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生来就是疾病,但不当使用药物会造成严重后果。
世界患者安全日之际,在上海启动的“点滴关爱关爱孕产妇用药安全”健康行动上,产科专家提醒,孕产妇及新生儿是临床诊疗尤其是用药过程最特殊的群体,这一阶段也是各种患者安全事故高发期。“必要性”是孕产妇用药首要考虑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天有约810名妇女死于与怀孕和分娩有关的疾病,每天约有7000名新生儿死亡,占所有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47%,加之新冠肺炎的影响,这一群体面临的医疗安全形势更为严峻。
“孕产妇用药需要相当谨慎,由于牵涉到妈妈和宝宝的安全,需要更加全面、尽量准确地评估利弊,加之大部分药物并没有在孕产妇群体的临床试验数据,资料相对有限,利弊考量难度进一步上升。”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产房安全和助产学组委员刘铭教授表示,“必要性”是孕产妇用药时的首要考虑,其次是能否以比较低的剂量、比较短的疗程达到疗效,减少对于宝宝的影响。
刘铭教授透露,此次接受爱心捐赠的聋哑妈妈正是合理用药科学救治的受益者,这位妈妈在孕期手术后遭遇持续高热、感染性休克,用药难度较大,不仅需要考虑宝宝在宫内的安全状况,还要考虑母亲身体多脏器的损伤情况,需要反复权衡利弊,辗转来到医院后,在产科团队的精心治疗下,她度过休克、感染、恢复等多道难关,最终转危为安。
刘铭教授也提醒,孕产妇群体用药时一定要小心,当前不少孕妈妈不喜欢用药,其实也并非完全不能使用;对于抗生素等医疗类用药,应当谨遵医嘱;对于维生素、钙片、铁片等营养类补剂,即便现有证据证明非常安全,也应当遵循“非必要不用药”原则,尤其是“可用、可不用”的品种。
网络购药的你,认真读说明书吗?
伴随健康知识传播渠道的丰富以及网购习惯的形成,越来越多的民众习惯于网络购药、自行用药,但较少能认真阅读用药注意事项,部分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也在自行用药的过程中被忽略,埋下安全隐患。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约160余万份,呈持续上升态势。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对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的监管、临床用药方式的指导、监管机构决策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药物警戒专家万帮喜提醒,不良反应并非药物含有杂质或使用不当,而是在药物质量合格、用法用量正常的情况下小概率发生的意外事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形式也多种多样,部分貌似正常的头晕、嗜睡,疼痛等症状也可能是不良反应,应当及时咨询药剂师或医生,并立刻停用可疑药物,并向药剂师或医生、生产厂家等渠道如实报告不良反应,便于后续监管。
“在用药渠道日益丰富,自我用药日趋增加的当下,增强用药安全意识,熟悉常见不良反应,了解不良反应报告途径应该成为民众保护自身用药安全的必修课。”万帮喜说。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图源:本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