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日结束的北京冬奥会自由式女子空中技巧决赛中,中国选手徐梦涛获得了金牌。赛后第一个小时,《体育与科学》微信公众号出版物2021年第6期刊物出版的徐梦道和成智里的对话录讨论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术训练和比赛的许多细节。
从这篇论文可以看出,徐梦涛可以获得冬奥会冠军。通过写技术能力、心理素质、自由式滑雪的高质量论文,掌握理论知识、系统学习也是重要原因。现在我将把徐梦涛写的论文转载如下。
徐梦道运动行为地研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训练实践叙事3354徐梦道和成智里的训练学对话录
文|徐梦道、郑智里、周周坊(记录)
(第《体育与科学》号2021年第6期)
徐梦涛1990年7月12日出生于辽宁鞍山,是自由式滑雪空中技术选手,在世锦赛、世界杯和国内赛事中获得了近60个冠军。还包括2011-2020赛季第五届世界杯冠军、2013年世锦赛冠军和2014年索契冬奥会亚军。徐梦涛是2022北京冬奥会冠军的有力竞争者,她的技术优势目前处于世界顶级水平,动作难度也最高。
《体育行动》杂志的叙事研究首先应用于短跑技术分析,在小兵团百米赛跑技术训练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论文发表后受到训练一线的重视,继续我们新方法的学术实践。徐梦涛在运动实践中展示了中国运动员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这一运动项目上的训练,具有高水平比赛的丰富体感,是最适合运动行为地和运动形象分析法的训练学和竞争学研究对象。(威廉莎士比亚,美国作家)。
2020年8月12日,在秦皇岛训练基地就徐梦道和自由式滑雪空中技术训练和比赛进行了口述史对话,周文华博士负责录音录像。在这次场面式对话中,问题直接在运动情况下显现出来,符合“以自己为方法”的自我叙事的迫切体验性。这是训练学、方法论、运动行为地的创新点。目前体育学研究者普遍熟悉工具分析,熟悉意识性研究,认为元素还原的实证和政策研究的工具是体育学方法的主体,这种专业性和专家式研究工具是推动过去学科发展的主要手段。运动实践和比赛的新画面告诉我们,需要能够展现运动行为者身体感觉的技术工具。这个工具不是客观的外在的,而是运动者的行为回忆和身体感再现,即由行为主体处理和发挥。研究者做的是行为主体口述历史资料的分析和运动情况行为再现的图片图像分析。“运动行为地”方法论是做这种思考工具的孵化器,它提供了对行为技术的“分析”。这种分析依赖于与现有运动行为相关的学科的成果和具有解释力的概念范畴。从而刺激、提醒运动行为者,引导其内省,从而得到感悟,形成身体动作范式。
程志丽(以下简称“程”):梦桃,你好。来之前已经看了你训练的资料和关于你技术成长史的文章。平时(没有雪的季节)主要是解决技术及相关体力问题。研究人员抽血和肌电图分析,他们都是从专业角度研究的。(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这种研究相当重要,因此可以得到客观评价的数据。但是,这种非运动情况性行为的数据收集分析是对实际运动训练、运动比赛中出现的问题的间接处理方式,为了弥补因素复原的实证研究的间接处理局限性,建议进行相互证明结构分析。在训练技术表现中,依靠运动员的切身感受,形成相互证明链结构关系。从方法论上来说,我称之为运动行为地研究法,它能较好地解决运动训练实践的真实性问题。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是在北京冬奥会上获得金牌的项目。平昌冬奥会因为落地稳定性而失去金牌。其实你的技术已经是国际水平了。这是代表该项目发展的国际状态。(阿尔伯特爱因斯坦,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自由名言)今天的对话是运动行为地实践,希望从运动行为本身获得技术叙事,在叙事中展现技术表达的真实感。
1体操训练对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训练的迁移效果探讨
程:在练习自由式滑雪空中技术项目之前,你练习过哪些项目?练过体操吗?
