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萌宠星球

【炫舞宠物名字英文】从用户角度分析:QQ和微信,那个从少年到中年的产品

写着违背情感的产品认知文,从用户的角度分析,QQ,微信,少年到中年的产品。

“ ……,那你怎么看待QQ和微信? ”

曾经,在我的多场面试中,有超过两次被面试官问到这个问题,且不论对面的是面试官是HR、还是总监,似乎这都是我们这一代产品人共同的话题。

《小程序“六更”之后,来看看张小龙在想什么?》、《张小龙的产品观》、《微信的张扬与收敛》、《2011到2018,张小龙的产品思路是如何迭代的?》……类似以“微信、张小龙”为话题的文章层出不穷,肯定或评判式地论其功力的深浅,受万众瞻仰。

每每看到满屏关于微信的议论,作为腾讯的社交用户,我不禁会联想到微信的师兄——那个陪我度过少年,看我成长为青年的QQ,调皮地跑出来抢镜。

两款产品、同一家企业出品,同以社交工具为出发点,同影响着中国的网络社交时代,同占一方领地,拥有重量级用户群,论其芳华,各有千秋。

今天,请让我这位90后以用户的角度、以青春的情怀,谈谈QQ和微信一路走来,有了哪些成长与变化吧。或许有QQ陪伴的这段时光,也正是早期的中国网民共有的青春。

企鹅问世

嘿,朋友,你看过《乘风破浪》吗?

记不记得那部电影里的小马,坦率真诚,一副典型工科眼镜男的形象,是小镇里“正太帮”的兄弟成员,也是那个放下一切离开小镇的人,代表着那个90年代的一类追梦人。

人物设定取样于马化腾先生,如电影里虚构一般,90年代时的青年马化腾痴迷于编程,口中说道:「我想让人们也可以在电脑上使用寻呼机,我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就叫OICQ。」

现实中的马化腾先生正是这款寻呼机的创始人,与其同学在1998年注册成立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同时吸纳另外三位股东,于1999年2月开发出第一个“中国风味”的ICQ,即OICQ。

最早的OICQ,是一种中文即时通讯服务,可安装于PC端,与当时的无线寻呼、GSM短消息、IP电话互联。这款当时极受中国网民欢迎的产品,可谓是满足了当时国内用户的痛点——网络通讯。

随着其注册人数在很短时间内就新增几万IP的速度,在几个月后的2000年,腾讯几乎同时面临了三场风波:

  • 一为世界互联网泡沫第一次席卷整个中国互联网;
  • 二为繁重的运营成本,庞大的用户增长要求扩充服务器,而当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给OICQ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曾有意向卖出该款软件;
  • 三为换名事件,名为ICQ的母公司美国在线(AOL)起诉腾讯侵权,要求OICQ立即改名。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在这三场风波之后,腾讯成功搭乘到一列业务迅速增长和扩充的高速列车,正式将OICQ更名为QQ,此后,新名称一叫便是十九年。

更名为QQ后,团队对最初那个大肚子企鹅,不变的红领巾和呆若木鸡的“企鹅”眼并没有做任何改动。但其新增的视频聊天、QQ群、QQshow再一次俘获了中国网民。

  • 2000年4月,QQ用户注册数达10万。
  • 2000年5月27日20点43分,QQ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十万大关。同年6月,QQ注册用户数再破十万。11月,QQ2000版本正式发布。
  • 2000年,最早一批80后20岁了。

企鹅亿人大关

2003年,腾讯QQ新增聊天场景,屏幕捕捉,QQ炫铃。与2003年9月,QQ用户注册数升到2亿,在线用户突破300万大关;2004年QQ注册用户数再创高峰,突破3亿大关;2005年,QQ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用4年时间达到100倍的增长。该阶段的QQ,已渐渐长大成为90后熟悉的模样。

QQ爆炸式发展

2008年,10位数的QQ号码开放申请。下半年,QQ注册用户突破8亿。

2009年1月QQ同时在线用户突破4300万,已长期占领国内同类软件之首的宝座。2009下半年,突破10亿大关成为QQ十年以来最重要的里程碑。2010年3月5日19时52分58秒,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一亿,同年推出手机QQ。

那时啊,是果粒第一次得到属于自己的QQ号码,还是让常去网吧的哥哥申请的。十字开头的年纪,多少男孩钻一趟网吧,也只是为了申请一个QQ号码啊。

2008年,最早一批90后18岁了。

还记得吗?2010年的网络世界里,我们的小企鹅(腾讯)和360卫士打起了冷战呢。并于2010年11月3日,腾讯以公开信宣称冷战开战: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

那时的你,选择了谁呢?

