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什么?乡愁是看得见的山水,是一草一木,是承载着记忆的老建筑。一处老建筑,能给人们的乡愁立起记忆的坐标,也能给回忆一个厚实的基座。
台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出炉,共48处历史建筑。
椒江区(15处)
黄岩区(18处)
路桥区(15处)
这是市区首次公布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单,是在通过前期的普查、推荐、专家评估、公示等多重筛选后才出炉的,被列入保护名单的历史建筑都是符合国家历史建筑界定标准的。它们都具有当时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也是我们乡愁的一部分。
接下来,跟着小编来一起聆听历史故事
椒江区
小桥头黄宅
位于葭沚街道下街11号,清代建筑,三合院,布局完整,坐北朝南,占地 240平方米。正厅三间,东西厢房楼前廊内各二间,均有楼,东厢房连进深对出临街,街面四间。后期做天花,梁架不明。正厅前为影壁,灰雕“天官赐福”,两边楹联“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竒但率真”。灰雕下白石甃“碧波潭”水池,正面刻松梧鹤鹿图案,两边楹联“面山如对书、玩水爱临池”。据现住主黄菊生述,建筑由上代传下,前辈在清朝为武官。前廊月梁及牛腿替木雕刻精美,内容丰富。雕刻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在各民居中具有代表性,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卖鸡巷陈宅
位于葭沚街道卖鸡巷28号,坐北朝南,三合院,硬山顶造清代建筑。占地408平方米,台门正面匾额“选进士”,两边阴刻行书,中间隔灰雕,上坊做出斗拱及拱眼壁。台门背面匾额“瑞靄盈门”,两边阴刻行书,中间隔灰雕梅、兰、竹、菊等图案。院内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均为楼房。该建筑为私人住宅,梁架无法描述。其建筑台门保存基本完整,灰雕艺术及书画较为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叶庭记百货店
位于章安街道回浦村章安街300号,坐北朝南,硬山顶,占地825平方米,四合院中西合壁建筑。建筑南面临街,北面住房。一进左右各一石库门,右台门框上“叶庭记”,左台门框上“福星医院”,二进三间楼房,上设坐马头墙,两边过廊三间,正屋楼上后期做天花,梁架无法描述。天井前有鱼池、水井,东台门上做匾“凝目含香”。据房主述,叶家建于晚清,四合院式木构建筑,民国时期一进失火后建,民国时东头开叶庭记百货店,西头后期开福星医院。该建筑乡土特色浓厚,具有鲜明的民、清时期特征,是章安老街现存较好的一处古民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蔡进士宅
位于章安街道华景村章安街218号,坐北朝南,小台门临街,台门东侧有旗杆石,宅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式。建筑前进临街,正厅三间,东西厢各三间均有楼。正厅进深用9柱11檩,梁架中分穿斗式,前后双步。正屋明间较宽,前廊都稍有雕饰,较有特色,用材较大。蔡殿魁,字辅卿,章安人。清同治十年武进士,曾任守备等职。该建筑布局完整,保存较好,建筑构件精美,对了解和研究清代台州地区居住建筑和生活方式有较大的参考作用,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黄岩区
项禹言宅
位于黄岩西城街道桥上街,坐北朝南,为民国初期建筑。原建有前、中、后三进。现存中进完整五间,仿福建碉楼建筑风格,后进为三开间木作结构,总占地面积496平方米,建筑面积318平方米,为二屋楼砖木结构。檐柱为砖砌方形柱,硬山顶双坡小青瓦盖屋面,梢间筑碉楼风格,三面各有格子窗一扇,便于观看三面情景,底层廊檐原有一排木栅栏杆。后进为三开间简易木作结构二层楼房,青瓦盖顶。前后单步廊檐,通面宽11.2米与中进通面宽相等后进深为6.3米。中后进之间天井西面有一水井。原主项禹言,曾任福建厦门要塞司令。现宅为项氏后人所有。此宅楼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护国庙戏台
