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次年的3月是候鸟栖息的季节。我市白河国家湿地公园三五成群的水鸟在河里悠闲地划水嬉戏,在广阔的湿地上成为鸟类的乐园。
近几年来,前来过冬的鸟逐年增多,部分鸟也慢慢变成了留鸟,就连不常见的冬候鸟斑嘴鸭、红骨顶、白骨顶等也不断在这里聚集,把这里当成了“成家立业”的沃土。近日,记者特别采访了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梁子安,为大家揭开其中的奥秘。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在我市越冬?
寒风凛冽,吹动候鸟南迁的翅膀
“有些鸟到一定的地区去过冬,随后又迁到另一个地区去繁殖,这类鸟叫候鸟。”梁子安告诉记者,我们常说的家燕,春天从南方飞到我国北方繁殖,深秋又飞回南方去越冬,这叫夏候鸟。像大雁,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我国北方度过,秋天后迁徙到我国中、南部越冬,这叫冬候鸟。另有扇尾沙锥,在我国东北北部繁殖,飞到台湾等地越冬,每年迁徙时要两次经过华北地区,在那些地区就叫旅鸟。又如啄木鸟在一定的季节里徘徊于附近各处,漂泊追寻食物,这叫漂鸟。还有如麻雀,常年居住在一个地方的,就叫留鸟。
候鸟南迁是鸟界一年一度的大事件。每年高寒地区的鸟类,要向温带、亚热带地区迁徙。纬度越高地区的候鸟,启程南飞的时间就会越早。早在8月下旬,西伯利亚的候鸟就已经感受到了寒意,携家带口、成群结队的,开始了艰难而又漫长的旅程。而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的候鸟,一般在9月初就启程南飞,寒风凛冽,吹动着候鸟的翅膀,催促着它们南迁。而更靠南的河南,候鸟南迁,一般在9月下旬开始。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我市近年来持续做好了白河流域水生态保护有一定关系。
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南阳市中北部,由北向南成片带状走向,以大型人工湖泊和具有丰富水量的自然河流为核心,以由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大型库塘和运河/输水河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为特色,是我国三大候鸟迁徙路线的中线主干,其开阔的水域、良好的水质、宽阔多样的生物环境以及周边众多可以取食的农田,为迁徙候鸟在南阳段提供了重要的停歇和觅食场所,成为众多鸟类栖息、繁殖、越冬的黄金地带。
冬迁春回,为何不直接生活在南方
那么,为何候鸟冬天南迁,春天又返回?为什么不直接生活在南方呢?
梁子安说,在北方的冬天,能够提供给候鸟的食物大大减少。这对于以植物的果实为食物的鸟类来说几乎就是灭顶之灾。其次,北方的冬天水面基本都会结冰,这对于以水中的动物为食物的鸟类来说,基本就失去了食物的来源,并且大量的昆虫也会进入冬眠,以这些为食物的鸟类来说,陷入了粮荒的状况,在各种食物都极其短缺的情况下,才逼迫鸟类往南方迁徙。不过,南方很多时候的湿润气候并不适合一些鸟类生存,如果全部鸟类都在南方生存,就会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这也将会威胁到鸟类的生存。
没有导航,候鸟是靠什么定向识途
天地茫茫,旅途辽远,没有导航,没有明显的参照物,候鸟们是如何每年定向识途的呢?
“像我们比较熟悉的候鸟——燕子。我们可能会以为自己房檐下的燕子在冬天只是飞到我国南方的某一个地方度过寒冷的冬天,但是实际上,它有可能会飞到东南亚的某一个国家或者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来年春天,这只燕子再飞回你家的时候,很有可能刚刚经历一次全球旅行。”梁子安说。
据有关专家长期观测认为,鸟类都有生物磁性导航的能力,信鸽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且候鸟的记忆力很好,迁徙路线虽不同,但都呈南北方向。有一些鸟儿还能通过听觉、嗅觉和触觉,直接感知来自地面的涛声、气味、季风、红外线、雷暴等,来推断地形地物特征,识别迁徙路线,以确定位置和调整飞行方向。
随着11月初,首批冬候鸟已经抵达南阳,拉开了冬候鸟迁徙的序幕。目前,越来越多的候鸟抵达南阳!
白骨顶,原本应到长江以南越冬,据梁子安教授日前观测时发现,在莲花温泉湿地区域发现有六七十只之多。
鷿鷈(pì tī)
池鹭(lù)
另据调查显示,在南阳的张衡大桥、丁家坟河流保护保育区等,有大量的小鷿鷈、斑嘴鸭、红骨顶、白骨顶、凤头、苍鹭、秃鼻乌鸦等鸟类聚集。这些鸟类中,有部分种群,原本是候鸟,现在变成了留鸟,在南阳的水边定居。也有原本是夏候鸟,每年秋季南迁,现在部分个体也变成了南阳的留鸟。
爱护候鸟
请大家这样做
在候鸟迁徙季节,市民应关心、爱护候鸟,尽量不要进入候鸟栖息区域。观鸟爱好者可在远处进行观察,不要干扰鸟类的正常生活。同时,候鸟在迁徙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死亡的情况,已经死亡的候鸟本身可能会携带高致病性禽流感或其他传染病,为了防止疾病传播,市民看到已经死亡的野鸟,一定不要随意上前接触,更不要随意去捡拾或者食用。
(来源:南阳报业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