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5年康熙登上王位24年,从即位初期无知的8岁孩子到天下掌握的32岁成熟皇帝,登基24年。
24年间,玄烨经历的一切,比绝大多数皇帝一生的风浪都要大许多。14岁时,玄烨刚从新手村毕业,他首先要面对鳌拜的专权,要想办法把大权收回自己手里,又不能引发政局的激烈动荡。
20岁时,玄烨略显冒失地按下了“撤藩”键,三藩顿时发动叛乱,一度声势浩大,颇有燎原之势。玄烨从开始的左支右拙到后来的镇定自若,花了8年时间才把三藩之乱最终平定,这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30岁时,玄烨派出施琅率水师跨海东征,困守孤岛的郑氏终于投降,东南沿海的混乱局面这才宣告结束。
经历了十几年战争,这时他已从玄烨真正成为康熙,那个被后世称为清圣祖的男人。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整肃朝纲,首次南巡,这时寰宇统一,清朝才真正开始步入鼎盛时期。
一年后,康熙下旨:
国家武备不可一日懈弛,旧例每岁必操练将士,习试火炮,尔部即传谕八旗都统等预为整备。朕于十八日将亲阅焉。
清朝从顺治十三年起制定了“三年一举”的制度,规定了大阅典礼也就是阅兵典礼的周期。从表面上看,这时仗已经打完,没有地方需要再兴刀兵。谕旨里康熙的意思似乎也只是举行一次例行祖制的阅兵活动。
但是,康熙这次阅兵的选择,其实包括着深意。
这就要提到漠北的喀尔喀蒙古。
喀尔喀蒙古是明末蒙古领袖达延汗留在漠北蒙古的后裔,逐渐形成了三大部: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在皇太极时期,喀尔喀蒙古三大部都宣布臣服于清朝,顺治时期,则将他们设为八札萨克,分成左右翼。
虽然纳贡称臣,但在清朝初期对喀尔喀的统治并没有多有效,他们是迫于压力才与清军修好,并不诚心归降,顺治初年还出现过叛乱。清军入关之初统治并不稳固,又加之漠北路途遥远,清朝始终拿喀尔喀没办法。
喀尔喀蒙古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从现在来看,这一地区只是北部与俄罗斯接壤,但在当时并不是这样,它处于俄罗斯、清朝,还有卫拉特也就是之后的准噶尔汗国三面接壤的位置,如下图:
喀尔喀蒙古虽然臣服于清朝,但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要受到三股力量的冲击,尤其是俄罗斯和准噶尔,随着它们的扩张,都对喀尔喀虎视眈眈。
喀尔喀臣属于清朝,需要履行朝贡义务。康熙选择阅兵的这个时间节点,正是喀尔喀的阿海台吉等人入京朝贡的时间。
同时,这个时间节点又很微妙。
首先,喀尔喀各部从康熙元年起就陷入了内部纷争。
札萨克图汗部内讧,额淋沁杀该部汗,部众大部分投到土谢图汗部。后成衮袭扎萨克图汗后向土谢图汗部要部众,土谢图汗部不从,两部就此陷入了长期矛盾之中。
除了内乱,还有外敌。
17世纪,沙俄正大举入侵西伯利亚,喀尔喀在贝加尔湖地区的利益遭受了严重的损害,双方正处于战争状态。
不光是沙俄,还有崛起的卫拉特。在噶尔丹的领导下,准噶尔统一了卫拉特各部,草原上再次出现了新的汗国,不停扩张的准噶尔立志成为中亚乃至东亚霸主,当然不会放过喀尔喀。
所以这是个非常微妙的时间节点,当时的喀尔喀正处于观望阶段,欲借参加阅兵观礼之机打探清王朝的军事实力,好再作打算。
听说了康熙要大阅兵的消息,喀尔喀台吉上奏,表示我们这些个乡巴佬想看看大清朝的军容,过一回进大观园的瘾。
“臣等以朝贡而来,闻皇上大阅甲兵。远方之人,幸逢盛典,愿一睹军容。”
这些当然早在康熙预料之中,他慨然准奏。
阅兵如期进行,大获成功。阅兵仪式上,最亮眼的是清军的火器,大炮火铳威震各藩。因为这时候的清军,已经是一支冷热兵器混用的军队,红衣大炮在入关前已经能自造,入关以来又吸收了明军降将和中原工匠的技术,火器装备比例在军队中已相当可观,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里就说:
我朝武备整齐,弓矢枪炮最为军营利器,法制精良,百世不易。
而相对落后的喀尔喀蒙古,作战还是以骑射为主,火器使用比例不高,更没有红衣大炮这样的重型武器。
一番操练下来,众蒙古台吉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想不到清军实力这么强,这大炮轰上来,一万匹骆驼也挡不住,记载中甚至有人吓得趴到地上发抖, “ 阿海台吉及众蒙古等皆惊惧失色,甚有匍匐仆地战栗不止者 ”,当然这可能是自夸,不过也反映出了阅兵的震慑效应。
先亮肌肉,再给红包。康熙深谙此道,阅兵结束后他对众台吉好言安抚,又赐给酒食压惊,最后每人封个大红包,让他们高高兴兴回家,以显天朝上国的风范。
这么一顿操作,原先摇摆的众台吉们坚定了信心——不跟康熙混跟谁混?
15个月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准噶尔已经开始对喀尔喀动手,他们受到更大的压力。康熙在外藩、诸王、台吉等来京朝贡的时候再次组织在卢沟桥大阅, “ 大阅军容,试放火器 ”,众人“以进贡来京者皆随行往观,惊惧失色。”
这两次大阅,用意很明显,效果也很显著。
喀尔喀在得到沙俄赞助的准噶尔面前不是对手,连遭失败,眼看地盘要全部丢失,喀尔喀很多王公建议流亡沙俄,但亲眼目睹清军实力的一些贵族们却有不同意见,最后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做出决定,南下归顺清朝。
这就是喀尔喀蒙古的内附,内附后,喀尔喀原来的属地在战争结束后被纳入清朝的直接统治,使得版图又扩大了不少。
从康熙的大阅来看,安排在特殊的时间段进行,起到了很强的威慑效果,喀尔喀最终能内附,与他们的首领两次目睹清军军威有不小的关系。如果他们对清军实力心存狐疑,转而投靠沙俄,那就可能对中亚局势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