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说到文房四宝的首宝:笔,自宋朝以来以宣笔为首,元代以后,则以湖笔为冠。
湖笔起源于浙江湖州。湖州是一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自古以来开宗立派的书画家数不胜数,有“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 之说。像中国第一位国画家曹不兴、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元代的赵孟頫、王蒙,近现代的吴昌硕等大师都是湖州人。
传说,湖笔由蒙恬发明创造。要说湖笔,则不能不提到湖州的王一品斋笔庄,它是湖州最古老、悠久的一家百年老店,始创于清乾隆6年,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
初听王一品斋大家都会以为创始人叫王一品,其实主人只是姓王。清乾隆年间,每逢大考之际王先生都会带上一批湖笔去向考生兜售。清乾隆四年,王先生恰好遇到一位考生忘了带笔,便把自己制作的一支纯羊毫小楷湖笔给了他。这位考生用起湖笔来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助,最后竟然高中了一品状元。这位一品状元不是别人,正是清朝乾隆四年巳未科状元庄有恭,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庄先生用了王先生的湖笔竟然高中一品状元这件事很快便人尽皆知,大家再见到王先生时便称他为王一品。清乾隆六年,王先生在湖州开了这间笔庄,取名王一品斋笔庄(现在的招牌由郭沫若所题)。
选料考究,制作精良是王一品斋能够存活近300年的秘诀。在王一品斋的楼上挂了很多幅名人用湖笔写下的墨宝以及他们用过的湖笔,其中有一幅瘦金体最为与众不同,出自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启功之手。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的一种个性强烈的独创字体。启功先生写这幅瘦金体所用的笔是一支由王一品斋复原的失传的北宋笔,是唯一一种用动物毛与植物合成的笔,弹性好,吸墨量大,吸一次墨汁可以写很久。当时启功先生并不知道什么样的毛笔才能写出瘦金体来,王一品斋就不停的试验,一支支笔做好了,一支支笔寄给启功先生试用,最后,终于做出了能够写出瘦金体的毛笔。
在王一品斋的墙上有四个大字:齐、锐、圆、健。1961年由潘天寿先生专为王一品斋而写。这四个字为湖笔的“四德”。一支好的湖笔,要笔毛健挺,不脱不败,书写时有弹性,收笔时能恢复如初,笔毫还要经久耐用;笔头尽可能正圆,这样能够在行笔着纸时圆转如意;笔锋如锥状,不仅要落纸有锋,还要在细笔描画时纤毫必显;笔毛散开后顶端平齐无参差不齐,如此才可吸墨饱满,吐墨均匀......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地方都有制作毛笔,为什么就湖笔能脱颖而出、最得人心。
一支好笔,需要从用料上就开始考究。
制作湖笔的笔毛有三种:羊毫、兔毫和狼毫。在太湖流域生长有一种白山羊,一周岁的公山羊每年立冬时开始宰杀,用它的毛来做笔,这种笔吸墨量大,适合隶书、纂书和大写意的国画。兔毫是最硬的,一般使用江淮流域野山兔背上的毛制作,这种笔毛一般较短、较硬,适合写小楷或工笔画的勾线。用黄鼠狼的毛制作的笔叫狼毫,用东北黄鼠狼尾巴上的毛来做笔,长度和弹性介于羊毫和兔毫之间,适合楷书、行书或小写意诸如山水花鸟的画。按理说,任何动物的毛都可以用来制作毛笔,但经过古人的试验和鉴定,认为只有这三种动物的毛才最适合用来书写和画画。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一定要用太湖的白羊或者江淮的兔子或者东北的黄鼠狼来制作湖笔呢?为什么一定要指定区域呢?单就白山羊来说,全国各地虽然都有养育,但只有太湖流域的白山羊的羊毛上有半透明的一段锋影,其他地方的羊都是没有的。就算一只出生于太湖的白山羊被人移民去养殖,最后也是没有锋影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仅养育了一方人,也养育了一方动物。
或许也会有人好奇,人的胎毛能不能用来制作毛笔呢?答案是可以的,但胎毛虽能制笔,却仅仅只有纪念价值而不能书写。一支湖笔,看起来简简单单,实际上制作一支湖笔的工艺需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12道大工序又细分为128道小工序。
光水盆一种工序,羊毫要经过15道工序,狼毫需要13道工序,兼毫需要22道工序,兔毫选料则需要在兼毫水盆中进行,按色泽、性质、软硬等又细分为白毫、紫毫和花毫等类别,真正事无巨细,费心、费眼、费手。尤其是梳毛时需要用到一种骨梳,骨梳由牛的肩胛骨制作而成,非常锋利,稍一分心便有可能会刺伤手指。一只湖笔,不分价格贵贱,工艺都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所用的毛笔,每一根毫毛、每一个文字、每一只笔杆……背后都流着很多人的心血。小小一支湖笔,却是写一手好字、画一幅好画必不可少的一个存在,你还敢再轻视一支毛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