其实那一年的腾讯360大战,从当今很讲究用户体验的角度而言:大大伤害了用户。可在当年,网友像极了爸妈离婚的孩子:360和QQ都是我喜欢的,他们吵架了我怎么办?

现在不一样了,如今的互联网时代里,用户是幸福的。

因为首先,在万紫千红的应用世界里,用户已逐渐接近最高地位,一切商业价值离不开用户。其次,从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算起,在互联网发展的几十年中,国内外类似的企业斗争层出不穷,这些斗争的结果已然为今天的互联网供以丰富的参考和反思,网名呼声的正常化和互联网企业的去垄断化也逐渐成为整个行业务须遵守的标准。

最后,在用户的角度而言,我们的选择权是相对最自由的,喜欢哪款应用不喜欢哪款应用,一切可以看心情的 ,备胎总是源源不断的 。

微信问世

  • 2011年,QQ关注的用户指标已不再是注册用户数,而是同时在线人数。
  • 2011年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一亿四千万。
  • 2011年,微信终于来了。(信儿,你再不出现,我还以为我写的是QQ老人家的传记)

2011年可算是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分水岭年份,转型、收购、专利战、上市流行风、社交领域的空前崛起,以及一个时代的终结:史蒂夫·乔布斯辞世,均发生在这一年。

当年的8月2日,Android手机已占据全球智能机市场48%的份额,并在亚太地区市场占据统治地位,终结了Symbian(塞班系统)的霸主地位,跃居全球第一。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均渐入绝佳之境,围绕未来的移动计算技术的竞争成为一个高风险游戏。而在这场游戏中,苹果和Android成为移动互联网界的两个“超级帝国”。( 两者在当时的美国已共占有76%的移动操作系统份额)

在此背景下推出的微信,一面市便主打“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的旗号,通过QQ号来导入现有联系人资料,这种推荐好友的方式尽管是我们作为用户喜于接受的关系链,但其发展远不如同一时期已抢先一步占领手机市场的小米平台应用——米聊。

但产品的市场总是变幻莫测的,微信团队以快速迭代和学习的方式,在随后的5月,便推出微信2.0版本,新增的语音对讲功能,更是打出了“只用三分之一的流量便可以发出和高品质的语音”的宣传方案,这一次,微信如愿尝到了用户量直线增长的果实。

此时的微信团队并非止步于此,三个月后便上线微信2.5版本,“只用四分之一流量就可以发出和WhatsApp同样品质的视频”、“查看附近的人”,其杀出的两个「偷心神技」牢牢抓住了当时人们对于节省流量的需求。

在那个2G时代,省流量,无疑是大多数微信用户最满意的服务。

与此同时的QQ,已进入稳定运营的状态。从产品功能的用户吸引度上而言,老一辈的QQ更像是中国网民的一种上网习惯:手机、电脑必备的即时通讯工具。而新生代产品微信,则像是网络中的一种时尚,象征着网民中兴起的新潮流。

2011年,拥有千万级用户的豌豆荚才具有语音对讲类APP54个,其中微信、米聊和YY语音占据前三甲。但其亮点仍远不及QQ游戏、空间、音乐结合QQ带来的丰富体验。

后来居上的微信

这一段还是要停留在2011年。2011年,这是一个充满颠覆性的移动互联网元年。其小泡沫式的铺垫,沉淀着后来2014年移动互联网的爆炸式增长。

2011年10月,张小龙应母校华科大教师刘玉教授邀请,在华科大一间普通的自习室里,面对 20 多名慕名前来的学生做了一场长达 50 分钟左右的内部讲座。当时,微信 3.0 版本的“摇一摇”功能刚刚发布不久,在讲座中,他除了谈微信产品的设计理念,更多是揭秘“摇一摇”功能的研发过程和各种细节。

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我们哪里懂得或者说有兴趣,去了解一个软件是如何研发的?有哪些其内部人员之间的精彩故事?