徐梦涛(以下简称“徐”):我练过体操。4岁30分钟开始练习,中间停了半年,练习到12岁。总共七年。
程:我看了文献。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在20世纪20年代,但不包括在比赛中。到了60年代,美国把它变成了比赛项目。直到90年代,国际奥委会才开始将其作为表演项目投入奥运会,1994年冬奥会首次作为正式比赛项目。也就是说,这个项目作为奥运会项目也只有30年。徐:是的。)中国在这个项目上在你面前培养出了优秀的运动员。有西游、伊妮娜、韩晓鹏。你们三人都获得了冬奥会银牌,男子韩晓鹏获得了冬奥会金牌。(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徐:2006年夺冠的冠军。)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运动员好像都有体操训练背景?
徐:是的,一般来说体操、蹦床和技巧项目来了。
程:这具有体育技术的家庭相似性特征。我称之为“技术树”。技术结构的身体特征相似,训练效果之间也可以迁移。我在这方面理解“技术树”。你练了七年体操,体操当时达到了什么水平?
徐:体操没能进入国家队。获得了辽宁省运会冠军。星云会有2金、3银、1铜、很多项目。
程:体操中在哪些项目上成绩更好?
徐:跳马、自由体操、高低杠成绩好一些,平衡木也相对差一些。
程: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体操训练后,磨练了自由
滑空中技巧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吗?还是其他什么机缘?徐:我主动要练的。参加省运会比赛期间,两个裁判(一个是沈阳体育学院的老师,一个是鞍山的教练)在我们宿舍聊天。沈阳体院的老师说我长个头了,体操不练了后面能练什么呢?当时我12岁,已经发育了,个头长高了,后面在体操上发展的空间不大了。鞍山那个教练接话说可以练杂技嘛,老师笑了笑就说要不送到我们沈阳体育学院来练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吧。当时,我就记住了两个词“沈阳体院”“高山滑雪”。回家和我爸聊这个事,我爸第二天就去沈阳体育学院找了,刚好找到陈洪彬老师,他是我们这个项目的主教练。再后来等他带队从长春比赛回来,一周后,我爸就带着我和我体操比赛的奖牌去见了陈教练,就这样开始练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了。
程:你原来会滑雪吗?
徐:不会,我当时都不知道什么叫冬季运动项目。
程:前年在北京,北京冬奥会宣传周期间,我参加一个冬奥会官方电影论坛,索契冬奥会官方电影的两位导演说他们拍这个电影的突破点之一就是放弃了传统冬奥会官方电影画外音解说,采用运动员口述来解读比赛与训练画面。那种带入式的情境感,我后来看这部片子时深深被打动。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一位女运动员。她说:“小时候看到蓝天下鸟飞,从那时候起就有了飞翔的梦想。”儿童都有飞翔梦,所以喜欢吹蒲公英,喜欢叠纸飞机。出于飞翔的理想,这位女运动员开始喜欢上自由式滑雪项目。这个选择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追求从来都是自觉的。那么你进入这个项目训练之后,是如何发展的?
徐:我练这个项目后,在同批训练的伙伴中,应该说我算是上难度最快的一名运动员。我是2002年8月开始练的,在夏天的水池辅助训练中,我没有练过翻跟头。当年11月我们去黑龙江的双峰滑雪场训练,我滑了16天的雪,就上跳台了,我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第一跳不是在水上跳的,是直接在雪上跳的。
程:你们这个项目训练,通常是不是都是先在水上练,学会在水池跳台上翻跟头做动作,随后再到雪上。
徐:是的。要先有动作基础,知道水在哪里、地在哪里你才能到雪上翻,我当时是直接在雪上翻的。我上雪的第一年就开始跳台了。
程:这个是否与你曾经的体操训练基础有关呢?
徐:是有。我虽然体操训练不是很出色,但是我的动作基础很扎实。我的优势是空中概念好。(程:是说空中方位的身体感吧?)对,对对,身体方位感。在起跳不好或者动作失败的情况下,我能够保护自己。上雪之后,我能直接做空中动作,我感觉有两个原因,一是我的体操基础,二是我不怕失败,算胆子大吧。
程: 嗯,这很重要。体操训练让你获得了空中动作的身体方位感,落地对于你是一个陌生的身体感,不怕失败的心理准备或者说心理稳定性,让你能动作迁移,直接在雪上做。
徐:我在训练中落地即使失败,我能够很快重新开始,获得正确的身体体验。
程:空中动作,具体训练的步骤是怎样的?
