成了10余艘联合行动,最多的一次达到15艘。
方式上,起初越南渔船到中国海域作业一般偷偷摸摸,随着渔船越来越多、出动越来越频繁,就开始公开在渔船上悬挂越南国旗。
行动上,从“捞一把”就跑,到公然在中国岛礁安营扎寨,搭建临时平台晾晒鱼获,一步步实现常态化占领。
先补贴渔船,鼓动大量渔民冲撞中方主权红线,形成实际占领,然后拉拢国际支援,开发海底石油天然气等高价值经济资源,越南在几十年的南海争端中成为了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从70年代开始,越南逐渐控制了白虎油田、大熊油田、白犀牛油田、东方油田等等南海油气资源。
(苏越联营的白虎油田)
为了快速变现,越南在南海石油开发上,采取了与绝大多数主权国家都努力保护自身油气资源截然不同的做法,将侵占的南海油气资源大量出卖、出租给苏联、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石油巨头。
80年代末,苏联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一部分份额就来自南海。充足的外部资金和利益链条,正是当时越南敢于中国叫板,在边境断断续续摩擦十年的底气。
有越南吃香喝辣的在前,更吃得开的马来西亚也频繁与外国石油合作,在南海钻了最多的油气井;菲律宾作为最早开发南海油气的国家,除了开采自己领海的资源,也把手逐步伸进了中国传统疆界范围内;文莱更是通过将南海油气资源大量卖给外国公司,在70年代之后一跃成为东南亚的“中东土豪”!
赢得战场胜利的中国,却落后了十几年。
八九十年代,后发的中国也开始进行南海科研研究。由于海上石油开发技术储备不足,最初也打算走国际合作方式这条路进行追赶。
1992年,美国克里斯通能源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下了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南海石油对外合作开发协议,项目命名为“万安北—21”。
考虑到南海复杂的局面,美国克里斯通方面也是先经过了一系列调查,确定了主权方面没有麻烦问题,才决定加入中国的开发计划。
万安盆地是南沙油气资源三大富集区之一,同时,这里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尚未开发的大型油藏。中国准备开发的消息一出,通过石油赚得满嘴流油的南海各国坐不住了。
1994年4月,中科院的“实验2号”勘探船带着美方人员前往万安滩的石油进行勘探作业。
就在“实验2号”驶入万安滩海域时,一队越南武装渔船在军方炮艇的掩护下气势汹汹地围了过来,大有强行登船的架势。
颠簸的风浪中,双方最近只有几十米的距离,越南人的脸和机枪清晰可见,但中方勘探船看似羸弱,却寸步不让。
然而越南人船多势众,而且很是长期侵占这片海域的渔船,熟门熟路。国际上,舆论也对中国施压,美国方面也出现变数,所以整整对峙三天三夜后,上级只能命令勘探船撤离,放弃了周边一千多公里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也无从下手。
这一撤,中国再也没能从这里开采出来一滴油,是中国南海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
在远离大陆的万里海疆,如何应对南海诸国特别是越南的渔船蚕食策略,成了当务之急。
2
2000年之后,中国海警力量不断壮大,连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海保厅都成了小弟弟,规模比周边国家加起来还多。然而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与越南政府鼓动下,越南渔船嚣张之势却越来越盛。
以2014年5月2日~16日为例,短短两个星期,越南方面就有35艘各类船只(主要是渔船)主动对中方船只(包括民用船、公务船)冲撞560多次,干扰中方中国西沙群岛海域的作业。
2020年4月,一艘越南渔船甚至敢直接撞向3000吨中国海警船,最终渔船沉没8人跳海。2020年8月17日,马来西亚媒体也报道,越南两艘渔船闯入马方领海内非法捕捞,同样冲撞执法船只,引发双方大批军舰对峙。
总之,越南渔民并不是不要命,而是在官方鼓励下故意用这种无赖打法,来实现对南海经济海域的侵占野心,大有当年草帽游击队与美国飞机坦克拼命的架势。
面对蜂拥而至不要命的越南渔民渔船,让中国渔民与人家对撞显然不可行。如何实现常态化管理,成为了经略南海战略的关键。
身为名声在外的基建狂魔,中国祭出的第一张王牌便是——造岛。
造岛并非中国首创,越南也造,用竹子加沙袋慢吞吞地造,五年辛苦一场台风就吹没了。
当中国入场之后,世界才知道什么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从2015年开始,中国派出大量携带重型设备的船只,在南海吹沙填海。比如渚碧岛,半年的时间,就从小小的岛礁变成了成面积达4.3平方公里的大岛。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曾经刊登出拿出了两张图,一张是2004年2月1日获得的图像,显示了填海活动开始前东门礁的样子,当时有一个380平方米的混凝土平台。另一张是2015年1月24日获得的图像,显示同样的地方已经出现了一个7.5万平方米的人造岛屿,扩大了近200倍。
南海如今的第三大岛是永暑岛,岛上设立了三沙市南沙人民武装部。但在填海造陆以前,即便退潮,永暑岛也仅能站两个人。2014年8月,中国开始对永暑礁进行吹填。在2015年4月,永暑礁面积跃升为2.8平方公里,派驻一支作战部队都没问题。
2010年1月,中国建造的世界最大挖泥船“天鲸号”正式交船,寓意“石破天惊”。“天鲸号”总长127.5米,装机功率和疏浚能力都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能够自动航行到指定水域,然后用它锋利的绞刀在海下绞碎坚硬的岩石和暗礁,改变海底的形状和样貌,把吹沙填海的效率提高了新的层次。
这种搬山填海的速度背后,是巨大的成本支出。
以永暑礁为例,建造一个包含陆地、湖泊、港,总面积约104平方公里的人工岛,需要人民币约736亿元。
这些也只是填海建岛的费用,岛上各种设施还需要专项资金。
当然,这么多钱并没有白费。
此前由于长期缺乏大型基地等设施,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非常薄弱,无力长期进行主权执法。
岛屿的扩大,让大型军事装备部署,以及机场、港口、基地建设成为可能。
除了军事功能,这些扩围岛礁的功能会越来越多,可以提供避风、助航、搜救、海洋气象观测预报、渔业服务及行政管理等民事方面的功能和设施,为中国、周边国家以及航行于南海的各国船只提供必要的服务。
但造岛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守卫海洋,如何根本上解决常态化经略的问题呢?
