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每日邮报》报道,在纳米比亚的埃托萨国家公园,南非松鼠们为土地大打出手。
一只胖点的地松鼠正在“教训”一只入侵它地盘的同类。只见它一个抱摔就把“敌手”掀翻在地上,还毫不犹豫用它那毛茸茸的腿对倒地的地松鼠一阵狂踢,借此来杀鸡儆猴,以保护自己领地不受侵犯。在所有的地松鼠科动物中,尤其以非洲地区的地松鼠最为凶悍。非洲的地松鼠叫南非地松鼠,也称开普地松鼠,主要栖息在撒哈拉以南的荒漠地带,常见于南非、津巴布韦、博茨瓦纳、莱索托与纳米比亚等国大草原的地洞里,以植物的种子、杂草及昆虫为食。
01见面就鼻子碰鼻子,看上去像在亲亲,其实别人只是在认亲戚
在非洲野外荒地,很多地松鼠,只要一见面,就会鼻子碰鼻子,看上去它们正在非常甜密的“亲吻”。难道这动物也学人了,竟然也在约会,还会亲嘴嘴?
其实,还真是你想多了,人家地松鼠才不会一见面就亲亲呢,它们只是在非常严肃、认真地确认它们是不是“亲戚”,看看彼此有没有血缘关系。还有这招数,通过鼻子还能识别亲戚!
动物学家告诉雪灵谷,一般而言,当两只陌生的地松鼠相遇时,它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鼻子伸上前去碰对方的鼻子。表面上看,以为它们像是在亲嘴,但其实并不是,它们只是在闻对方的味道,从而来识别到底是不是亲戚。
因为在它们嘴边的皮肤下,有一个腺体。就算是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一个亲属,地松鼠也能通过自己的这个看家本领,闻出来对方是个陌生松鼠,还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或者远房的兄弟姐妹,或者是表哥表妹。
它们通过这一点,一是避免近亲繁殖,二是这样能认出亲戚关系,以免落下个“白眼狼”的罪名。
02圆滚滚大眼睛,毛茸茸的大尾巴,“蛋蛋”大到占身体的20%左右
地松鼠一身毛茸茸的,配上一双圆滚滚大眼睛,确实惹人怜爱。走起路总喜欢将腹部贴在冰凉的地上,这样一来就能让身体降温。
成年雄性地松鼠平均长度为45-60厘米,雌性地松鼠长度约为43-55厘米。地松鼠的体色在深棕色和浅棕色之间变化,体侧有明显的白色条纹。
地松鼠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它们的上下颚都有两颗“大门牙”,还有一根毛茸茸的大尾巴,一副萌萌哒的模样。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公松鼠看起来个子不大,但其“蛋蛋”有点大,大到占身体的20%左右,堪比一颗高尔夫球,这和它小小的外形一点都不相配。但你也别怪人家,这是因为母松鼠必须和复数的公松鼠交配,公松鼠睾丸的大小决定它在母松鼠中的地位,当然也反应在和其他公松鼠的竞争上。
大家知道,浑身长满厚厚毛皮的动物,大白天一般比较热,而没有毛皮的动物夜晚又会比较冷。相比较草原上别的动物来说,地松鼠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尽管看起来毛茸茸的,但它们的皮毛不算厚,白天的时候也不会感到很热。
03尾巴犹如遮阳伞,白天遮太阳,晚上当被子盖
地松鼠的尾巴几乎和身体一样长,尾部则有两条黑色纵纹。你可别小看这条神奇的尾巴,作用大着呢?
其一,地松鼠的尾巴犹如一把遮阳伞,在炎热的太阳下觅食,它们通常用毛茸茸的尾巴遮住身体,让自己在地面上保持凉爽。夜晚睡觉时,随着周围温度降低,地松鼠毛茸茸的大尾巴膨胀开来,这样一来就能当成被子盖在身上,身上一点也不会觉得冷了。
其二,地松鼠的尾巴有调节体温的作用。科学家曾抓了几只地松鼠并在它们腹部植入了微型温度装置,每5分钟记录一次体温。结果显示,在地面温度高于30摄氏度时,地松鼠会频繁地竖起它们的尾巴,随后反复退回洞穴并重新出洞,但每次出洞前,地松鼠的体温会都会下降1-2摄氏度。
04挖洞能手,半小时左右就挖出一个洞穴
地松鼠是群居动物,一般5-10只成年雌性加上孩子组成一个小群体,但有时大群可达30只。成年雄性就没这么幸运了,它们一般与雌性分开生活,仅在雌性发情时,才会加入到雌性群体当中。
地松鼠对自己的地盘看的紧,一旦发现入侵的同类,它们会站起来以头碰头状似跳舞的方式,来恫吓、驱逐入侵的地松鼠。
在采食过程中,地松鼠一般轮流进食,大多数在觅食,1-2个成员在放哨。所以地松鼠群很少会遭到猎食者的伏击,一旦有风吹草动,它们立马就会逃跑,但地松鼠受到惊吓时也不会扔下食物,而是用嘴叼着逃跑。
地松鼠在树上的跳跃本领不如树松鼠,但地松鼠地上钻窟窿打洞的本领让树松鼠自愧不如。它们不擅长攀爬,喜欢生活在相互连通的洞中,有时还会与猫鼬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顾。
地松鼠都是挖洞能手,它们也有保障自己生存的特殊技能,那就是打洞。事实上地松鼠可能是草原上最会打洞的动物之一,一般不出半小时,它们便可以挖出一个供自己藏身避难的洞穴。
有资料显示,科研人员曾在700平方米的区域中发现约60个洞穴入口,这些洞穴群之间的距离不超过200米。如此看来,地松鼠的房子可不是一套三居室,而是别墅群。