位于黄岩区南城街道鼓屿山后村,坐东朝西,为清代建筑,戏台占面积30平方米,顶高5.5米,戏台4.5米,进深4.5米,歇山顶,小青瓦盖面,有顶为灰雕,两角塑料,宝葫芦,山墙浅塑龙形纹,中间开光,内塑 “福”字,戏台顶为八三角形藻井,斗拱出翘,戏台为四柱圆形石柱构成,石础部雕刻印莲花纹,雕刻精美。在戏台西面有一座五开间面的看台,依山而建,一共设四节台阶,方形石柱,小青瓦盖,便于看戏台用。在戏台正东面为护国庙大殿,由于时代久远已毁,现在原庙处建筑了一座规模较大的护国庙。护国庙供养护国尊王,现庙内存有民国六年与民国八年的匾额二块。该戏台整体建筑结构尚好,斗拱制作规范,雕刻精湛。特别是石质,四全柱重辨仰莲雕刻,其工艺尤为精美。戏台及看台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积庆堂王宅
积庆堂王宅为王氏老宅,现产权所有人为王小管、王以珍等8户王氏后人。建筑系传统四合院,两层木结构,坐北朝南,由门庭、正屋及东西厢房构成,均系二层三开间。正屋为硬山顶,明间为五柱七檩,楼上设有廊檐,正屋次间廊檐与厢房间采用减柱造,即一横梁由明间廊檐横穿至次间,横梁上置三组一斗三星斗拱;天井铺筑自然块石,四角设有走水,台门为瓦顶、木质门框。
鑑湖公社大会堂
鑑湖公社大会堂位于十路线以北,建于60年代初,是公社时期人民进行政治学习的场所,现在是鉴洋湖湿地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近几年进行修缮,由大会堂、招待所、展览馆组成。其中大会堂正门朝南,上方镶着一颗凸出的红五星,通宽18米,进深35米,两侧山墙黄砖砌建,室内砌筑舞台,人字形木架顶,屋顶为黑色洋瓦盖面。大会堂室内两侧新修了门窗及室内墙面浅浮雕图案,室内地面为花岗石平铺。整个大会堂宽敞明亮、整洁大方;另外展览馆为临街两层建筑,招待所靠山而建,为四层建筑,均为砖结构。
路桥区
谢氏民居
位于路桥区路桥街道河东路130号,为民国时期民居建筑,进深约11.5米,面宽约11米,建筑主体呈“凹”字型,坐北朝南,保存较好,且富于装饰,正室入口两侧有楹联一副,“有山有水好留清白与儿会,半市半村聊葺茅茨蔽风雨”。该建筑整体风格中西结合,保存完整,为了解和研究上世纪三十年代路桥区居住建筑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参考,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玉清宫
位于路桥区路南街道坦田王村中部,系清代宗教建筑。该庵堂坐北朝南,石木结构,二层,正屋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一间,建筑占地面积403平方米;重檐硬山顶,小青瓦盖顶,屋脊上塑有虎豹灰雕;石板槛墙,上置铁栅窗。明间梁架八柱九檩,置二扇对开木质大门,前廊方石柱础上置圆木柱,象鼻斗拱等木构件雕刻精美,廊下平铺石板。石板夹山,置木楼板。一层设有神龛,供有神像,二层为卧室,供庵中人员居住。据村民及庵中人员介绍,并从建筑形制和庵中留传的香炉分析,该庵应建于清光绪年间二十五年,目前,整体保存完好。该庵年代久远,建筑形制典型,其存在为对尼姑庵发展状况的研究提供了实物参照,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埭头庙戏亭
位于路桥区路南街道司城村中部,系清代戏亭。该戏亭北面紧靠埭头庙大殿,坐北朝南,石木结构,建筑底平呈方形,边长4.5米,高约6米,建筑占地面积约25平方米。悬山顶,小青瓦作,下以四根花岗岩质石柱支撑承重,石柱下方上圆;中间置八角藻井,雕有许多人物故事,做工精细,梁架木构件雕刻精美。另亭下留有两块上马石,亭前新建两副夹杆石。戏亭原建于清乾隆年间,后经多次修葺,最近于2004年重修,对梁架及木构件进行整修上漆,幸与总体风格一致。戏亭雕刻艺术精湛,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新卷桥
位于路桥区金清镇卷桥村中部。始建于1958年,当时为单孔石拱桥,但因排洪不足,后于70年代重建成五孔石拱桥。桥东西向横跨于三水泾河上,平面呈“工”字状,全长27米,桥面宽7米,建筑占地面积189平方米。桥面略呈弧形,中间高两端低,离水面高约2.5米;两侧各留有0.7米宽的人行道,并置水泥栏杆,栏板外侧饰有人物画,以寓意驰骋万里。拱券由长条石并列砌筑,中间三个拱圈较大,跨径均约7.4米,两端近河岸处还各有一个小拱圈,另于最中间拱圈与桥面之间还构筑有5个小体量拱圈。该桥桥体共建有大小10个拱圈,不仅减轻自身重量,还在遇洪水时增加过水量而减少水流对桥的冲击破坏,做法十分科学合理。但因新卷桥处金清交通主干线上,过往车辆频繁,桥体有裂缝。该桥结构坚固,形制典型,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