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
新干县上下乡竹溪村有七旬老人,他只有小学文化,靠冯瑶为生,但对武术、音乐、书法、绘画、历史等完全不通,先后写了十多本书和几百万本文章。
在村民眼中,他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才子,是无师自通的天才,也是一位“怪才”,他就是72岁的村民邹菊仔。邹菊仔出身于城上乡竹溪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个朴实的农民,母亲在他7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作为家中“独苗”的邹菊仔,很早就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不过,生性乐观的他梦想成为一个有才华的人。他是这样想,也是这么做的。
初识音乐,成为人生“伴侣”
上世纪70年代,邹菊仔进夜校学习。在夜校,有一个同伴二胡拉得特别好。邹菊仔很羡慕,没事就跟着一起学二胡。没过多久,邹菊仔就拉得有模有样。夜校老师见此情形,专门给他买了一把二胡。有了自己的专属乐器,邹菊仔练习得更加卖力了,很快就小有所成,并加入了当时生产队的农民剧团。
由于才艺突出、口才好,邹菊仔逐渐成为剧团的骨干。那时候邹菊仔经常带着剧团到各地演出。在这过程中,邹菊仔自身也开拓了眼界,积累了经验,同时也让他更加迷上了音乐。他并不满足于当一个单纯的二胡手,又开始钻研起其他乐器来,口琴、笛子、唢呐、锣鼓、小号、萨克斯等,只要能弄到的,他都不放过。
邹菊仔颇有音乐天赋,很多曲子听过一两遍,他立即就能演奏,并将谱子写出来。他的唢呐吹得尤其好,远近闻名,以至于意外地成为他中年以后主要的谋生方式。他还创作了几十首曲子。如今,邹菊仔依然乐器不离手。他说:“我和音乐相识了一辈子,再也分不开了。”
兴趣广泛,武术书法诗画样样精通
少年时,邹菊仔偶然发现村里的邹梅魁老先生懂武术,便想拜他为师。但邹梅魁看他调皮捣蛋,怕他学武以后惹事,断然拒绝了。吃了闭门羹的邹菊仔并不气馁,反而一次又一次上门拜师,并保证绝不打人闹事,最后邹梅魁也没辙,只好收他为徒。
有了老先生的指点,邹菊仔的武术进步得很快。16岁那年,邹菊仔加入了民兵组织,由于基础好,邹菊仔表现优异,先后担任班长、排长。多年来,邹菊仔始终谨记承诺,从没和人打过架。
1996年,邹菊仔在村里开了家小卖部,由于要守店,邹菊仔的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他是个不甘空闲的人,很快,他又有了一个新的爱好——写字。他买来了字帖和毛笔,有空就对照字帖一笔一划地练习。不到一年,邹菊仔的字就小有名气了。在开店的同时,他顺带卖起了对联。由于字写得好,他的对联很畅销,多时一年能卖五六百副,成为远近闻名的“对联大王”。
邹菊仔最初练习的是宋体,后又练习了隶书,篆书、楷书、行书等各种字体,每一种都练到自己满意才罢休。甚至他看到一些广告牌上的字体很漂亮,就专门去找广告公司,花钱把字打出来作为字帖。
自古字诗画一体,有了好字,诗与画自然也不能落下。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的邹菊仔从模仿开始学作诗,慢慢写出了自己的风格,并留下了几十首自创的诗。
邹菊仔练画的方式很奇特,他把小朋友吃完的零食袋收集起来,然后对照上面的图画进行练习。身边的事物他更是不会错过,凡是能看到的都要画上一画。有一次,他看到邻居提了一条鱼经过,马上也去买了一条,把它用绳子吊起来,坐在旁边认真地画。经过多年的练习,风景画、动物画、人物画他都能信手拈来。
历史,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2000年左右,邹菊仔开始迷上了历史。邹菊仔说,“学历史让他的思想变得更有深度,也让他的人生变得更加淡然。”
邹菊仔读史极为认真,凡是书中有不明白的地方,邹菊仔都要想尽办法弄清楚。为此,他经常跑新干、樟树、吉安、南昌等各地书店去找书,尽管生活并不宽裕,但只要能解答他心中的疑惑,他都会买下来,为此没少受家里人的批评。但邹菊仔却不在乎,他觉得,花再多的钱,只要能丰富、充实自己,都是值得的。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代史和百家姓。在学习古代史时,他非常钦佩司马迁,于是他把自己梳理的古代史和读史心得也汇编成了一本史记,第一本不满意,他就又重新写了一本。但他最得意的还是《村史》这本书,为了写好它,邹菊仔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他跑遍了竹溪的每个地方、查阅了所有能查阅的资料,只为了把这竹溪村的来龙去脉梳理得清清楚楚。邹菊仔说: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个竹溪人的自豪,也是我能留给子孙后代的最好财富。
邹菊仔的一生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只是数十年如一日赤子般地求知。他也许并不完美,但却始终坚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探索自己的人生意义和边界,并乐在其中。
■李慧静、李振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