徐:练这个项目后,我爸跟我说,这个项目也是奥运会项目,是个冷门,练的人比较少。我当时就想,那如果我练得好还能拿世界冠军呢。2005年,先是练直体,然后是360度转。现在小孩会学团身和曲体。我们那时候没有,先是直体,然后是360度、720度。
程:目前世界上空中技巧项目,强国主要有哪几个?
徐:俄罗斯、白俄罗斯算是顶尖的队伍,以前是美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很厉害。
程:为什么多雪的北欧国家这个项目反而不强呢?是不是与这几个国家的体操项目强有关?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虽然空中技巧是雪上项目,但是它的动作基础是体操?
徐:是的,你这个判断对的。澳大利亚也非常厉害,他们也有传统。上个赛季我少比了两站,我是第二。澳大利亚有个女孩她是全比了,跳得非常好,三周台跳得非常稳,她拿了总冠军。成绩好的这些国家,他们的人才培养体系也非常好,它是有传承的,动作风格、运动员培养系统有他们自己一套。白俄罗斯、加拿大这些年虽然参加比赛的就那几个人,但是他们后面有梯队。他们不是把所有运动员都带出去参赛,这个与我们不同。水平相对较低的,多参加每年的各站比赛,为了获得比赛经验。而一些高手,她们是选择性的,在家里练毕竟各方面都稳定,练得很扎实。国外参加比赛的那几个水平突出的名运动员,他们也会每年带上几个有前途的新手,通过这一传帮带,自然就补上来了。
2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技术训练及其切身感
程:我看你们腾空后的高度应该超过跳水10米台的高度,这样一个高度、完成这些动作,你们身体空间感是如何建立的?
徐:是的,高度要超过10米,大概12米、13米。空间感的建立,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在于起跳。身体空间感的把握,如果起跳好,就会非常稳定。只有在稳定的起跳情况下,你的空中完成动作的感觉才能稳定,就不会横一个、纵一个。我的空间感之所以好,也是与我小时候练体操有关系。我在做空中动作时,能够清楚地获得身体判断,知道在空中怎样的位置。在翻的过程中,我是睁眼睛翻的,能够看到,有参照。有时也闭眼睛翻,闭眼睛就全凭每周翻的节点,每周的身体感觉。
程:在助滑阶段,为了保证完成动作充分、有效,你需要获得一定的速度,你对获得需要的速度有什么感觉?
徐:我们经常会进行一些速度感的训练,例如盲测。我们在放速度的同时会测速,下来后我们会对起跳时的速度进行估计,体会达到多少,通常误差都在0.5千米以内。首先就是这样速度感的训练,第二个就是结合风向进行速度感训练。我站好滑出去后,通过结合风力给我的本体感受,身体顶风形成的压力,脚底雪板对雪地摩擦形成的感觉,自己的速度我能够体会到的。
程:为了获得这种速度,你会采取一定的动作,你对这种身体动作有什么样的感受?怎么样才能获得想要的速度?
徐:这个要因人而异做动作,我们站好蹬出去的时候,有的运动员是身体前倾、膝关节弯屈、两手臂伸直左右斜前方打开(此处有动作示范),以前我也是这样,但是我的手臂特别长,会兜风,有阻力,只要有速度的话就会影响大,后来我就把手收回来了,放在膝关节上(此处有动作示范)。即使是这样,胸口也会顶风,这个时候依靠的就是身体对风的这种阻力,和雪板与雪之间摩擦形成的感觉来判断速度。
程:你手臂收回来的滑行动作与伸开的动作,在身体平衡上有差异吗?
徐:不会,雪鞋是在小腿这个位置的,我整个人都是有支撑的。我手臂收回来也有好处,由于接风的面小,所以在风速变化时风阻变化就比较稳定。滑行动作因人而异,还是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动作。
程:这里有一个称为转动惯量的问题。手臂收回来比手臂伸出去的转动半径小,转动速度就会加快,就像冰舞上转动过程手臂由伸到收的旋转速度变化一样。
徐:我们在助滑的时候,通过身体姿势变化来获得最终想达到的速度。例如,感觉摩擦力比较小,速度上不去,这时候我就会锁紧一些(此处示范);如果感觉身体前面没有力量,后背有力量,或者是滑得比平时更快,这时候就稍微站起来一点。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来调整滑行速度。
程:你们日常训练都是水上,落水与雪上落地完全不同,水上训练是不是主要解决空中动作与技术难度的训练?
