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在车站看见有歇马致大石盘的公交车,心想着大石盘这地方是不是有一块巨大的石盘,要是没有也不敢大言不惭的取这霸气的名字。前几年有机会去大石盘逛一圈,很失望没有看到大石盘,只是一家已经破产的工厂。当时以为是一家普通的工厂,直到最近一直关注三线建设,才得知大石盘的这家工厂也是上世纪60年代建设的三线厂。
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可谓是一场工业大变革,在“好男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400万热血青年背井离乡,来到陌生又很偏僻的西南山区扎根。说起三线厂都离不开军工,都是现役军人站岗,保密程度极高的兵工厂。大石盘的三线厂并不是兵工厂,而是一家小型汽油发动机工厂,不过工业极为重视的解放初期,想必发动机这等国中重器,保护级别也跟兵工厂差不了多少。
“靠山、隐蔽、分散”是三线建设选址的重要首选地,大磨滩公社的石盘大队很显然就符合建设三线厂的要求,于是在1964年将上海动力机制造厂内迁至此。时间紧任务重,亦是边建设边生产,并以黄浦江的浦和嘉陵江的陵组合取名浦陵机器厂,主要生产汽油发动机。浦陵机器厂是国家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小型汽油机的重点工厂,隶属于重庆机械工业管理局。
400多名工人和200多名家属,在国家响应三线建设,支援大西南的号召下,来到重庆远郊的北碚大磨滩公社,轰轰烈烈的进行第一次创业。军工城比不上,但浦陵厂有大礼堂、电影院和学校等配套设施。除了内迁而来的工人,还有部分是在各个院校招收的大学生,小部分是征地后符合条件的村民,起初的在职人数700余人,带上家属近1000人。当时一厂一小社会的要求,浦陵厂也算得上是典型的三线社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管是充满热血的三线时期,还是当今都是国人的本质。当年听到不忘初心这几个字就热血沸腾,为牢记使命而奋斗终生,这种精神正是第一代三线人立足于大西南的根本。浦陵厂的建设和上海工人的到来,不仅让大石盘这个小地方迎来一家大工厂,更是迎来一座繁华的商业小城。
没有三线建设的到来,北碚就不知道什么是工厂,什么是现代工业,知道的也就是天府矿的煤炭工业了。川仪厂、红岩厂、5077厂(川南工业管理学校)等诸多三线厂入驻北碚,将煤炭为主业转向机械工业时代,更为这个远离市区的主城区带来无尽的繁华。逛街不再是单纯的本地土话,而是天南海北的各地方言,最难得的是还能听到标准的国语。三线建设不仅是工业转移,更像是一次全国各地文化来到大西南的融合。
80年代,国家工业进行大整合,浦陵厂与其它厂组建“嘉陵摩托经济联合体”,成为嘉陵摩托CJ50型发动机的唯一供应厂家。1981年参照东瀛国的本田技术标准,对发动机和生产工艺进行调整和改进,1985年摩托车发动机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台,到994年的时年产能力达到25万台,成为国内最大的摩托车发动机生产厂家。
有高潮就会有衰落,1996年后浦陵厂的经济效益开始出现滑坡,1999年开始连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2001年更是无法正常维持生产的地步,并于2005年正式宣布破产。大部分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达到退休条件的职工办理退休,从当时已进入尾声的摩托车产业来看,直接下岗的为多数。第一代三线人都已经进入退休阶段,上海来的职工大部分也返回原籍,而本地职工只能为再就业而奔波。
第一代三线人结束历史使命的同时也为今生的经历留下光辉的一笔,如今的这一代人大部分都进入髦鼈之年,有部分甚至永远的沉睡在三线建设的路上。带走的是曾经的自己,留下的是历史的丰碑,三线建设也为国家的工业布局打下坚实的基础。三线建设前后不过30年的历史,但是30年时间形成特殊的三线文化,学之受用更是学之不尽。
浦陵厂倒闭后,部分职工返回原籍,本地职工为生活再次踏上人生路途,目前生活在厂区的不足100人,浦陵厂的生活区曾经也是超过1000多人的生活区,如今却变得如此的冷清,是时代的摧残还是社会进程的遗弃。任何事务都经历过辉煌和衰落,浦陵厂也曾在80年代辉煌过已经足以,遗憾的是空置的职工宿舍楼。大石盘这地方挺不错的,不知楼房有没有出售,不过以目前歇马附近开发的进程来看,房子肯定不会再出售,就等着拆迁了。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