所以我们就简单点展开交流。

你记得最初认识的陌陌吗?

那个在当时的超现实青春微电影中,最具象征性的社交软件,通过手机定位、发现附近的人、打招呼……简单粗暴的通讯方式,却巧妙地满足了年轻人快速社交、及时沟通的需求,2011年IOS版上线四周便冲到APP STORE社交类免费榜第3名。

这种“基于地理位置,更便捷地发现网友、更便捷地即时互动”的亮点,正是微信张小龙演讲中所提及的重点:

  • 作为用户,我们最关注也极易被诱惑的是什么?是体验。
  • 作为用户,我们最容易记住的体验是什么?是行为。
  • 那么作为用户,最容易接收的传播方式是不是:是一个体验极棒的行为方式。

我们看看“摇一摇”这个功能,它是如何被构思出来的?

我想用的人都会上瘾,会说它和其它产品不一样。

可为什么会上瘾?

我们现在回忆它有几个要素:画面很干净,用户很喜欢;“摇一摇”的动作很刺激,用户很喜欢;画面张开以后,若是一个裸体大卫雕像,你是否也会很喜欢。

所以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当你做这个“摇一摇”手势的动作,是很色情的。抛离产品功能,“摇一摇”这个动作本身,用户用起来就很喜欢。

倘若我们再说明白点,如同婚姻杀手陌陌,其功能往往是源于用户会将产品体验发挥到最根本的需求上,微信也是如此。摇一摇所带来的体验,正是一个“性感”的动作,制作这个“性感”动作的时候,其实团队还做了一个更色情的,但是好比一副颇有深意的内涵图,色情的用户看到的是色情,不色情的用户看到的是不色情。

而这种隐形的色情,便是借助性给用户最常见的一种驱动力。所以当一个东西的体验很符合人最本性的一个触动的话,那么用户就会很喜欢。

那么,满足了有趣的体验,“摇一摇”为什么能让微信迅速传播?

“ 就是这种用户体验,很简单的动作,产品团队把它引导为一种行为符号。所谓行为符号就是像发神经一样的,每天没事就摇。像我们说一个产品它能够流行开来是因为产品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可以让用户的行为都变成这个品牌可传播的符号。”

大家如果经常去想“摇一摇”这个动作,那这个动作本身就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可以传播的符号。一款产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如果能做到引导别人去想这个(“摇一摇”)的动作,去传播这个动作,那产品就能非常的牛,就能被用户主动传播。

现在想想看,2011年的你,是否也非常喜欢这个有点“色情”的摇一摇?当你看到他人拿着手机摇一摇时,你是否会好奇?你也跟着摇一摇之后,再次看到别人做这个动作,是否会想到他在使用微信?

这便是作为用户,中了产品营销的套路。

迭代十八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尽管互联网行业中处于百家争鸣的形态,但腾讯平台的地位反而更加显赫。用户入口变窄,超级应用崛起,一站式解决需求的价值空前绝后,这给了QQ一次升级换代的机会。

  • 2012年,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1亿7千万。2月,腾讯宣布与日本KDDI合作,推出手机QQ日本版,全面打入日本市场。首先发布了Android版本,并于当年5月,手机QQ日本版推出iPhone版本。
  • 2012年,微信用户数分别首次突破1亿和2亿的大关。4月19日,微信发布4.0版本。这一版本增加了类似Path和Instagram一样的相册功能,并且可以把相册朋友圈。也是这一年,微信开始做国际化尝试,外文版正式起名为“WeChat”。

若说2012年前后,QQ和微信是什么关系?

这让我想到范冰冰,出道22年,当下最用心卖力的事情可谓是极力支持自己的弟弟——范丞丞。QQ与微信的关系,正恰似这姐弟之间的搀扶支持。

早期微信从QQ具有裙带关系链的好友、邮箱联系人、手机联系人进行输血,到后来微信增加摇一摇传图功能、QQPC版增加语音传送、QQ消息微信代收等等,两款产品在成长路上逐渐形成一种“取其精华”的共赢理念。这种产品本身的成长,对其用户而言,也注定是一个将有转变的节点。