05冬眠时身体还能够长出新的肌肉
极地地松鼠,因为它长有独特的条纹,人们通常称它为多纹黄鼠。据医学实验动物网介绍,为了在寒冷极地环境生存,它们会进入长时间的冬眠。冬眠的时候,缩成小小的一团,它身体核心温度会下降到2-7℃。
这时,它们的心跳和呼吸几乎无法察觉出来,每分钟的心跳仅仅三两下。不过,整个冬眠过程中,地松鼠会不定期苏醒2-3次,一醒来就到外面觅食。
据TECH TIMES报道,一些哺乳动物冬眠中都能长出新的肌肉。科学家对北美的地松鼠研究后发现,地松鼠经历了冬眠后,体重下降了约40%,但是四肢的肌肉却更发达了。
科罗拉多大学辛德科研团队对10只地松鼠进行研究后发现,在整个冬眠的过程中,这些松鼠平均轻了40%。在冬眠期快结束时,对他们前后腿肌肉进行检查,发现他们变得更强壮了。
放置在松鼠体内的分子标记显示,这些松鼠体重达到最轻水平的前两个月,腿部肌肉开始生长,这一时期产生的新的肌肉组织的蛋白质水平等于夏天高峰期。
06脑部有惊人的复原能力
动物开始冬眠后,体温一般会慢慢下降。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一个研究发现,有12只北极地松鼠在进入冬眠状态后,体温降至摄氏零下2.9度。在这个温度下,动物的脑部应该会结冰坏死才对,但北极地松鼠却能够活下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科学家发现,在冬眠期间,北极地松鼠每过2个星期,身体都会颤抖几下,这时体温会回到正常的范围,大约摄氏36.4度,这个温度会维持12-15个小时。
地松鼠回复正常体温的时间虽然不长,却能使它们的脑部受到保护,不致冻死。此外,这种地松鼠在冬眠期间,头部的温度看来比身体的其他部分要稍微高一点。
不仅如此,北极地松鼠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后,它们的脑部在2个小时内就会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更有趣的是,北极地松鼠的脑部在冬眠后的机能,甚至比冬眠前还要更好,难道是冻冻更健康?
07通过尾巴发出红外辐射信号,迷惑响尾蛇,从容将它驱逐出自己的地盘
大自然中,松鼠属于一种弱势动物,但地松鼠在松鼠家族中是个狠角色,面对眼镜蛇的来袭,地松鼠不但不害怕,不逃跑,反而会做好战斗的准备,用它那神奇的尾巴来对付眼镜蛇。
加利福尼亚的地松鼠有一种对付响尾蛇的好办法,它们常会扬起尾巴发出红外辐射信号,警告响尾蛇离开。
当地松鼠发现响尾蛇时,首先,它会直立起尾巴上的毛,以便暴露出更多的皮肤;其次,扩张皮下血管,迅速让血液流到尾巴上,让自己的大尾巴升温;最后,猛烈地摆动尾巴,发出清晰的红外辐射信号。
大家知道,响尾蛇常匍匐在草丛中等待猎物,靠一个红外辐射信号接受器,来感受猎物的体温,地松鼠就是利用了眼镜蛇感知热源的红外线辐射的特点,让响尾蛇感受到强烈远红外辐射信号干扰,让响尾蛇靠感知热源这一技能失效。
如此一来,响尾蛇对地松鼠难于准确发动攻击,也就不敢轻举妄动。很多时候,响尾蛇还被地松鼠的花招吓得逃之夭夭。
08尾巴发“旗语”,嘴巴发出超声波,目的是让同伴快跑
当地松鼠发现无法打败入侵的捕食者时,它就会上下挥舞尾巴向其他成员发出“旗语”——传递一种警报信号,让别的同伴快跑。
不仅如此,地松鼠还会弯曲合拢爪子到胸口,张开嘴,身体用力前冲,发出可听见的声音报警,来提示其他家庭成员附近掠食性动物出现。
加拿大两位学者研究发现,在某些场合下,它们并不发出任何声音,它们张开的嘴里仅仅发出轻微的气流声。经过对录制下来的气流声的频率进行分析,这是一种单纯的超声波声音,频率大约是48千赫,人的耳朵根本听不到。
他们随后将这种气流声播放给其他地松鼠听,结果发现它们把它当作一种报警信号,马上变得比平时更加警觉起来,斜着头倾听,注视着周围是否有异常动静。由于地松鼠的许多天敌听不到超声波声音,因此地松鼠用超声波发出报警信号可起到保护自己同伴的作用。
09擦蛇皮“香水”防身
最有趣的,有种生活在加州的地松鼠十分聪明,它知道响尾蛇的厉害,所以这种地松鼠会找来一些响尾蛇的蛇皮。有人要问,找来这些蛇皮干什么用呢?
据动物学家介绍:这种地松鼠一边啃食蛇皮,一边舔舐自己的皮毛,借助蛇的气味来掩盖自身气味,就像擦蛇皮“香水”防身,这样做有两点好处。
其一,是为了吓唬其它害怕响尾蛇的食肉动物,让它们放弃了进攻。因为地松鼠身上有响尾蛇的味道,害怕响尾蛇动物,就不敢攻击自己。
其二,预防响尾蛇偷袭,当地松鼠在地洞内休息时,外面的响尾蛇闻到气味就以为是同类,一般就不进入地洞偷袭,这样一来,地松鼠就安全了。
结语
地松鼠能有这么多生存技能,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么聪明的动物,希望人们不要去打扰它们的生活,让其在它那一片领地里自由自由地生存下去。
雪灵谷动物实验室/出品
参考资料:医学实验动物网、细胞通讯杂志、中国科学报、大自然探索、四川动物、人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