徐:是的,水上训练以练习空中动作为主,着陆也练。只是无法滑下去,但是身体姿态是要有的,就是入水前身体前倾角度要符合雪上落地时身体前倾的角度。例如,冬天雪地训练落地,场地有37度的倾斜角,我们落地身体会有前倾,水上练习,如果入水前身体垂直或者靠后都算失败。
程:现在水上训练,起跳的高度、入水的高度是模拟真实雪上训练的高度吗?
徐:是的,基本一样。包括台子的助滑道、过渡区、台子整体结构全都是模拟雪上,只是底下的材质是进口的塑料而已。
程:这种材料是塑料,训练中的感觉和雪地训练滑行的雪感会一样吗?
徐:这种塑料与雪感不太一样,但是也没太大的差异。板和雪地训练的板一样,1.52米,只是在板的中间有个孔,应该有40厘米左右,这样入水的时候水可以穿过去,帮助落地缓冲。水上练习不像雪上练习,没有斜坡,无法滑下去缓冲,所以水上练习的滑板前后有孔,落地后水在压力作用下可以穿过去,起到缓冲作用。
3 技术训练中内容安排的时序性与训练手段创新探讨
程:自由体操和你从事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在动作方面的相似性,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体操技术发展来分析空中技巧技术的演进。上世纪50年代空翻技术发展很好,从180°到360°,再到两周三周,甚至到团身的1080°。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就出现转体,有了旋。你在体操训练时能做旋吗?
徐:我只练到曲体两周,腱子小翻曲体两周,还有一个纵轴的720°,练体操时旋没有做过。我们空中技巧里也有旋这个动作。
程:你练体操的时候是从空翻到团身翻,体操界有一个做法,练习翻,180°是基础。我在做研究中发现,例如我已经能翻720°,想做旋这个动作,如果还将翻180°作为基本训练,在做转体时会影响到落地(徐:半周,会影响落地)。体操界目前虽然还采用这种方式,但是我从力学的角度来说就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果已经可以翻720°了,练旋还要以180°为起点练,这样就会出现一个破坏动作技术结构的序列。以跳高技术学习为例,跳高技术出现是从跨越式,到俯卧式,再到背越式这样一个序列,这是动作技术出现的时间表,那对学习者来说是不是还要按照跨越式、俯卧式和背越式来学呢?这显然是不需要的。同样,在体操训练中,可以翻720°了,练旋还要从180°开始,不符合动作技术结构的序列。你在学体操的时候,技术推进是什么样一种情况?比如说,学腱子小翻团身两周,一般做法是先学腱子、再学小翻。腱子、小翻我们称为动力技术,是为空翻做准备的。你们小时候是这样学的吗?
徐:我小时候没有学过180°,我是从腱子小翻团开始的,到腱子小翻直、腱子小翻360°、腱子小翻540°这样一个顺序。我们训练是在蹦床上进行的,往海绵坑里翻(此处有动作和手势的表达)。往前翻有180°,不怎么翻整周,我最多翻过720°,还是往坑里翻的,一般都是往前180°和540°为主(此处有动作表达)。腱子小翻是往后翻的,学的都是整周,360°和720°。
程:360°转体你是如何学的?
徐:站在蹦床边上,往坑里翻,转360°。然后,做腱子小翻360°往坑里翻。再后面是腱子小翻720°,都是整周地翻。现在辅助训练多了,就不这样练了。
程:现在空中技巧难度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徐:男子能做到一个720°接一个360°,然后再接一个720°。就是横轴三圈、纵轴五圈。横轴是翻、纵轴是转。难度是5.0。
程:在体操中,纵轴不就是旋吗?你们这个翻和旋与体操有没有区别呢?
徐:和体操的旋差不多。体操的旋很少有三周的动作,高度不够,所以他们这个动作都是团身的,我们所有动作都是舒展的、伸直的(此处有动作示意)。团身的难度低,都是做的直体。
程:现在女子做到怎样的难度?
