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车友间的聊天分分钟就会扯到车架角度的话题上,不管是真懂还是道听途说,人们总是喜欢聊几句极具专业性的内容来展现自己,然而看似简单的自行车背后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一点都不简单,一些理解上的小偏差经过口口相传之后变成了一个个笑话,这些错误通常也符合大众的逻辑思维,这便是为什么很多不科学的理论深入人心,真理反而不容易被人接受。不论是普通车友还是业内人士,了解清楚车架几何中各项参数的确切意义很有必要,我们希望车友们不被忽悠,也不去忽悠别人,即便是无意识的。
下面,我们为大家逐一介绍影响一台车操控感受的主要参数:
1.座管角度
它是指车架座管相对于地面的角度,现代自行车倾向于比较直立的角度,使得踩踏时更轻松高效,将你的重心进一步靠前也有利于爬坡,防止车头翘起。这个角度通常在70度以上,而下坡车针对地形的考虑,会有较后倾的座管角度,让车手在下斜路面也有合理的座管角度。
2.五通高度
车架的五通(英文简称BB)中心到地面的高度。较低的五通高度通过降低车手的身体重心以及更接近后轮,让车身更为稳定。不过太低的五通也会造成踩踏和通过崎岖路段时脚踏撞到地面,这也许会让你非常尴尬的摔一跤。那么问题来了,多高才算合适?长行程的全避震车型需要预留多一些高度来应对行程压缩后五通下沉的空间。而硬尾车架则可以最低降到300mm。
3.后下叉长度
准确的说,应该将其理解为后轴距,表示从五通中心到后轮轴的水平距离。传统骑行方式,较短的后轴距在爬坡时车头会很容易翘起来。但现在流行的趋势却是相反的,因为较长的后轴距并不利于过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当处于下坡时,更长的后轴距会让车身更稳定。粗略的统计,现在27.5车型大多为435mm,29吋则会达到450mm左右。
4.轴距
前后轮轴心之间的距离,轴距越长,整车的稳定性则越好,通常超过1200mm的轴距就算是比较长的了。
5.前伸量
这是一个难以测量的数据,因为它是一个完全虚无的空间数据,你需要一个铅垂来辅助测量,测得头管顶部中心点到五通中心的垂线之间的距离,没错,这就是前伸量。它决定了你站在车上身体前伸的距离,虽然很不容易准确测量,好在厂商通常都会公布参考数据,它并不完全准备,因为受收多方面的影响,选择一个恰当的尺寸为基准,才能将整个驾驶空间调整到完美适合你。
6.上管
我们所说的均是“有效”上管长度,它是指从头管顶部中心到车架座管中心的水平距离,沿着上管管型的实际长度测量的数据不具有实际意义,理论上上管长度影响坐骑方式的操控空间,但实际因座垫高度需求不同,实际带来的影响也有一些差别。
7.头管角度
车架头管中心线与地面的角度(前叉相同),较倾斜的头管角度会降低转向的灵敏度,不过在下坡时会更轻松,而较直立的头管角度则在平路和爬坡时有更舒服的感受。
通常林道车型集中在66-68°,XC车型的更为直立,而Enduro和速降车型则从65°一路下探的63°,值得一提的是,29寸车型为了提升转向灵活性,它们的头管角度往往会比27.5车型还要立,导致29寸车型在前轮转向时会有可能碰到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