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本文系商车邦原创
文/于占波
【商车邦导读】合资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合资就像婚姻,最难熬的是恋爱蜜月之后,每天面对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日子;合资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2004年3月31日,济南党家庄镇刘林村,华沃卡车有限公司在举行隆重的开业仪式,同日,本土生产的第一辆沃尔沃重型卡车在济南华沃下线。下线的这款FM是沃尔沃历时5年开发,于2002年推出的全新主力车型,属于与欧洲同步的最新产品。FM12装备了D12大马力柴油机,填补了中国420马力以上重型车的空白。下线仪式上,沃尔沃卡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玛·海罗纳与中国重汽集团总经理蔡东一起,将第一辆下线车的车钥匙交给了首位中国用户—重庆建设集团总经理朱柏喜。
可能对于很多老重汽人来说,在2004年印象最深的不是3月31日,而是10月28日。这一天,“中国重汽”正式在深交所上市交易;这一天,也是重汽HOWO7重卡在济南卡车公司新总装线正式下线的日子,也正是这款后来销量破百万的重卡成就了重汽的黄金十年。这一天,相隔不远的华沃心情或许不会太好,因为这个名叫HOWO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很像,但却不属于自己。后来,大家一直把HOWO亲切地称为豪沃,但它真实的名字是豪泺。以豪泺上市为标志,重汽开始步入快车道。从豪泺与豪沃的名分之争开始,国内第一个重卡合资项目陷入了一场龃龉之中。
随着矛盾的升级,双方一度剑拔弩张,沃尔沃指责中国重汽背信弃义,“重汽不应该在合资公司起步后,自己推出HOWO重卡,造成与双方合作后推出的新品HUAWO两个品牌在概念上形成混淆,导致近80%的市场用户认为HOWO是华沃合资公司的产品。中国重汽更不应该在随后的宣传中混淆视听,宣称HOWO驾驶室的安全性达到了全球最严格的瑞典法规要求。”中国重汽方面则指称:沃尔沃虚假国产化,热衷CKD生产方式,实施技术封锁,导致产品成本过高,很难与其他国产重卡产品竞争。据说,重汽曾向沃尔沃集团提出针对中国市场开发适销的中低端产品,但对方没有接受建议。
从这场矛盾也暴露出,尽管谈判时间持续9年,但双方在很多东西上并没有谈妥。后来中国重汽方面曾向媒体透露,当初沃尔沃的条件是希望与重汽整体合资,后者放弃自身品牌、使用沃尔沃品牌,只保留原中国重汽3000多工人。这显然让重汽无法接受。最终双方的达成的条件是以进口原件组装为主,各自持股50%,由沃尔沃负责从海外运进零部件,并掌控技术与销售。
在这场矛盾中,可能让沃尔沃心里最窝火的是,在中国重汽筹划生产HOWO重卡时,沃尔沃为了表示友好,送给了对方一套18-32吨FL驾驶室模具。正是因为有了这套模具,在华沃第一款产品下线不到7个月,中国重汽就在自己的工厂里像模像样地打造出一款驾驶室类似沃尔沃风格的产品。
当时重汽HOWO7使用的是斯太尔发动机,按照计划在2005年5月重汽还准备推出搭载沃尔沃发动机的HOWO9系列,但终未能实现。原来在重汽与沃尔沃的合资谈判中,同样涉及到发动机,情况比较特殊的是,由于青岛解放的关系使得一汽也参与其中。在2004年3月,三方还草签了一份沃尔沃发动机项目协议,重汽和一汽各占24%股份,沃尔沃占52%股份。但由于各方的利益未能达成一致,一汽退出,该项目宣告搁浅。
重汽与沃尔沃在2004年的这场跨国婚姻其实并不幸福,但是并没有影响其他企业合资的热情,各种谈判都在这一年或秘密或公开地进行着。
2004年的陕汽还是一个销量只有2万辆的二线重卡企业,但相比于2000年刚从重汽集团脱离之后的日子已好了许多。从中国重汽集团分家后,没有捞到任何家底的陕汽真是一穷二白,没有自己的营销队伍,产品技术趋同、同质化现象严重。在面临生死关头的情况下,逼得陕汽在2002年9月选择与湘火炬合作,以49:51的合资比例成立陕西重汽。当时获得的2.5亿民营资金让陕汽峰回路转,但陕汽也因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有了资金之后,陕汽开始先从驾驶室着手改造单一的产品线。2003年9月19日,陕汽与德国MAN公司签署协议,引进MAN的重卡驾驶室技术。有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之后,陕汽与MAN开始寻求进一步合作。据当时发布的一条报道,2004年2月26日,陕汽董事长张玉浦一行赴德国慕尼黑,准备就即将要引进的驱动桥、模具以及卡车底盘项目进行签约,到达后得到信息,浙江金华青年汽车中途杀出,并向MAN公司许诺,“MAN公司只要要价合理,要多少,金华青年就给多少。”在此之前,金华青年已经引进一些MAN的零部件散件进行组装。张玉浦在德国与MAN公司的高层进行了3天3夜的争论与协商后,终于扭转局势,最终促成了2004年5月18日双方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全面合作及重卡技术转让签字仪式,根据协议,陕重汽引进了全球畅销的曼重型车驾驶室技术、底盘技术、驱动桥技术、模具生产制造技术。随着对曼公司的技术引进,陕重汽也加快了新基地的建设。
就在陕汽与MAN签约后不久,2004年9月8日,来自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则报道再次引起轰动,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宣称,公司将与中国的江淮汽车组建合资企业,在中国生产商用汽车。两家公司将分别持有合资企业50%的股权,并于2010年前向合资企业投资7.8亿美元,将在2010年前达到年产5万台小型商用车发动机、1万辆客车、9万辆卡车的产能。
