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孵化打铜、木工、竹编三个手艺之后,高大上的匠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海藤编藤艺。
----前世
据记载,唐开元至元丰年间,岭南等地向朝廷进贡皮藤、五色藤盘。清代初期,民间藤器作坊有了发展,织作藤器者增多,特别是五羊(今广州)等地藤器作坊更多。 嘉庆十九年(1814)后,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原藤进口广东,海南沙贝村渔民首先编织席、椅、褥垫等藤器,生产更加兴旺。20世纪以来,广东藤编除了海南、 广州、南海外,还发展到佛山、江门、石歧及东部地区,并以海南沙贝村、黄歧村为主,号称藤编之乡。
藤条盛产于东南亚一带原始老林,是一种质地坚韧、身条极长的藤本植物,其质地坚韧、色泽自然,手感平滑,弹性极佳,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
在中国,藤编的工艺和设计并无太多传统,从南洋传过来的设计大多沿袭了几十年,造型臃肿。另一方面,最近几年,因为出口锐减,整个行业生存艰难,很多手艺了得的师傅不得已回乡务农或转做其它生计。
一门手艺之所以可以留下来,是因为它从没与当下的审美脱节。
我们希望以一己之力,为这门传统手艺做些事情。
----今生
通过对材料的了解,我们发现,藤是一种介乎于金属和实木之间的一种材料,兼具金属的柔韧和实木的自然。
基于这个特性,我们认为这种材料大有可为。
接下来是设计师和藤艺师傅不断交战、融合的过程。
----三个月后
--- 麻 花 衣 帽 架 ---
我们重拾对藤条的记忆,在保留其独特造型语言“扭藤”的同时做减法,
三支藤三足鼎立作为支架,向上缠绕生长,
顶端则伸出错落的三支挂杆,
不多不少,即成一个造型简约的衣帽架,
如姑娘的麻花辫子,散发着自然清新的气息,
时光开始变得柔软起来。
--- 落 地 灯 ---
把底座反过来缠上绳子
--- 花 器 ---
打坏的衣架舍不得丢掉,截成小节
--- 桌子 & 凳子 ---
截断的衣架底座上加上木板
--- 吊 灯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看多肉界的武媚娘,哪个更让你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