徐:女子现在是第一周360°、第二周720°、第三周360°。
程:你们这个项目有两周台、三周台的说法?
徐:是的,两周台、三周台比赛,区别在于难度不一样,有些动作是在两周台完成,有些动作需要在三周台上完成。两周台动作就报两周台跳,三周台的动作报三周台跳。两周台上的动作在三周台上没法做,抛出去的高度、角度、速度和两周台不一样。三周台动作难度高于两周台的难度。两周台动作在三周台上做,完成后还有一定高度,这样落地太危险。完成三周台动作要求的速度和完成两周台动作的速度不一样,例如三周台动作,速度要求每小时在66-70千米之间。准备活动时候我们就会测速,动作难度不同要求的速度不一样,如果速度达不到或者超过了,这样做动作时就会受到影响。
程:回到刚才我们讨论的那个问题上。刚才我问你,腱子小翻团身旋你们是如何训练的,你把步骤说给我听了,这其中有个技术动作拆分的合理性问题。你说女子无法像男子运动员那样练完他们那个难度系数的动作,需要分解很多步,从训练学理论来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何拆分,拆分后的动作与整体动作是怎样的关系,分解动作是否依然具体整体性特征,等等,有专门研究吗?
徐:是的,我们有一定的传统和经验,但也不是绝对的,每个教练员也有自己的想法。目前女子项目的技术难度低于男子,女运动员不需要跳高难度动作才能够拿冠军,也就是说女子的难度追求不是主要的,可能技术稳定性更重要。
程:这是对的,我不需要练到别人无法比拟的难度也可以拿冠军,冒这样风险就没有必要了。练一个高难度动作,只是用来以难带易地训练,并不是主要用其参赛,参赛还是要在稳定性上下功夫。
徐:是的,我不用那个难度照样可以拿冠军,男子运动员就不一样了。男子平均水平都到那种难度,如果你不练到那个难度,你就拿不到冠军,所以必须练。女子整体难度系数偏低,难度动作储备也少。如果真是需要练高难度,这个难度系数的动作很复杂,就必须要像男子一样强壮。如果需要练高难度,体能要足够好,否则在分解动作练习中可能会受伤。
程:我的问题在动作技术练习时分解步骤上。这个步骤是我们一代代训练团队贯彻下来的,我们有没有怀疑过这种步骤本身有漏洞呢?当你需要练一个难度动作时,就会按照那种默认的步骤开展训练,如果从训练创新来说,你相信这种传统步骤一定是合理的吗?
徐:我感觉可以增加辅助训练的方式方法,循序渐进是基本要求。
程:你考虑过做新难度动作,在训练方法上创新吗?如果我们要达到一个高难度系数动作的要求,按照传统的步骤练很可能达不到。我们要不要打破那种已经习惯了的分解步骤,就是我们会不会去研究新的动作分解与技术训练的步骤?传统步骤有可能就是阻碍我们训练效率提高的原因。比如,你已经会空翻720°了,但是不会转体、不会做旋,要学旋,还要从空翻180°开始,这种步骤方法上本身可能就有漏洞。你刚才不是说了吗,你们现在不回到180°了,可以借助多种辅助练习打破那种步骤,让你学会这个动作。你们在空中技巧训练中在步骤、方法方面有哪些创新?