韩国现代不仅单方面公开了与江淮的“恋情”,而且还详尽地公布了“成家”后的打算,这令江淮汽车有点措手不及。江淮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的回答是:这一消息目前“并不确切”。但并未否认与现代合资的意向。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江淮和现代就建立了合作关系。作为江淮汽车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其几大产品如客车、重卡和瑞风商务车均与现代有关。在当时江淮还在一些车型上使用了“HH”品牌标志,以表明双方关系之密切。
在合资传闻3个月后,江淮汽车和韩国现代签订一份合资意向:双方将要投入7.83亿美元组建合资公司,将以重型卡车为起步产品,力争在2010年达到生产商用车10万辆的规模。传闻坐实。
江淮选择与现代合资的最大目的是填补重卡产品线空白,在此之前双方一直在以技术引进的方式进行合作。双方在2002年3月签订协议,江淮将从现代汽车引进6款重卡车型。2003年10月28日,作为江淮与现代汽车的第三个技术引进项目,江淮第一辆重卡格尔发下线。
2005年2月江淮汽车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日前已经通过议案,将用1.8亿元收购合肥江淮汽车有限公司的重型载货汽车项目。从收购之日起,合汽公司的重卡业务将正式并入上市公司江淮汽车,江淮汽车将拥有轻卡、重卡、MPV三大业务,从而为实现与现代汽车全面合资做好准备。
就在江淮汽车为合资全力准备时,韩国现代却突然另有新欢。2005年6月,韩国现代与广汽集团正式签署合资协议,将投资12亿美元生产商用车,由此,宣告了韩国现代与江淮汽车的合资失败。
后来,据江淮汽车内部人员透露,双方最主要的分歧来自格尔发重卡。韩国现代坚持要把包括新格尔发在内的所有商用车划入合资公司,而且合资公司产品只能使用现代商标。而江淮汽车坚持要把自己经过3年开发出的新格尔发重卡剥离出来单独运作,即使划入,新格尔发重卡也要用江淮汽车自己的商标。由此可见,品牌之争仍是当时重卡合资绕不过去的坎儿。
除了现代,法国的雷诺卡车当时也在热切追求着中国的合资伙伴,但热情专一的雷诺没有实现与东风柳汽最终联姻,不是因为矛盾分歧,却是因为2004年国内发布的一项汽车政策。
据2004年1月28日路透社的一则报道,全球第二大卡车制造商瑞典沃尔沃表示,该公司旗下雷诺卡车已同意与中国卡车厂商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建立一家合资企业。根据该协议,雷诺卡车将在2004年购入东风汽车的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据雷诺卡车方面透露,目前与东风有关卡车合作协议已经签完,仍在等有关部门的批复。但就在雷诺迫不及待准备与东风合资的时候,一项影响深远的新政突然横亘在双方面前。
2004年5月21日,国家发改委颁布《汽车产业发展政策》,1994年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停止执行。在2004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明确规定:中外合资生产企业的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含两家)以下生产同类(乘用车类、商用车类、摩托车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如与中方合资伙伴联合兼并国内其它汽车生产企业可不受两家的限制。境外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相对控股另一家企业,则视为同一家外商。
雷诺与东风合资项目要想获批,须符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的两项规定:一是一家外商只能在国内建立两家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二是中外合资生产企业的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但雷诺2001年就已经并入沃尔沃集团,由于沃尔沃集团在中国已拥有申沃、西沃两家客车合资企业和华沃一家卡车合资企业,沃尔沃与其旗下的雷诺卡车被视为同一家外商,已经没有合资名额。
从东风方面来说,其与日产的合资也是影响与雷诺卡车合资的一大障碍。由于东风柳汽的商用车资产被划到东风有限后,东风与雷诺卡车的合资相当于在东风与日产“大合资框架之内的小合资。”如果东风与雷诺卡车项目以东风有限、雷诺卡车对等股比方式进行,将形成东风、日产各占25%,雷诺占50%的股权配比情况。这种“中外外”的合资模式也不能满足产业政策规定中资股比不得低于50%的底线。
雷诺方面对于这一政策十分头疼,双方原定于2004年8月的签字没能如期进行,但雷诺还是持乐观态度,在9月汉诺威车展期间,雷诺卡车高层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合资将采用柳汽乘龙与雷诺的双品牌战略,采用各自独立的销售渠道。
2005年在一次雷诺卡车举办的市场活动上,时任东风有限副总裁兼商用车公司总经理童东城这样描述双方合资的进展:“东风和雷诺就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我们正在寻求克服这种障碍,东风的家长(国家)也是非常喜欢这个姑娘(雷诺),国家在帮助、协助、支持我们来克服这种障碍。”
自此,虽也偶尔传出东风雷诺合资项目即将获批的消息,但最终东风与雷诺的合资还是倒在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上面。200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让有些发热的重卡合资开始被动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