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努力工作的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对于个人的存在方式,一般来说,传统上成年后的婚姻适应年龄是成为“双双”,组成家庭,结束一个人的生活。
这种形式有助于成年个人更好地应对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减少一个人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延续后代。归根结底是在心理上和感情上满足自己的要求。
当然,最近对这种传统提出疑问的年轻人也在增加。有些年轻人认为他们可能不需要孩子。例如,很多“丁克”家族(double income no kid)就是这样。他们认为自己的生命价值更值得追求,或者想维持两个人的世界。
另外,因为不想在子女身上花费太多精力和金钱。另外一些年轻人单身时间长了,一个人挣钱,一个人生活其实也很好。如果能克服这种单身带来的孤独,结婚似乎也不是必须的。(大卫亚设)。
数据和现象
据我国民政局之前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初,我国单身成年人口已达到2.4亿人,其中超过7700万人处于独居状态。
根据2021年第二季度的数据,在中国,单身期间每年的个人数达到了73.01%,其中43.60%的单身期间达到了3年以上。7.1%没有恋爱经验。
这些单身群体中,很多人并不是因为缺乏经济实力而很难找到伴侣,也不是不太能吸引异性。(莎士比亚,温斯顿,单身汉)。(单身汉,单身汉,单身汉)
对于单身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收入并不低。据相关统计,在这些单身人口中,50%以上的人每月平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韩元左右,30%的人每月平均可支配收入在8000韩元左右。
此外,单身人口的10%左右每月平均收入在8000韩元以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大多数单身者都是自己“选择”成为单身的。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会有这么单身的感觉,不想找另一半呢?(威廉莎士比亚,单身汉,单身汉,单身汉,单身汉)我们来分析一下。
增长经验和单身资本
杨永安教授是复旦大学比较文学和现代文学专业的教师,长期从事生活和影视作品中人们观念的分析工作。
2021年以后,他开始在网上发布视频并直播,主要是向年轻人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他的很多作品中,近三分之一是关于恋爱观念和感情意识的。
对于年轻人“沉迷单身”的现象,杨永安教授认为,其实像“九英后”和“英后”这样的两代人不适合谈恋爱。
在爱情的定义上,杨永安教授认为,真正珍贵的爱情一定是基于两个真实的个人对彼此的理解和魅力,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今天大多数年轻人无法展现最真实的自己,甚至自己都不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成年时,这两代年轻人已经离开家乡和父母接受高等教育。几年后,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他们经常不回家乡,选择升学或去大城市就业。
去一两次,可能会独自面对十多年。在这样的生活经历中,年轻人面对生活的苦难,要做一件事,衡量和判断结交一个人的成本和回报,所以他们开始成为“聪明”的——。(莎士比亚)。
而且,当人们在感情中也用这种价值评价对方时,事实上原来感情的本质发生了变化,这是和杨永安教授一起做的。
一开始所作出的爱情定义是相悖的。与此同时,由于现如今的年轻人成长环境远超之前的几代人,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基本上也是会更加偏向于个体主义,甚至有可能是一种“伊壁鸠鲁”式的观念。
在生活之中,个人享受与生活品质相比于需要付出和经营的情感生活,一般都是会更加引起他们注意的。
这就会导致这批本身收入不算低、又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经营感情的年轻人干脆保持单身状态。
现如今的单身,除了要面对生活当中的孤寂以及上一代人的“催婚”之外,总的看来似乎还是没有什么“成本”的,所以这也是催生出如此多“单身爱好者”的原因之一。
分手能力远大于相处能力
就像是上文当中对于梁永安教授的观点陈述一样,年轻人们发觉单身似乎是一件“挺不错的事”之后,即便是在长辈以及年纪等多方压力之下,真的选择了相亲、接触异性等方式,试图结束单身状态,那么难度往往也是比较大的,就是因为他们的分手能力是远超相爱能力的。
在上世纪时,人们对于爱情的看法几乎等同于家庭。夫妻之间有时也会产生矛盾,但是很少因此而闹离婚,就是因为他们对于婚姻的态度十分认真,认为既然已经结婚、组建了家庭,那么最好之后还是能够一起过下去。
婚姻观是与现实环境密不可分的。对于内心并不特别想要结束单身状态的现代年轻人而言,假如他们在婚姻或者恋爱状态之中遭遇一些不顺利的事情,他们可能在第一时间就会选择分手和离婚,就是因为原本单身生活对于他们的吸引力太大,他们难以坚持婚恋状态。
其实对于现如今的年轻人而言,无论是保持单身还是选择恋爱和婚姻,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就是思考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自己在之后的日子里,究竟想要什么。
是想要自由、无拘无束的状态,还是想要“自己挣钱自己花”的阔绰。
除此之外,也应当考虑单身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否能够接受。而那些想要结婚的人应当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与什么样的人共度一生。
将这些问题思考清楚之后,无论单身与否,生活其实都是十分惬意的。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