目前,在南海以及各个岛屿上,中国除了渔业捕捞、油气开发,并没有太多经济开发途径,而且比起先下手的周边其他国家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在大规模填海造岛之后,国家也提出“积极稳妥开放开发西沙群岛旅游产业”,希望能扭转不利局面。但旅游作为第三产业,需要有长期的人文积淀,短期内只能靠补助优惠刺激,聚集人气,而顾不上综合效益。
从海军海警保护主权,到吹沙填岛强化管理,再到开发海洋海岛经济社会价值,形成基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对蓝色国土长治久安,繁荣兴旺,而不能像南海周边国家一样,闷头采掘油气资源去换钱,破坏完海洋环境就拍拍屁股不管了。
对于这个长期问题,此次“美国核潜艇撞养殖箱”的传闻,却以一种开玩笑似的方式给了一个非常实际的解答——海洋牧场。
3
如何守卫偏远边疆,中国古代有一个沿用至今的法宝——屯垦戍边。
屯田,通过军民结合,开发边疆土地资源,实现穷匮的边疆地方经济开发与军事维持良性循环,从而实现边疆的长治久安。从汉代到建国后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形式在变、技术在变、时代在变,但依旧有效。
既然屯田能够守卫黄色疆域,那么蓝色疆域为什么不行呢?
早在2012年,海南就出台了《海南省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3-2020年)》。
截止2019年,海南省已经完成3个试点项目(三亚红塘湾、西沙永乐群岛羚羊礁、文昌冯家湾),1个建成项目(三亚蜈支洲),5个在建项目(文昌冯家湾、海口东海岸、三亚崖州湾、儋州峨蔓、临高头洋湾),2个批复项目(三亚蜈支洲、万宁洲仔岛)。
不止海南在行动。
2020年10月23日,农业农村部海洋牧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科技团队工作站授牌仪式在辽宁大连举行。会上公布了包括全国工作站、黄渤海区工作站、东海区工作站和南海区工作站在内的29家海洋牧场工作站名单。
可见海洋牧场的研究已经走向了全国一盘棋的大路上。
近些年,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已经濒临枯竭,远洋捕捞船只高居世界第一,内卷严重,还频频出现在他国专属经济区的纠纷,甚至有渔船被阿根廷执法力量击沉的悲剧。
面对日益旺盛的人民消费需求,系统性规模化建设中国蓝色国土所辖专属经济区内的海洋牧场,已经刻不容缓。
经过多年研究,海洋牧场的专业性和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在渔业装备设施越来越黑科技化,装备如无人艇、水下机器人、水生生物养殖系统、海洋牧场监控系统、雷达海图鱼探多功能系统、海洋观测系统,网衣清洗机器人等等等。
比如,国内首座大型智能化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是全国首座综合性、示范性、集成性的智能化大型现代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集成智慧渔业、休闲旅游、海洋科研、科普教育等功能,采取一、三产业深度融合的运营模式,每年可产鱼15万公斤、接待游客5万人次以上。
科幻程度堪比大片《遗落战境》中的基地。
有这么豪华的配置,海洋牧场仅仅只是养鱼、观光么?远远不是。
在海南省政府官网上,就刊登这样一份提案:关于开展南海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试点的建议。
提案认为,南海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不仅是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要手段,对于有效发挥南海“突出存在”作用,守好祖国南大门,意义十分深远。但目前,南海海洋牧场由于技术难度高,法规不健全,审批手续、地理位置远等等原因,推广建设存在种种问题。
怎么办呢??
该提案建议,要推动海洋牧场军民融合发展,开展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打造一批具有监测、监视、预警、救助、保障等功能的载体,为南海屯渔戍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作出贡献。
既解决渔业问题,又满足国防需求,没有国家力量,市场资本不可能肩负起这么重的担子。
提案还建议,在养鱼的基础上,要打造泛南海渔业中转、补给和交易中心,不仅有利于我国渔民在南海发展渔业生产,还能产生虹吸效应,迫使泛南海周边国家渔民渔业公司加入海洋牧场的产业链中,彻底扭转我国渔民在南海捕捞和养殖的落后局面。
比起只知道挖油气资源卖钱的宵小们,这种格局大到哪里去了。
作为总结,提案还特地引用了中国古代屯田的现代版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充分体现了这种古老军事思想的现代化传承。
到时候,我们拿回的可就不只是渔业资源了。
从几千年的屯田到机械化的生产建设兵团,再到海南万里海疆的屯渔戍边,未来美国核潜艇如果还想来到南海偷窥,什么海带、养殖箱、浮标、信号塔,迎接它的必然是无数从未有过的惊喜。
参考资料:
关于开展南海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试点的建议 夏勇开 海南省政府官网
美国核潜艇撞了中国黄花鱼养殖箱?专家:可能性不大,但美军或犯其他低级失误 环球网
杨正雄;方忆雨.越南侵渔政策对我国南海渔业的影响及对策[J]海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