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术语成果转化和规范推广项目审查认证。
热,热,热,热死了!!!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三天,我国北方地区将普遍迎来35℃以上的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甚至可达40℃。面对着太阳的高“烤”,如何防止发生“中暑”意外?今天我们就在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下“中暑”的小知识和预防“中暑”的几个小妙招。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人体处于高温环境中,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散热功能衰竭,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的一种急性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高热、皮肤干燥、无汗、意识丧失或惊厥。
中暑的症状有哪些?
1、先兆中暑症状:患者在高温环境下劳动工作或生活一定时间后,出现多汗、口渴、乏力、头晕、眼花、头痛、耳鸣、胸闷、心悸、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四肢无力、体温正常或略升高,不超过38℃。如果及时脱离高温环境,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可很快消除。
2、轻度中暑症状:先兆中暑症状加重,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多汗、四肢皮肤湿冷、心率加快、脉搏细速、血压下降、体温在38℃以上,如果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3~4个小时可恢复正常。
3、重度中暑症状:轻度中暑症状加重,同时伴有高热、痉挛、休克、昏迷。
哪些人容易中暑?
1、高温环境工作者:他们在户外的炎炎烈日下或闷热、高温环境中工作,容易中暑。
2、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各系统的生长发育还不够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差,散热不利,容易中暑。
3、老年人:老年人的各器官功能减退,过量的热积聚在体内,使体温升高而中暑。
4、孕妇:由于孕妇体内胎儿生长发育较快,新陈代谢旺盛,基础代谢提高,盛夏易感到烦热,同时由于皮肤汗腺分泌旺盛,出汗增多,加上身体负担又重,极易疲劳,如不注意休息,就会因身体调适能力下降而中暑。
5、服用某些药物后:一些西药如抗组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服用后使血管收缩,或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导致中暑。
中暑急救
1、对于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应该按照下边的救护措施进行急救:
① 转移患者:迅速将患者搬离高热环境,抬到通风、阴凉、干爽的地方,有条件者搬至温度保持在20~25℃的空调抢救室内。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② 物理降温:在患者头部捂上冷毛巾,反复用冷水擦面部、四肢或全身,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直至体温降至38℃以下。有条件的可用酒精擦浴,也可将冰块装在塑料袋内,放在患者的额头、颈部、腋下和大腿根部。救助者还应不时按摩患者的四肢及躯干,直至皮肤发红,以促使循环血液将体内热量带到体表散出。当体温降至38℃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③ 补充液体:对于神志清醒者,可以缓慢饮入含盐的冰水或清凉饮料,但不要短时间内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④ 使用防暑药物:对于体温持续在38.5℃以上者,可给予口服人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等清热解暑药,如有头痛、恶心呕吐者,可适当给予口服镇静剂。
⑤ 按摩穴位:如果患者昏迷不醒,则可针刺或用手指甲掐患者的人中穴(位于鼻唇之间中上1/3交界处)、内关穴(位于手腕内侧上方约5cm处)以及合谷穴(即虎口)等,促使患者苏醒。出现呕吐的,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2、对于重度中暑的患者,在积极进行上述处理的同时,应尽快将其送往医院抢救。搬运患者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要注意,尽可能地用冰袋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预防中暑小妙招
1、多吃粥:天气炎热,胃肠会因暑热刺激而功能减弱。夏季喝粥有利于消暑保健,如绿豆粥、金银花粥、薄荷粥、莲子粥、荷叶粥、莲藕粥等。
2、多喝汤:夏季出汗多,当人在大量出汗时,体液损耗比较大,多喝汤既能及时补充水分,又有利于消化吸收,如山楂汤、绿豆酸梅汤、金银花汤、西瓜汤等。
3、多饮茶:调查表明,温茶能降低皮肤温度1~2度,而冷饮只能使口腔周围变冷。喝茶的人会感觉清凉舒适,渴感全消;而喝冷饮的人,则会感觉周身不畅,渴感未消。在阳光下运动者,如果能在温茶中适当加点盐,可以弥补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对预防中暑更有好处。
4、多吃青菜:天热湿气重,人们一般都喜欢吃清淡味鲜而不油腻的食物,而青菜既有这种特点,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应尽量多吃青菜,如各种豆类、瓜类、小白菜、香菜等。
5、多吃瓜果:瓜果汁多味甜,不仅生津止渴,也能清热解暑。西瓜味甜多汁性凉,是清暑解渴的瓜类首选;香瓜、黄瓜洗净之后生食,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猕猴桃含有大量维生素C,也有非常好的清热解暑作用。
6、避免在日光下长时间的暴晒或者在高温不通风的环境中呆的过久:夏天不要在日光下长时间做剧烈运动;外出时在日光下要戴遮阳帽或者打遮阳伞;出现不适感觉,应尽早到阴凉通风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