徐:我们也有创新,主要在辅助训练这方面。
程: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我在短跑训练的研究中发现,田径教科书中把跑步的成绩说成步幅与步频两个因素关系,教练员在训练中,如何提高跑步成绩就是从提高步幅、步频这两方面进行的。一个运动员步频很难改变,可能在青训时期还有主要针对步频的训练。一般情况,短跑的技术训练通常是提高步幅来提高成绩。在现实的短跑步幅训练中,因为人为加大步幅,会出现单步学中讲的“无效腾空”,无效腾空时间增加反而降低了成绩。其实跑步训练真正要提高的是速度感,两条腿协调的吻合度,力传递的有效性,也就是能量输出的利用率。训练中,想上难度、强度、新动作,如果能够找到合理的方法,合理的辅助手段,才有可能实现训练目标的进步。
徐:我们也有创新,在技术训练实践中摸索。比如蹦极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辅助练习方式,世界各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运动员训练都在使用。
程:我看你腿上有手术伤痕,你受伤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徐:我受的伤多数是在训练状态不好的情况下发生的。我发现一个特点,每个奥运会周期的第二年受伤的人偏多,全世界的运动员都是。奥运会结束后的训练处于调整期,第一年比较轻松,第二年起比较累,开始加量、攻难度,还要参赛,距离奥运会还有点远,就会感觉精神疲劳,容易导致伤病。
4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训练中的体能问题
程:我看你给我的每周训练计划,有单独的体能训练。
徐:是的,我们有单独的体能训练,分专项体能和一般体能。
程:你觉得技术与体能的关系是怎样的?
徐:首先,所有的力量训练我感觉与我们的项目都有关系。我练的这个项目风险比较高,着陆前有一定高度,空中动作完成不好可能会出现各种落地状态,从安全角度说,也要让自己强壮起来。我们每天训练,例如在冬天三周台动作我们一天会跳8-10个,两周台可能会跳15个。这过程中你不会每次落地都是站着的,各种动作都有可能出现,你看我这两条韧带都断过。我们这个项目运动员,在长时间的训练中,你要想达到顶峰,就必须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尤其是三周台女运动员。所以现在力量训练就包括卧推之类的大力量、绝对力量训练。其次,有氧训练也非常重要,有氧能力的提升也会帮助我在专项训练中更加专注,提升专项耐力。我感觉挺明显的,我们回来后就开始搞体能训练、测试,刚开始大家还不理解,甚至有抱怨,练技术时候会感觉吃力。后来,我就想和自己赌一把、拼一下,我练得特别狠、特别辛苦。最后体能测试成绩在女运动员中我是第二,600多名男女运动员中我第四。我感觉还是挺有收获的,今年(2020年)6月份我们开始练专项,我就发现我进步神速,刚开始我都不知道这种进步从哪里来的。我的专项能力提高了一大半,以前二周台只练一上午,我可能跳12个,现在我能全天跳26个,我能坚持上下午都跳。另外,就是难度动作方面,之前(2019年)半天训练时候,FdF(直体向后翻转360°+720°)这个难度我能做5个,我现在(2020年)一天跳23个。我不是凑数,我每一跳都非常专注,我不累,别人可能要歇一会,我是上去就能开始下一跳。脑子特别清醒,站在起点时候很自信,不是畏手畏脚,我努力地去想这个起跳该怎么做,在整理思想的时候进入特别快。在空中完成动作的时候,很自信、特别大胆,动作舒展。以前是不敢打破自己,虽然知道这种角度更好(此处有示范),但是可能是身体能力不允许自己空中翻那么充分。现在我明显感觉自己大胆了,成功率、稳定性明显有提高,以前跳5个成功2个就不错了,现在跳8个可能会成功7个,每堂课都有2-3个突出表现。
程:你讲到了体能训练对安全感、动作表现和上难度都有所帮助,能不能具体地谈一下,比如体能训练中卧推、深蹲对技术提高的针对性,就是说针对哪些技术要求或者完成动作设计的?