  • 2012年,QQ皮肤全面改版。2013年,QQ对话框全新亮相。
  • 2012年,微信网页版首次上线。2013年,微信二维码闪亮登场。

而正是此时出现的二维码,拉开了微信与同款应用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影响了后来的移动互联网。作为用户,“扫一扫”添加联系人,“扫一扫”完成交易,这种简单到不再需要指头触点26键手机键盘的操作,从出现的那一刻就收获了大批用户的偏爱。

这一切,逐渐具象了一个名词的涵义——需求,逐渐让人们意识到两个字的重要性——体验,逐渐让人们注意到一种角色的分量——产品经理。

而这三个词,全部为“用户”而生。

“ 把主动权还给用户,功能怎么用,用户说了算 。产品用哪个,让用户自己决定。”

在2012年,当时的张小龙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帖说,搜索框是PC互联网的入口,二维码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这个当时不被好友理解的帖子,终在四年后成为7.68亿微信用户的共同习惯——扫码。

“ 绝不考虑Web形态,一切考虑都基于APP。”

也正是由于张小龙对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理念,与当时照搬网页逻辑和交互来制作App的理念截然不同,微信得以成为当时移动互联网中最契合用户体验的潮品。

但那时的微信,还远远不会和QQ相提并论。百宝箱式的QQ,让用户早已习惯了宠物、偷菜、飞车、炫舞、会员、空间、音乐等等功能。而简装话筒式的微信,也在移动互联网中逐渐扩大自己的种子用户群。

随着3G、4G到随处可连WiFi的信息时代,两款产品所赢得的成功,让传统短信岌岌可危。人们借助QQ留言、微信、易信、陌陌等通讯类服务,省着一条条1毛钱70个字的短信。

2013年1月15日的深夜,腾讯微信团队在微博上宣布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成为全球下载量和用户量最多的通信软件,影响力遍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东南亚,海外华人聚集地和少数西方人。那个时刻开始,野蛮生长的微信如同初来乍到的范丞丞,“尚未出江湖,早已配好剑”。

2013年,极具争议的95人18岁了。

产品成人礼

曾有投资者分享他在和一支90后创业团队开会并相谈甚欢之后的对话:「咱们加个微信保持沟通吧?」

而对面的90后回道:「你们大人才用微信,我们都在手机QQ里。」

这突然让这位80后意识到:自己从青年到中年的转变丝毫不差地透露在从QQ到微信的转变之中,难道自己已成为用的app都和年轻人有着隔阂的油腻大叔了吗?

这种变化不只属于这位投资者,而是属于整个互联网时代的这几年。2014年至今,移动应用市场的更新迭代太快了。快到岁月更像一把锋利的杀猪刀,优胜劣汰的现实在每天凌晨四点,便已清晰可见。

2014年到2016年,互联网市场的态势始终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移动互联网到云计算,再到大数据和SDN,再到VR、AI……其实在2014年12月末,被6.49亿中国互联网用户刚刚熟悉的互联网世界早已告别了懵懂期,开拓者和网络之间不再像是陌生人之间的试探,更多地成为一种磨合,彼此影响彼此改变。

人们从发现到注重技术,再到主张创新、珍视想法,每一种革新都像是一剂催化针,让生活加速、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也让用户从当初面临360和QQ进行二选一的被动角色,升级成为当下应用市场里随意翻牌的主导者。

这一切一切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但同时又很自然。让人不知不觉忘记过去,沉浸于现在信息流的纷繁之中。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度过躁动期后不断优化细节及体验的QQ,和年轻气盛正不断有大动作的微信,如今已各占一方领地,拥有重量级用户群,论其芳华,孰兴孰衰?

我与企鹅的青春

  • 2016年第四季度,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首次突破QQ月活跃账户,达到8.89亿。
  • 2017年第一季度,QQ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61亿,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9.38亿。
  • 2017年第三季度,QQ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43亿, 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9.8亿。
  • 2017年,QQ18岁了。
  • 2018年,最后一批90后也18岁了。

80、90后,身为中国互联网核心网民的两代人,也是这两款应用的主要用户。随着80、90后的成长,QQ和微信,也在不断探索和寻找属于他们的核心用户。

作为90后的我现已成年,QQ也已度过了18岁,我们彼此相伴长大,无话不说,但成年后的QQ和我,仿佛是现实中有着不同抉择的发小,一个不想长大,一个远走他乡。

直到如网络中所言:第一批90后离开QQ了?

