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9日,新中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典礼,第一批颁发者共8人,今天历史旅馆继续介绍其中一人孙家东。
今天的年轻人可能对这个名字不是很熟悉,但看看他担任过的职务,大家肯定就对他有很深的印象了——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
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风云二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
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
看完这些职务,大家肯定都知道孙家栋是做什么的了吧?没错,他就是世所公认的“中国卫星之父”。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新中国的卫星事业还处于一穷二白的时代,带领中国自己的团队从零做起的,正是孙家栋。在技术匮乏、研究资金短缺的条件下,他只能不断提高精密程度,来减少卫星故障,从而提高卫星发射的成功率。
在一次卫星预备发射过程中,卫星底部发生了轻微碰撞,虽说是轻微的碰撞,但谁也不能保证这一毫米的分差会不会带来毁灭性的结果,遭遇到这一突发状况的年轻科研人员们顿时慌了神。怎么办呢?只能给远在北京开会的孙家栋打电话。
听闻消息后的孙家栋,火速搭乘飞机赶赴西昌,然后一头扎进卫星试验厂房,亲自拿着工具钻到了卫星下面查看破损情况。等到他从卫星下面爬了出来,淡淡地说了一句“没事儿,卫星没事儿”,全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还有1984年,我国首颗通信卫星发射过程中,遭遇了位置偏移的突发情况。这在当时还没有现成的示例来参考,更没有专业的专家来指导,眼瞅着卫星就要脱离预定轨道的时候,又是孙家栋站了出来,依靠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多年的卫星研究经验,发出了调整卫星角度的命令,从而保住了这颗卫星。
当然,卫星的研发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比如孙家栋带头研发的首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就曾因为发射故障而坠毁。为了给国家节约经费,也为了更好地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孙家栋硬是亲自带人拿着筛子跑到沙漠里找卫星残片。
一整片的沙漠都被他搅得翻天覆地,大量的卫星碎片也终于被他回收了起来。经过研究总结,在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的一颗通讯卫星发射成功!
也许很多人都还记得,2019年1月3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让中国的航天技术跻身于世界之巅。但可能很少会有人记得,当2004年嫦娥探月工程刚刚启动的时候,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一时间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负责人。
这个时候,又是孙家栋挺身而出,担任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当时,他已经是75岁高龄了。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环月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整个指挥中心乃至全中国都在欢庆,唯独孙家栋一个人,躲在航天总部的角落里偷偷掉眼泪。这一刻,他等得太久了!
实际上,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只能说是孙家栋科学生涯的简单缩影,因为他的双手,曾制造过无数个冉冉升空的卫星,他的双眼,也目送过无数卫星的腾空而起。
据统计,现阶段中国自主研发的100多个航天飞行器中,孙家栋担任总负责人、总工程师的,就足足有34颗,占到了三分之一!因此,孙家栋也被世界公认为“中国卫星之父”。
有这样优秀的成绩,自然也收获了无数荣誉,孙家栋先后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章”、“年度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风云气象卫星事业终身成就奖”等等殊荣。
2019年9月29日,孙家栋又作为第一批人,荣获代表新中国最高荣誉勋章的“共和国勋章”,这个时候的孙家栋,已经是90岁高龄了。
最后,让我们用孙老先生在2016年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的颁奖词来作为结束吧——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