徐:我感觉卧推主要针对的是空中动作过程对手臂的控制,特别明显,我们空中完成动作不仅仅有横轴转体,转体的轴特别多,手臂挥得特别多,其实主要的还是这两个手臂。你要飞起来,靠的是两只手臂,如果两臂没有力,控制不了,就会掉得非常快。如果手臂特别有力,在起跳好的情况下,能够把整个人都带上去。如果手臂使不上劲,就会特别沉,下面会带着上面转。深蹲对着陆稳定会非常好,冬天必须要有深蹲的离心训练。
程:卧推和深蹲练的是静力,你们空中完成动作是一种动态的力,发力的特征并不一致。我们把运动能力分解为两部分来理解,一是体能、一是技术。这两部分对于运动能力应该是一个整体,技术训练本身也是体能训练,没有体能就没有技术,技术能不能做得出来体能是基础。这就是说,技术和体能是不能分离的,技术与体能是运动能力的一体两面。比如一个游泳运动员和我一起游泳,同样的时间我比他落后一大截,这个落后意味着什么?是运动中能量输出的利用效率,他的技术好,能量利用率就高,我的技术差,能量利用率低,自然就游得慢,落后于他。可见,不存在没有技术的体能,也不存在没有体能的技术,结合专项技术的辅助性体能训练才是重要的。
徐:是这样,这些是辅助训练,我们有基础体能,也有专项体能。它是一种补充,在技术训练中练不出来的地方,就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补充。比如,在跳台的时候不可能动用所有块的肌肉,需要借助辅助性体能训练不断去刺激。我们做蹦迪就是一种针对性的辅助性体能训练,去感受各块肌肉、各个点在空中做动作时的灵敏性。
程:你练蹦极、蹦床,是你技术的一部分,因为项目技术中有空中动作,这种辅助性练习效果很好。你们体能训练中的卧推和深蹲,在技术动作中对应点在哪里?我更关注的是这一类力量训练与专项技术之间的针对性与吻合度。
徐:结合技术的体能训练有,每天上午、下午训练都安排,不同的准备期也不一样。比如上午以上肢为主,下午专门针对技术进行力量训练,做弹力带的下拉,站在模仿器上做内收动作,这个就是在发展内收力量,因为空中动作需要夹腿。这些与专项技术结合的力量训练都有。卧推、深蹲平时也有,前段时间是为了体能考核测试,练的量和种类更多一些。除体测的力量训练,我们还练习一些专项力量,比如上午跳15个、下午跳15个,身体几乎处于透支状态了。体能教练这时候安排的力量训练是以养护力量为主,在你全天训练量很大的情况下安排一些具有保护功能的力量训练。
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是打分的,有表演性技术,好比体操鞍马上的“二次腾空”。另外,自由滑空中技巧与体操一样也是范型技术,那么你们平时训练的难度与比赛的强度是否趋同?
徐:我们是比什么练什么,在技术难度上平时训练的难度和比赛时候的难度一样,我们绝对不能超发挥。
程:嗯,比什么,练什么。世界杯、世锦赛比赛日程,上午可能要跳2+4个动作,下午又要跳2+4个动作。那你们平时训练单元跳的次数,是否能够达到比赛单元需要跳的次数?
徐:过去达不到,之前我一直以为我够,从今年开始在数量上才正式够。我通过对对手、优秀队伍分析,例如俄罗斯运动员同样难度的动作,2015年、2016年时候他们一堂课可以跳6-8个,现在俄罗斯差不多成为顶尖队伍,以前是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运动员他们就采用这个模式,可以连拿两个赛季冠军。今年我才把量上来,以前的量对奥运会可能还可以,对世界杯、世锦赛就不行了,到晚上就会感觉比较疲惫了。
5 技术范式的身体认知确认是比赛中稳定发挥的基础
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这个项目,如何保证比赛中技术稳定发挥?
徐:我感觉首先是要有科学的训练。训练团队一定要有前瞻性,有预案,要体现在细节上。就比如科研,平时如果只量心率,对如何去控制训练没有提出合理的建议就没有什么用。比如,教练组会针对训练,自问自答:动作再抠得细一些,量再大一些,恢复再好一些,一些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些”?例如,徐梦桃,她练5个点,需要多长时间能够恢复?用什么方法恢复?她恢复能够达到一种什么样的身体反馈?她恢复后能够达到什么样的训练效率?这些其实就是落实。想得很好,做得很少,肯定不行。要做细、做精致。澳大利亚那个女运动员是瑞士的教练带的,一个老教练,非常有经验,他非常细心。比如,台子应该是66度,它是61度(徐补充说:台子弧线、角度对我们训练太重要了),教练就会提出整修。他带过不同的几个国家队,也培养了好几个奥运会冠军、总冠军。训练中科学化的落实,要用事实,用数据来说话,比如说成功率。
其次是赛制方面。奥运会四年一个周期,在这四年里按照奥运会赛制的比赛除了世锦赛什么都没有。奥运会赛制和世界杯是不一样的,世锦赛是两年一次。全国比赛就应该按照奥运会赛制来模拟,否则这四年除了比世界杯,都没有时间练奥运会的模式,那怎么能够适应奥运比赛呢(程:这就是一种身体认知的确认)。每天需要有精细的计划,定期组织比赛。组织比赛,比如奥运会,打算提前几天进奥运村?例如提前10天进,就应该以10天周期结构来模拟比赛。这时候科研就要跟上,运动员的技术状态起伏怎么样?每天练的内容按照奥运会比赛的模式,这样经过这10天,哪个环节有问题自己都知道了。现在对世界杯我已经很清楚了,世界杯的强度要多少,上午下午或者下午晚上我需要什么样的身体状态。世界杯赛前训练两天,我知道是什么样的。比如说备战北京冬奥会,还有500天,我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训练,崇礼雪场(北京冬奥会比赛地)的风特别大,我们就要从实战开始模拟。比赛中我不会抱着侥幸心理去比赛,我希望的是在条件不好,风可能特别大的情况下或者状态不好的情况还能赢对手,这就是我的目标。倒推回来,还有500天,进村、适应、参加比赛,能够模拟几轮奥运会比赛。这个过程包括科研、保障、训练。Special training太需要了。
程:你一直强调风对比赛中获得速度影响非常大,这意味着什么?