有次在饭桌上,我听到有人问了一位80后这样一句话:“你咋和你媳妇用QQ聊,不用微信啊?”

那位前辈笑了笑,没有回答。

我却不知哪来的傻气,顺口便回了一句:因为有青春呀。

因为有青春啊。

在十几分钟的吃饭时间里,我的脑海中一直重复着那个问题:他为什么还要用QQ?

  • 是和我想的一样,因为不想离开那个无话不说、肆意挥霍青春的企鹅吗?
  • 是否两人的告白,以及一路走下来的岁月埋藏在那里?
  • 还是相比嘈杂的微信社交,众好友离线的QQ反而独有一片宁静?

其实我并非多么好奇那人为什么还要用QQ。只是我突然愣住地想:我好像也好久没有打开QQ了。

一年前的我还在总结“青少年玩QQ,青年玩微信,中年玩微博……”的新媒体趋势时,默默地想:我不要融入这样的趋势中,这都是时光的套路。

而如今,我也俨然和那批走入职场的90后一样,被戏谑为已经「步入中年」的伪中年人,用着群名为「某某饭友团」、「某某讨论小组」、「养#买#心得交流群」、「第六群组」的微信,抛弃如企鹅般五颜六色的服饰,喝着黑咖啡,避开口味重的美食。

我,好像真的快要离开QQ了。

自从腾讯公布的财报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超过QQ,某些网络圈中便出现过一个结论:第一批90后已经离开QQ了。

这看似被敲定的结论加之生活中明显的现象,仿佛句句属实。然而,从数据来看,90后用户离开QQ并非事实。“90后离开QQ”,其实是属于用户的自身迭代,对于产品而言是极为正常的现象,只是因为我们在讨论这件事情时给予了太多的情感因子,把我们与QQ的离别看作我们和青春的别离。

“90后离开QQ”,这是对片面数据的夸大说法。这款留住注册用户及其使用有效期长达十几年的软件,本身就已经超越了产品该有的期望。对产品而言,核心用户并非某个从登陆到注销的注册账号A,而是某个阶段的某个场景下具备某个特定需求的用户群体。

从这一点而言,QQ的核心用户参与度在逐年上升。而上文数据中月活跃账户数的下降,是由于PC时代的用户多账号向移动时代的用户账号逐渐统一带来的结果。

在如今看似QQ衰落,微信兴盛的局势下,同一批用户的需求在变,产品本身的定位也在变。

正是由于十几年岁月里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不断磨合,成年后的QQ和90后一样,变得越来越像自己,它和一个孩子一样,从懵懂到叛逆,从胆怯到张扬,从迷茫到找到自己、认识自己、挖掘自己。

它同上亿的用户一起成长,只是再往后,它要留在活力四射的青春里,我们甘愿走进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里,牵手后来居上的微信。QQ和微信,对于更多人来说,不是非要二选一,而是每个阶段里最恰当的伙伴。

第一批90后没有离开QQ,这代人的青春从未离开。

那些年里,我从一个食指敲打键盘的小学生,慢慢地开始渴望在网络中对自己、对好友、对岁月说说心里话,曾想要相册、日志、留言,也想要游戏,宠物、装扮,想过把暗恋说出来,也想过把过去藏起来……

那些年,QQ满足了我在那些年里所有社交需求。

我想,哪怕有一天,我不再冒出那么多需求了,我也不再属于它的核心用户了,我还会是这款产品的忠实用户。人们总问我:你怎么看待QQ和微信?

我想,QQ和微信对我而言,就像七月与安生。七月离开了,看到安生我还是会不禁想起离开的七月。

“学姐在吗?”

“学姐在吗??”

“在。”

“你当初的Java老师是谁呀?”

“杨##老师,最近在考试了吧,是要往年试卷吗?”

……

查看微信时,我不小心误点到微信旁边的企鹅,收到学妹三天前的消息。和秒回的她结束对话后,我点进了空间动态,看到那里的故事和心情,比起当年的信息量,有过之而无不及。原来那里,永远有那么多未满十八岁的人。

但也在那一刻,我意识到:年轻人,那是QQ不曾放手的真爱。

如果我未满十八岁……我想,我还是会和企鹅无话不说吧。

从少年玩到中年。

本文由 @粒粒果。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网络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