徐:对,风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能力比较强的人,风速大的话在两千米范围内基本上能够调整过来,只是后面空中动作就不会做得很好了。崇礼的风太大了,这需要充分的模拟训练来获得身体感知。
程:崇礼的风是什么样的,它对速度的影响是怎样的情况?
徐:顺风太大了也不行,速度太快,动作做完人脚还没有着地,人就直接躺里面了。没有风或侧风还稍微好一些。距离冬奥会还有500多天,对崇礼的场地适应,现在是最后一个赛季,我们还没有上去过。我们十月份才能上山,就又过了将近100天。崇礼是奥运会场地,我们需要尽快上去,适应场地、风速风向,就是你刚刚说的“获得身体认知”。对着陆坡、环境氛围都得去适应。
6 期望
程:看里约奥运会女排赛,我针对中国女排的比赛,提出竞赛学的三个概念,第一个是“竞技热忱”,这反映的是运动者对从事的项目的热爱程度;第二是“临场智慧”,这是比赛中技术表达效益的体现;第三是“场上阅读能力”,说的是与对手的关系,针对性的效果。从你的言谈中我能够体会到一名优秀运动员所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为你能取得好成绩夯实了基础。你现在高水平的比赛全年大概几场?
徐:5-6场。去年总共有9场比赛,因场地等取消了2场,还剩7场,我参加了5场。
程:现在的训练,假如制定一个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计划,技术难度上有怎样的设计?
徐:难度我还在以难带易练一个,还在练一个新的,去年跳出来的。我的目标还是把它练一练,攻一攻正式的比赛动作。
程:还要练一个难度动作,这个动作目前在世界上应该也算是高难度动作吗?
徐:是的,目前算是最高难度的动作了。
程:这种难度动作,在比赛中一定有风险,稳定性程度高吗?
徐:这个动作不一定非要上雪,可能就是在水池上跳一跳,为了帮助比赛动作提高稳定性。
程:哦。我明白你说的“以难带易”难度技术训练的意义了。你说的这个“以难带易”的技术难度训练,有普遍性吗?
徐:不一定的。我自己觉得我应该这样做。
程:其他运动员有没有这类以难带易的训练?
徐:对于没能练到一定难度的运动员,很难做到。
程:国际上有这种“以难带易”的训练方法吗?
徐:国外也有的,也是在高水平运动员中可以做到。
程:你现在已经可以用于比赛的动作,不是指正在攻的那个难度动作,难度系数是不是参加奥运会就可以拿到金牌?
徐:是的,可以。只要跳好了是可以拿到的。我现在攻这个新难度动作,就是为了保证参加奥运会的难度动作能在雪上有效完成,以难带易确保易的稳定性。
程:北京冬奥会在即,预祝你梦想有成,弥补平昌冬奥会的缺憾,笑傲江湖。
徐:有程老师的祝福,等着看我的吧!
栏目主编:陈华 文字编辑:陈华 题图来源:新华社
文内插图:新华社来源:作者:为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